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擁有財物或權力的人。
2.
名詞
舊社會占有奴隸或雇用仆役的人(跟“奴、仆”相對)。
3.
名詞
當事者;有直接關系的人。
4.
形容詞
最重要的;最基本的(跟“從、輔、副”相對)。
5.
動詞
預示(吉兇禍福、自然變化等)。
6.
名詞
死者的牌位。
7.
名詞
基督教徒、伊斯蘭教徒對其信仰對象的稱呼。
8.
名詞
(Zhǔ)姓。
9.
形容詞
從自身出發的。
10.
形容詞
主要的。
11.
動詞
主張,決定。
1.
君主。
1.出自《書·仲虺之誥》惟天生民有欲,無主乃亂。
2.出自《禮記·曲禮下》凡執主器,執輕如不克。
3.出自《鸚鵡賦》女辭家而適人,臣出身而事主。
4.出自《桃花扇·選優》臣敢不鞠躬盡瘁,以報主知。
2.
指立國一方的國君。舊史家以正統為帝,偏安為主。如陳壽《三國志》以魏為正統,故稱魏為帝,吳、蜀為主。朱熹《資治通鑒綱目》以蜀為正統,故稱蜀為帝,魏吳為主。
1.出自《日知錄·主》南唐降號江南國主,亦以奉中國正朔,自貶其號。
3.
對公卿大夫的敬稱。
1.出自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以九兩系邦國之民:一曰牧,以地得民……六曰主,以利得民。
2.出自《國語·晉語八》三世事家,君之;再世以下,主之。
4.
公主的簡稱。
1.出自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午(陳午)死,主(館陶公主)寡居。
2.出自《宋書·前廢帝紀》帝乃為主(山陰公主)置面首左右三十人。
3.出自《古樂府》詩身年二八婿侍中,幼妹承恩兄尚主。
5.
家長。
1.出自《詩·周頌·載芟》侯主侯伯。
2.出自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七年》保家之主也。
3.出自《在田野上前進》我能不能算是一家之主。
6.
主人。賓客的對稱。
1.出自《禮記·檀弓下》賓為賓焉,主為主焉。
2.出自《孟子·萬章下》迭為賓主。
3.出自《答呂毉山人書》吾待足下,雖未盡賓主之道,不可謂無意者。
4.出自《兒女英雄傳》一時主客幾個,眼界里無非樂境,耳輪中都是歡聲。
7.
稱神的牌位。
1.出自《留青日札·布政使司城隍廟》如浙江則當題其主曰: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城隍之神。而以杭州府城隍之神配享,置主于殿中之左。
2.出自《聊齋志異·樂仲》心念母苦節,又慟母愚,遂焚所供佛像,立主祀母。
8.
燈炷。
1.出自《漢書?禮樂志》金枝秀華
9.
根本;要素。
1.出自《易·系辭上》言行,君子之樞機;樞機之發,榮辱之主也。
2.出自《晏子春秋·雜下十四》禁者,政之本也;讓者,德之主也。
3.出自《論衡·命義》死生者,無象在天,以性為主。
4.出自《典論·論文》文以氣為主。
10.
配偶,對象(指男方)。參見“主兒”、“主家”。
1.出自《登記》依我看都差不多,不過那兩家都有主了,如今只剩下小飛娥家這一個了!
2.出自《李雙雙小傳》我還只當是俺那個主回來了,原來是你呀!
3.出自《花城》大妮等到二十五歲才找主,跟了本區的干部章和友。
11.
主宰;主持;掌管。
1.出自《墨子·尚賢中》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,主社稷,治國家,欲修保而勿失。
2.出自《顏氏家訓·治家》婦主中饋,惟事酒食衣服之禮耳。
3.出自《贈韋金吾》詩自報金吾主禁兵,腰間寶劍重橫行。
4.出自《珍珠船》齊桓公為三官都禁郎,主生死、簡錄。
5.出自《赤橙黃綠青藍紫》你既然主不了事,為什么要值班。
12.
主使,指使。
1.出自《近峰記略》弘治間,太監何文鼎以皇親入禁城觀燈諸事極言,下錦衣衛雜治,究所主者。
13.
崇尚,注重。參見“主言”。
1.出自《論語·學而》主忠信,無友不如己者。
2.出自《酬秘書元丞郊園臥疾見寄》求醫主高手,報疾到貧家。
3.出自《林和靖先生詩集序》其辭主乎靜正,不主乎刺譏。
4.出自《重論文齋筆錄》鄉先生某公,論詩主溫柔敦厚,素不喜庸腐說理之談。
14.
寓居。
1.出自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孔子至陳,主於司城貞子家。
2.出自《隨園詩話補遺》余到蘇州,必主其家。
15.
預示,預兆。
1.出自《奏乞宣諭大臣定河東捍御》河東地震數年,占書亦主城陷。
2.出自《三國志平話》齊王問大臣:“銅鐵鳴,主何吉兇?”
3.出自《儒林外史》我前日說你氣色好,主有個貴人星照命,今日何如?
4.出自《四世同堂》前面西山,主家業興旺。
16.
中醫學名詞。主治。指某藥主治某病。
1.出自《傷寒論·傷寒例》太陽病頭痛發熱,汗出惡風者,桂枝湯主之。
2.出自《文心雕龍·書記》醫藥攻病,各有所主。
17.
