

1.
亦作“潴”。
2.
使變為水停聚處。
1.出自《漢紀·平帝紀》臣聞叛逆之國,既以誅討,則瀦其宮以為污池,納垢濁焉。
2.出自《李愬贈太尉制》在建中歲,泚賊叛逆,惟太師晟實仗大順,翦而瀦之。
3.
蓄積。
1.出自《水經注·滱水》渚水瀦漲,方廣數里。
2.出自《舊唐書·馬燧傳》乃引晉水架汾而注城之東,瀦以為池。
3.出自《廣陽雜記》旱則赤地千里,潦則漂沒民居,無地可瀦,而無道可行。
4.出自《銀龍集·銀龍的翻身》不意地又從石壁的亂石中間漏出碧森森的潭影。不在近處,想不到那是山半腰白光下瀦的積水。
4.
水停聚處。
1.出自《周禮·地官·稻人》稻人,掌稼下地,以瀦畜水,以防止水,以溝蕩水。
2.出自《北齋》跳蛙浴漏瀦,野谷媚穿果。
3.出自《宋史·河渠志一》〔星宿海〕流出復瀦,曰哈剌海。
1.勵精圖治﹐勤于王業的君主。
2.指開創基業的君主。
1.興盛﹐旺盛。
1.使衰落了的振興起來﹐中斷了的延續下去。
1.舉辦;施為。
1.趣味;興趣。
興致趣味興味盎然|他帶來的資料引起我極大的興味。
1.提倡文治﹐致力教化。
2.有感而發之文。
1.崇尚文治﹐偃息兵戎。
1.興無產階級思想﹑滅資產階級思想的簡稱。
1.起舞。
1.推舉有賢德的人。參見"興能"。
2.發揚賢德。
1.指詩詞中的意境。
1.打定主意﹐存心。
2.猶言想到。
1.形容很高興的樣子。
1.因受感發起而實行。
2.盛行;使之盛行。
1.動工修建。
1.猶興致。
1.興辦學校。
1.語助詞。
2.指告諭。
3.心有所感﹐而發之于言。
1.妖異為患。喻搞鬼搗亂。
1.同"興妖作怪"。
1.征募役夫。
1.發揚學術。
2.復興舊業。
1.崇尚道義。
2.猶起義。
1.經營求利。
1.歌詠。
1.降雨。
1.指詩歌創作手法的興與比。
1.打比方。
1.激起怨恨。
1.振興。
1.時運昌隆。
1.創建;建立。
2.施工建造。
1.增殖財貨。
1.猶興居。
興趣興致勃勃|干事情光憑興致和熱情是不夠的。
興趣興致勃勃|干事情光憑興致和熱情是不夠的。
1.興致很高的樣子。
1.猶興會淋漓。
清末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。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,以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,創立合眾政府為綱領,并提出了振興中華”的口號◇在香港設立總部,并在華僑中發展組織,在國內策動反清起義◇成員大都加入同盟會。
1.猶興王。
1.猶興建。
1.興造制作;興建。
2.興起。
3.著手進行。
1.猶猙獰。
1.即猩猩。
1.如流星飛逝。形容疾速。
1.即星輿。
1.星象的異常變化。古時謂將有兇災。
1.指北斗的玉衡﹑開陽﹑搖光三星。也稱斗杓﹑斗柄。觀察北斗斗柄的轉移,可以知四時,定節氣。
1.花白的鬢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