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崇尚文治﹐偃息兵戎。
1.古代南方少數(shù)民族為贖罪所出的錢。
1.安然不疑。
1.見"談辯"。
1.亦作"談辨"。
2.談論。
1.相與談論的賓客。
1.議論軍事﹔談論用兵。
1.古人清談時所執(zhí)的拂塵。僧人講法或執(zhí)如意。
2.談話的資料。
1.非議。
1.猶言贊不絕口。
1.談說佛教教義。
1.談笑。
1.談說﹔稱說。
1.議論恥笑。
1.見"談辭"。
1.亦作"談詞"。
2.言詞。
1.言談之際。
1.知識的淵藪。
2.人眾聚談之所。
1.談說義理。
1.談說。
1.雙方思想感情相近﹐能談到一塊兒。
1.話端。
1.談論對答。
1.談論和尋求。
1.猶談屑。
1.談話時美好的言辭像玉的碎末紛紛灑落一樣。形容言談美妙﹐滔滔不絕。
1.談鋒。談話的勁頭。
2.談吐。
1.清談。
1.言談的鋒芒。
2.談話的鋒芒所向。
3.談話的勁頭。
1.言談的本領。
1.嘲罵。
1.議說古代的事情。
1.猶言言過其實。
1.本謂在君王面前談說論議﹑指陳得失不可輕易從事∥容﹐豈可﹐怎能容許。《文選.東方朔》﹕"先生曰﹕于戲﹐可乎哉?可乎哉?談何容易!"張銑注﹕"再言之者﹐所以言談之辭﹐何得輕易而為之。"漢桓寬《鹽鐵論.箴石》﹕"賈生有言曰﹕'懇言則辭淺而不入﹐深言則逆耳而失指。'故曰﹕'談何容易。'談且不易﹐而況行之乎?"馬非百簡注﹕"談﹐說話∥容﹐怎能容許。易﹐輕易。"后以"容易"連讀﹐意為說起來簡單﹐做起來可并不那么容易。
1.兩個人或許多人在一起說話。
2.用談話的形式發(fā)表的意見(多為政治性的)。毛澤東有《和美國記者安娜.路易斯.斯特朗的談話》﹑《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》等文章。
3.用談話形式做思想教育工作。
1.談話的機鋒。
1.南朝宋劉義慶《幽明錄》載﹕晉兗州刺史宋處宗﹐嘗買一長鳴雞﹐愛養(yǎng)甚至﹐恒籠著窗間﹐雞遂作人語﹐與處宗談論﹐極有言致﹐終日不輟。處宗因此言功大進◇因以"談雞"指可與之交談的雞。
2.以喻能啟發(fā)人智慧者。
1.談論和評價。
1.談論農(nóng)事。
1.談論兵戎之事。
1.稱贊和推薦。
1.談說講論。
1.言談之交。
1.富有教益的談話。
1.談論儒家經(jīng)義。
2.講說佛經(jīng)﹔念經(jīng)。
3.宋代"說話"的四種家數(shù)之一。講說佛經(jīng)經(jīng)義或佛經(jīng)故事。
1.談笑。
1.談笑。
1.說客。
2.清談之客。
1.清談。指魏晉時期崇尚老莊﹐空談玄理的一種風氣。
2.談論佛教義理。空﹐佛教以諸法無實性謂空﹐與"有"相對。此泛指佛理。
1.謂談說佛理。
1.佛教有"空宗""有宗"二宗。宋蘇軾《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》詩"龍丘居士亦可憐,談空說有夜不眠。"后來泛指閑談;空談。
聲明: 本網(wǎng)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(wǎng)絡或網(wǎng)友,僅供交流學習,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發(fā)送郵箱到feedback@deepthink.net.cn 本網(wǎng)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(nèi)移除相關內(nèi)容 刷刷題對內(nèi)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