指撲克牌游戲中的主牌。
1.出自《山鄉巨變》他一邊整理手里的牌,一邊笑道:“說正經的,你這位月老,理應幫忙。我調主。”他打出一張梅花六。
18.
姓。三國有主亢。
1.出自《通志?氏族略四》主氏,嬴姓,即主父氏也,或單言主氏。姓纂云:“今同州有此姓。”
19.
以稱大夫之妻。
1.出自《國語·晉語二》主孟啖我。
20.
主人。奴仆的對稱。
1.出自《史記·外戚世家》少君(竇少君)年四五歲時,家貧,為人所略賣……為主入山作炭。
2.出自《自嘆拙》詩世亂僮欺主,年衰鬼弄人。
3.出自《母親》我到江家幾十年,服侍了幾輩人,真是忠心為主。
21.
主人。指財物土地的所有者。
1.出自《鈷??潭西小丘記》問其主,曰唐氏之棄地。
2.出自《前赤壁賦》且夫天地之間,物各有主,茍非吾之所有,雖一毫而莫取。
3.出自《二刻拍案驚奇》世間萬物各有主,一粒一毫君莫取。
22.
主人。指當事人。
1.出自《水滸傳》武大扯住鄆哥道:“還我主來。”
2.出自《日出》冤有頭,債有主。
23.
舊時為死者立的牌位。
1.出自《禮記·曲禮下》如喪,曰天王登假,措之廟,立之主,曰帝。
2.出自《穀梁傳·文公二年》丁丑,作僖公主。
24.
引申為主體。
1.出自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》大市,日昃而市,百族為主;朝市,朝時而市,商賈為主;夕市,夕時而市,販夫販婦為主。
25.
中醫學名詞。指主要的病原。
1.出自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脈法曰:“沈之而大堅,浮之而大緊者,病主在腎。”
26.
猶太教、基督教等對所信奉的神的敬稱。基督教徒稱耶穌為主;伊斯蘭教徒也簡稱“真主”為主。
1.亦作"放敖"。
2.游賞。
3.放縱自傲。
1.罷官。
1.散班,退朝。
比喻消除思想顧慮。
1.悖逆。
1.縱筆。
2.擱筆。
1.見"放僻淫佚"。
1.謂人死亡。
邁開大步~前進。
1.放人進衙參謁。
2.指佛門中放免晩參(晩上坐禪)。放參須敲鐘三下,謂之放參鐘。
1.謂盡情品嘗。
1.比喻作出周密的布置,引出深藏的﹑主要的敵人。
1.凡盛暑﹑雨雪﹑泥潦,酌免群臣朝參,謂之"放朝"。本唐制,后朝因之。
2.謂群臣朝參畢退朝。
3.謂讓群臣入朝朝參。
1.見"放敶"。
1.放縱。
1.放逐,斥退。
1.在麻將游戲中,某一家打出的一張牌正好使另一家的牌和了,叫"放沖"。
1.釋放。
2.發放或借出。
〈書〉放逐;斥退。
1.開船,行船。
1.謂春天花木萌發生長。
2.舊時寒食節前的一種游春活動。
1.吐辭。
〈書〉言行不受世俗禮法的拘束縱酒~ㄧ~不羈。
1.縱放曠達,不受拘束。
使圖像、聲音、功能等變大~鏡ㄧ~器ㄧ~照片。
1.見"放定"。
將照相底片放成大照片的光學器具。由燈室、片夾、鏡頭、底板及調焦系統等組成。分直立式、側臥式以及聚光式、散光式、半聚光式等類型。
凸透鏡的通稱。
表示實物經光學儀器所成的像的放大倍數。是一純數。單個透鏡成像時,像長與物長之比叫做線放大率”,也等于像距u與物距v之比,即k=uv。像對眼睛所張視角與直接用眼觀察物體時的視角之比叫做角放大率”。把凸透鏡用作放大鏡時,角放大率m等于明視距離25厘米與凸透鏡焦距f之比,即m=25f。顯微鏡的視角放大率等于物鏡線放大率和目鏡角放大率的乘積。
1.比喻說大話。
2.比喻發出猛烈抨擊的言論。
①能把輸入訊號的電壓或功率放大的無線電裝置,由電子管或晶體管、電源變壓器和其他電器元件組成。用在通訊、廣播、雷達、電視、自動控制等各種裝置中。②畫圖的時候,放大或縮小圖形的用具。也叫放大尺。
放大相片的感光紙,上面涂有鹵化銀乳劑,感光程度比印相紙高。
1.做壞事。
貸給款項。
放開膽量你盡管~試驗,大家支持你 ㄧ他遲疑了一會兒,才~走進屋里。
1.見"放蕩不羈"。
1.謂不拘禮法而有文采。
1.猶結黨。
放縱,不受約束或行為不檢點~不羈 ㄧ生活~。
1.行為放任,無所約束。
1.同"放浪形骸"。
1.放縱顛狂。
①帶電體的電荷消失而趨于中性。閃電就是自然界的放電現象。②電池等釋放電能。
用惡劣的手段或態度跟人為難~撒潑。
1.耍無賴,不講道理。
舊俗訂婚時,男方給女方送訂婚禮物(定指金銀首飾等訂婚禮物);下定。
①投放毒物或施放毒氣。②比喻散布、宣揚反動言論。
1.指比武時擺開架勢對打。
2.猶作對。
1.安放,安置。
1.耍無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