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花白的鬢發。
1.見"題款"。
1.謂命題以概括全篇(詩文)旨意。
詩篇名。南宋林升作。臨安,今浙江杭州。全文為山外青山樓外樓,西湖歌舞幾時休?暖風熏得游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(北宋首都汴京,今河南開封市)!”詩中譴責南宋小朝廷偏安一方,醉生夢死,不思收復失地,語言憤慨辛辣。
1.謂奏準不予處分。
1.謂寓藏文章旨意的標題。
1.古人為紀念科場登錄﹑旅游行程等,在石碑或壁柱上題記姓名。
2.指為留紀念所題記的姓名。
3.借指科場登錄。
4.指門額。
5.猶命題;命名。 6.題目名稱。
1.猶言指名道姓。謂對人不尊敬。
1.唐代進士試中﹐稱同年﹐皆集會于長安慈恩寺塔﹐列書姓名﹐以資紀念﹐謂之"題名會"。
1.科舉時代刻有同榜中式者姓名﹑年齡﹑籍貫的名冊。有的也在錄前載有主考﹑同考官等的姓名。
1.宋代進士及第,各集同鄉于佛寺,列書姓名,以資紀念,謂之題名鄉會。
1.標題;篇目。
2.品評。
3.題識;名稱。
4.試題;習題。
5.為問題。 6.主題;命題。 7.指話題。 8.借口;名義。 9.名堂;花樣。 10.指迷信所說的命相。 11.見"題目正名"。
1.戲曲用語。元明雜劇和南戲的劇情提要。通常在結尾處用一聯或二聯對句,概括全劇主要關目,用末句寫出此劇的全名,而此句的末三字或四字多為此劇的簡稱。如馬致遠《漢宮秋》﹐其結尾對句是"沉黑江明妃青譫﹐破幽夢孤雁漢宮秋";又如王子一《誤入桃源》其結尾對句是"太白金星降臨凡世﹐紫霄玉女夙有塵緣﹐青衣童子報知仙境﹐劉晨阮肇誤入桃源"﹐這兩處對句的末句"破幽夢孤雁漢宮秋"﹑"劉晨阮肇誤入桃源"便是這兩個雜劇各自的全稱。而《漢宮秋》﹑《誤入桃源》便是其簡稱。在刊刻劇本時或把它放在劇前﹐或放在劇后。或稱"題目正名"﹐或省稱為"題目"或"正名"。
1.猶提念。多用于懷念死者。
1.匾額;招牌。
1.謂奏請委派司事。
1.品評。
1.品評。
1.猶點明﹐道破。
2.猶題遍,題盡。謂對某一事物﹐已反復題寫﹑品評,無可再寫。
3.謂以筆墨題寫﹑品評。破,助詞。
詩篇名。唐代常建作。破山寺,即興福寺,在今江蘇常熟虞山。寫作者清晨游寺的見聞和感悟,竹徑通幽處,禪房花木深。山光悅鳥性,潭影空人心”四句,意境優美深邃,體現出作者的恬淡胸襟,為后人傳誦。
1.亦作"題簽"。
2.為書籍﹑卷冊封面題寫標簽。
3.指書籍﹑卷冊。
4.封面題字。
1.見"題橋柱"。
1.見"題柱志"。
1.漢司馬相如初離蜀赴長安,曾于成都城北升仙橋題句于橋柱,自述致身通顯之志,曰"不乘赤車駟馬,不過汝下也!"事見晉常璩《華陽國志.蜀志》。《太平御覽》卷七三﹑《藝文類聚》卷六三引此,橋名作"升遷"◇以"題橋柱"比喻對功名有所抱負。
1.猶提親。題,通"提"。
1.猶奏請。
1.謂奏請任命出缺官職。
1.題詩作畫,筆墨點染。
1.謂題寫字畫于扇上。作留念之贈。
1.相傳為晉王羲之替賣扇老姥題扇之處。橋在浙江省紹興市蕺山之南。事見《晉書.王羲之傳》。
1.猶提升。
1.就一事一物或一書一畫等,抒發感受,題寫詩句。多寫于柱壁﹑書畫﹑器皿之上。
2.指所題寫的詩句。
1.寫上標記。
2.指標記。
3.猶題跋。
4.猶題款。
1.奏準任命(官員)。
1.寫信。
1.指古代藥局配藥后,在藥物外囊標注藥名﹑服法﹑用量以及禁忌等事項。
2.署名于寺院疏頭,多為資助香火費用。疏,僧道拜懺時所焚化的祝告文,借指化緣簿。
3.猶上奏。
1.在宮室楹聯或其他器物上題寫的文字。
2.在宮室楹聯或其他器物上題書署名。
3.謂簽署,簽發。
4.謂標列篇目。
5.題寫書籍雜志的封面。
1.提起,說起。題﹐通"提"。
1.唐代故事,進士報捷,題名于慈恩寺塔◇即用以代指進士及第。
1.書寫門頭上的橫披或匾額。
2.篇目,標題。
3.標志于報刊文章篇目之上的分類欄目。
1.指題目的要求,作文的規則。
詩篇名。北宋蘇軾作。西林,即廬山西林寺。全文為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?!焙髢删溆蒙鷦拥谋扔鞯莱隽水斁终呙?,旁觀者清”的生活哲理,歷來被人引用。
1.謂上奏經皇帝批準報銷。
1.書寫。
1.提醒。題,通"提"。
1.題詩敘事。
1.謂按等級或勛勞奏請給予晉升或其他獎勵。
2.相當于戲劇中的"序幕",用于長篇小說的開端,交代故事背景。如柳青的《創業史》第一部題敘。
1.概要。
1.相傳北魏高祖嘗宴侍臣于清徽堂,日晏,移于流化池芳林之下。高祖曰"觴情始暢,而流景將頹,竟不盡適,戀戀余光,故重引卿等。"因仰觀桐葉之茂,曰"'其桐其椅,其實離離,愷悌君子,莫不令儀',今林下諸賢,足敷歌詠。"遂令黃門侍郎崔光讀暮春群臣應詔詩。事見《魏書.彭城王勰傳》◇遂以"題葉"為詠暮春群臣相聚宴飲的典故。
2.見"題紅葉"。
1.后漢任末記事于衣的故事。晉王嘉《拾遺記.后漢》﹕"任末年十四時﹐學無常師﹐負笈不遠險阻。每言'人而不學﹐則何以成?'……觀書有合意者﹐題其衣裳﹐以記其事。門徒悅其勤學﹐更以靜衣易之。"后以"題衣"為負笈游學之典。
1.題目的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