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畫直角或正方形、矩形用的曲尺。
2.
名詞
法度;規則。
3.
名詞
方形;幾何學上特指長方形。
4.
名詞
姓.
1.
“巨”的今字。亦作“榘”。
2.
方形。
1.出自《六韜·虎韜》天浮鐵螳螂,矩內圓外,徑四尺以上。
2.出自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輸子陽謂其子曰:“良工漸乎矩鑿之中,矩鑿之中固無物而不周。”
3.出自《明堂賦》亦規上而天覆,復矩下而坤厚。
3.
指九十度角,即直角。
1.出自《周禮·考工記·車人》半矩謂之宣。
2.出自《東塾讀書記·周禮》一矩者,九十度角也;一宣者,四十五度角也。
4.
法度;常規。
1.出自《論語·為政》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
2.出自《韓詩外傳》行步中規,折旋中矩。
3.出自《漢書·敘傳下》濞之受吳,疆土逾矩。
4.出自《中說·事君》縱心敗矩,吾不與也。
5.出自《進舟賦》疾徐欹正各有矩兮,曾不失之于毫厘。
5.
刻畫以留標志。
1.出自《周禮·考工記·輪人》凡斬轂之道,必矩其陰陽。
6.
指地。
1.出自《呂氏春秋·序意》爰有大圜在上,大矩在下。
2.出自《文選·陸硾〈石闕銘〉》色法上圓,制模下矩。
7.
指秋季。參見“矩殺”。
1.出自《淮南子·時則訓》秋為矩……矩者所以方萬物也。
2.出自《淮南子·天文》故曰規生矩殺,衡長權藏,繩居中央,為四時根。
8.
通“距”。參見“矩游”。跳躍游泳。
1.出自《管子·輕重甲》君請遏原流,大夫立沼池,令以矩游為樂,則越人安敢至。
2.出自《雙劍誃諸子新證·管子》《左·僖二十八年傳》“距躍三百”注:“距躍,超越也。”然則距游即在水中距躍游泳之義也。
9.
畫方形或直角的用具。即曲尺。
1.出自《墨子·法儀》百工為方以矩。
2.出自《荀子·不茍》五寸之矩,盡天下之方也。
3.出自《史記·禮書》規矩誠錯,則不可欺以方員。
4.出自《宣和畫譜·宮室敘論》故宮室有量,臺門有制,而山節藻棁雖文仲不得以濫也。畫者取此而備形容……雖一點一筆必求諸繩矩。
5.出自《考工創物小記·宣欘柯磬折句度法述》百工皆持矩以起度,而倨句之度法遂生于矩焉。
10.
指畫為標志的度。
1.出自《淮南子·本經訓》天地之大,可以矩表識也。
1.謂當面順從。
1.即面孔,臉蛋。
1.當面詆毀﹑指責。
1.臉面俯伏至地。表示欽佩之誠。
1.亦作"面店"。
2.出售面條﹑餛飩等面食的店。
1.亦作"面豆"。
2.即天花。也稱面痘。
1.以背相對。面,通"偭"。
2.面對面,會面。
3.猶面向。
4.當面對質。
5.謂當廷奏對。
1.票面的數額。
1.謂當面陳詞。
1.謂掌握一方大權。
1.亦作"面飯"。
2.面制食品。
1.臉形方正,如田狀。舊時迷信謂富貴之相。
1.亦作"面坊"。
2.磨面粉的作坊。
1.撒施在栽種農作物的土地表面的肥料。現多使用化肥。
1.情面;情分。
2.本分;分內。
1.搽臉的粉。
1.當面受命。
2.當面呈獻。
兩手綁于身后。古代表示投降肉袒面縛|面縛歸降。
1.兩手反綁而面向前,口含碧玉以示不生。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請罪。
1.亦作"面圪瘩"。
2.見"面疙瘩"。
1.亦作"面圪瘩"。亦作"面疙瘩"。
2.面食品。做法簡易,用面粉加水調和,一小塊一小塊地挾入沸湯即成。
1.謂臉色改變。
1.謂面色灰暗﹐如沾染塵垢;或臉部似有油垢,呈現一種病狀。
1.顏面骨。
1.面店。
1.耳光。
1.油炸的面制品。
1.頭面與下巴。指頭部。亦借指物體上部。
1.相貌兇狠。
1.謂爭吵。
1.語本《朱子語類》卷二九"今人有些小利害﹐便至于頭紅耳赤;子文卻三仕三已,略無喜慍。"后通作"面紅耳赤"。形容因緊張﹑急躁﹑害羞等而臉上發紅的樣子。
2.借指爭吵。
1.見"面紅耳赤"。
1.見"面紅耳赤"。
1.謂雙方因爭執而變臉。
1.見"面紅面赤"。
1.亦作"面糊"。
2.用面粉加水調成的糊狀物。
3.指性格粘糊的人。
1.指紙牌。因為紙牌是用面糊粘貼而成的。
1.亦作"面糊桶"。
2.比喻糾纏不清的是非之地。
1.比喻糊涂馬虎的人。
1.古代婦女的面部妝飾。
2.即面豆。
1.糕點名。亦名麻花。
1.謂臉色發黃,身體瘦削。常形容病態。
1.相見;會面。
1.謂勉力考察。面,通"勔"。
1.當面計議。
1.臉的兩側﹐從眼到下頷的部位。
1.亦作"面蠒"。
2.一種包有餡的饅頭。
1.親自見到。
1.當面直言規勸。常用于臣對君。
1.亦作"面漿"。
2.漿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