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形容詞
眾多。
2.
名詞
〈書〉平民;百姓。
3.
名詞
(Shù)姓。
4.
名詞
宗法制度下指非正妻所生的兒子;家庭的旁支(跟“嫡”相對)。
5.
副詞
表示可能或希望。
6.
副詞
〈書〉幾乎;差不多。
1.
亦作“庻”。亦作“謶”。
2.
百姓,平民。
1.出自《書·召誥》厥既命殷庶。
2.出自《左傳·昭公三十二年》三后之姓,于今為庶。
3.出自《丹青引贈曹將軍霸》詩將軍魏武之子孫,于今為庶為清門。
3.
非正妻生的孩子;宗族的旁支。與“嫡”相對。
1.出自《左傳·文公十八年》天乎,仲為不道,殺適立庶。
2.出自《論衡·書虛》世聞內(nèi)嬖六人,嫡庶無別,則言亂于姑姊妹七人矣。
3.出自《五等論》使萬國相維,以成盤石之固;宗庶雜居,而定維城之業(yè)。
4.
將近,差不多。
1.出自《左傳·昭公十六年》宣子喜曰:“鄭其庶乎!”
2.出自《論語·先進(jìn)》子曰:“回也其庶乎!屢空。”
3.出自《東京賦》走雖不敏,庶斯達(dá)矣。
5.
副詞。幸得,幸而。
1.出自《詩·大雅·江漢》四方既平,王國庶定。
2.出自《詩·大雅·生民》后稷肇祀,庶無罪悔,以迄于今。
6.
姓。春秋時(shí)邾國有庶其。見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一年》。
1.出自《通志?氏族略五》庶氏,子思之出母庶氏。急就章有庶霸遂。
7.
副詞。希望,但愿。
1.出自《說文解字后序》庶有達(dá)者,理而董之。
2.出自《出師表》庶竭駑鈍,攘除奸兇,興復(fù)漢室,還於舊都。
3.出自《豪士賦序》故聊賦焉,庶使百世少有寤云。
4.出自《黃岡竹樓記》幸后之人與我同志,嗣而葺之,庶斯樓之不朽也!
8.
副詞。或許,也許。
1.出自《左傳·桓公六年》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,庶免於難。
2.出自《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》詩四體誠乃疲,庶無異患干。
3.出自《警世通言·杜十娘怒沉百寶箱》三百金,妾任其半,郎君亦謀其半,庶易為力。
9.
引申為普通,一般。參見“庶玉”。
1.出自《逸周書·世俘解》五日,武王乃俾于千人求之,四千庶玉則銷,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銷。
10.
眾多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小明》念我獨(dú)兮,我事孔庶。
2.出自《上巳日燕太學(xué)聽彈琴詩序》京師之人,既庶且豐。
3.出自《戰(zhàn)后之婦人問題》婦人過庶的傾向愈益顯著。
1.比喻惡人聚集的處所。
1.豺與毒蛇。比喻兇殘的惡人。
1.豺在深秋時(shí)殺獸以備冬糧,陳于四周,有似人之陳物而祭,故稱。
1.五加的別名。見明李時(shí)珍《本草綱目.木三.五加》。
1.俗稱狗為豺舅。
1.豺與狼。皆兇獸。
2.比喻兇殘的惡人。
比喻壞人掌權(quán)。
1.見"豺狼當(dāng)?shù)?。
1.見"豺狼當(dāng)?shù)?。
1.像豺一樣豎立的眼睛。形容惡人的相貌。
1.五加的別名。見明李時(shí)珍《本草綱目.木三.五加》。
1.比喻兇惡殘忍者的聲音。
2.指兇殘的人。
1.豺和野豬。兩者均為兇殘的獸類,因以比喻兇狠殘暴的惡人。
1.詈語。猶言黃鼠狼。
1.豺與兕。皆兇獸。
2.比喻兇猛的敵人。
1.豺祭和獺祭。初春,河水解凍,獺開始大肆捕殺魚類;深秋,鳥獸長成,豺大量殺獸以備冬。古人因以附會其為捕獵前的祭祀,并且以此作為人類魚獵季節(jié)的開始。
1.像豺一樣貪婪。
1.指兇猛如豺的武夫。
1.比喻殘暴狠毒的心腸。
1.豺狼的牙齒。多以形容惡人的兇相。
1.中藥蒺藜的別名。見明李時(shí)珍《本草綱目.草五.蒺藜》。
1.漢宮殿名。在未央宮內(nèi)。
2.白芷和杜若,皆香草名。
1.即白芷。
1.蠆尾之毒。亦比喻禍害﹐毒害。
1.語本《詩.小雅.都人士》"彼君子女﹐卷發(fā)如蠆。"鄭玄箋"蠆﹐螫蟲也﹐尾末揵然﹐似婦人發(fā)末曲上卷然。"孔穎達(dá)疏"彼都人君子之家﹐女乃曲卷其發(fā)末如蠆之尾﹐言其容儀有法也。"后用以稱女子頭發(fā)末梢上卷的發(fā)型。亦泛指蜷曲的頭發(fā)。
1.蠆尾的毒刺。比喻兇惡的氣焰。
1.見"蠆芥"。
1.亦作"蠆介"。
2.猶蒂芥﹐芥蒂。積在心里的小小不快。
1.蠆尾的毒刺。
1.傳說商紂時(shí)的一種酷刑﹐置毒蛇﹑毒蟲于坑﹐放入罪人﹐任蛇蟲咬噬。
2.引申為痛苦的環(huán)境。
1.即蠆發(fā)。
1.蠆的尾部。蠆尾末端有毒鉤。比喻毒之所在。
2.借指蝎子。
3.即蠆發(fā)。
4.比喻書法上的"趯"筆。亦泛指書法遒勁。
1.蝎子。
1.謂筆力遒勁的書法。
1.比喻書法遒勁。
1.載有皇帝命令的文書。
1.皇帝賜的匾額。
1.亦作"勑誡"。
2.告戒,訓(xùn)戒。
1.見"勑戒"。
1.謂畫符念咒以制伏鬼神。
1.告戒勉勵。
1.皇帝頒示的詔令。
1.整飭己身。謂加強(qiáng)自身的道德修養(yǎng)。
1.皇帝的使者。
1.皇帝慰諭公卿﹑誡約朝臣的文書。
1.宋代大臣或貴戚死亡,皇帝遣內(nèi)侍監(jiān)護(hù)葬事,稱"勑葬"。
1.刺鯁。比喻心里的嫌隙或不快。
1.昏忽﹑迷亂之病。借指政治黑暗﹐時(shí)世混亂。
1.瘟疫。
1.謂疫病疾苦。
聲明: 本網(wǎng)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或網(wǎng)友,僅供交流學(xué)習(xí),如有侵犯了你的權(quán)益,請發(fā)送郵箱到feedback@deepthink.net.cn 本網(wǎng)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(nèi)移除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 刷刷題對內(nèi)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(dān)法律上的任何義務(wù)或責(zé)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