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箭。
2.
動詞
〈書〉發誓。
3.
〈書〉同“屎”。
1.
亦作“笶”。
2.
古代投壺或樗蒲等游戲中用的籌。
1.出自《禮記·投壺》投壺之禮,主人奉矢,司射奉中,使人執壺。
2.出自《晉書·后妃傳上·胡貴嬪》帝嘗與之摴蒱,爭矢,遂傷上指。
3.
直,筆直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大東》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。
4.
發誓。
1.出自《詩·鄘風·柏舟》之死矢靡它。
2.出自《論語·雍也》子見南子,子路不悅。夫子矢之曰:“予所否者,天厭之!天厭之!”
3.出自《明史·方瑛傳》父戰死,瑛發憤,矢報父仇。
4.出自《慎鸞交·久要》初心誰不矢同丘,幾人得并鴛鴦柩。
5.出自《中國同盟會》矢信矢忠,有始有卒,有渝此盟,任眾處罰。
5.
施布;施行。
1.出自《詩·大雅·江漢》明明天子,令聞不已。矢其文德,洽此四國。
2.出自《舊唐書·文宗紀下》然訓注狡狡之流,制御無術,矢謀既誤,幾致顛危。
6.
陳述;陳獻。
1.出自《書·大禹謨序》皋陶矢厥謨。
2.出自《詩·大雅·卷阿》矢詩不多,維以遂歌。
7.
乖戾;乖違。
1.出自《逸周書·世俘》朝至接于商,則咸劉商王紂,執矢惡臣百人。
2.出自《太玄·戾》次五,東南射兕,西北其矢……次八,殺生相矢,中和其道。
8.
通“屎”。
1.出自《左傳·文公十八年》﹝惠伯﹞弗聽,乃入,殺而埋之馬矢之中。
2.出自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廉將軍雖老,尚善飯,然與臣坐,頃之,三遺矢矣。
3.出自《新唐書·關播傳》賊遣將李克誠以精騎薄城,募者內應,縛元平馳見希烈,遺矢於地。
4.出自《彷徨·長明燈》那時你們都還是小把戲呢,單知道喝奶拉矢。
9.
通“弛”。毀壞。
1.出自《詩·大雅·皇矣》無矢我陵,我陵我阿。
10.
一種古兵器,即箭。以木或竹制成。參閱宋王觀國《學林·矢》。
1.出自《易·系辭下》弦木為弧,剡木為矢。
2.出自《史記·魯仲連鄒陽列傳》魯連乃為書,約之矢,以射城中,遺燕將。
3.出自《〈張中丞傳〉后序》﹝南霽云﹞將出城,抽矢射佛寺浮圖,矢著其上磚半箭。
4.出自《整頓黨的作風》拿一句通俗的話來講,就是“有的放矢”。“矢”就是箭,“的”就是靶。放箭要對準靶。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,就是箭和靶的關系。
11.
引申指正直;堅貞。參見“矢言”。
1.出自《鞠賦》有似乎貞女永絕乎夫君,放臣懷國而酸悲……外容色之凋傷,實中心之永矢。
1.帝王的詔書﹑制令。
1.圣明。借指皇帝。
1.圣旨;皇帝的委命。
1.帝王的謀略。
1.帝王的謀劃。
1.皇帝的思慮。
1.指皇宮。
1.謂帝王的游賞。
2.帝王的賞識﹑贊賞。
1.皇帝的命令﹑旨意。
1.指帝位。
1.帝王的謀略。
1.帝王的親筆題字。
1.謂帝王的聽聞。
1.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。
1.帝王的威嚴。
1.帝王的儀仗﹑侍衛。
1.帝王所作之詩文。
1.指紫微垣。
2.借喻君王。
1.帝王的心意。
1.帝王所居宮室。
1.帝王的威嚴。亦喻指君王。
1.帝王舉行的宴會。
1.喻指帝王的恩澤。
1.帝王內宮。
1.帝王的儀仗。
2.帝王的儀容。
1.借指帝廷﹑君位。扆,帝王座后的屏風。
1.皇帝的旨意或話語。
1.亦作"宸游"。
2.帝王之巡游。
1.帝王所乘車。借指皇帝。
1.屋檐。比喻庇蔭。
2.指帝居。
1.指帝京。清吳長元有《宸垣識略》一書,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。
1.指帝王的詩文。
1.對皇帝的敬稱。
1.帝王的眷注﹑恩寵。瞔,同"眷"。
1.皇帝的賞賜。
1.帝王的手札。
1.皇帝所作的詩文。
1.帝后之正位。
1.帝王的旨意。
1.帝王的心意。
2.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。
1.帝京,京城。
1.謂帝王的注視﹑觀賞。
1.帝王的關注。
1.即知母。根狀莖可入藥。
1.草名。即五味子。
1.早安。清晨的問候語。
1.清晨散步。
1.早晩參拜。
1.見"晨妝"。
1.指雞清晨啼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