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帝王的威嚴。
1.低下多水的田。
1.后漢陳蕃為樂安太守。郡人周璯,高潔之士。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,唯蕃能致之。特為置一榻,去則懸之◇蕃為豫章太守,在郡不接賓客,唯徐穉來特設一榻,去則懸之。見《后漢書.陳蕃傳》及《徐穉傳》◇遂謂禮遇賓客為"下榻"。
2.寄居;住宿。
1.官名。指司空。
2.星名。
1.謂離開殿堂或堂屋。
2.謂妻子被丈夫遺棄或和丈夫離異。
1.指植物的根莖。《詩.邶風.谷風》"采葑采菲﹐無以下體。"毛傳"下體﹐根莖也。"孔穎達疏"言采葑菲之菜者﹐無以下體根莖之惡并棄其葉﹐以興為室家之法﹐無以其妻顏色之衰并棄其德。"后以"下體"喻婦人色衰。
2.喻不才。
3.人體的下部。亦特指男女的陰部。也叫"下身"。
4.猶賤體。謙稱己身之卑賤。
1.謂權喪于下,猶云大權旁落。
1.下等的田。
2.即下丹田。
1.請帖。
2.送請帖。
1.聽取下面的意見。
1.星相迷信之說,面部及身體各分為三停。面上以人中至地閣為下停,身上以足為下停。見《麻衣相法全編.麻衣先生石室神異賦》注。繪畫及書法中亦有下停之說,下停猶言下部。
1.底下所說的跟這里所說的相同。多用于附注。
1.下面;下邊。
2.指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。
1.大地。
2.四方;天下。
3.指人間。
4.偏遠的地方。
5.低洼之地。《書.禹貢》"厥土惟壤﹐下土墳壚。"孔傳"高者壤﹐下者壚。"一說﹐下等土地。孫星衍注引馬融曰"豫州地有三等﹐下者墳壚也。"
1.欺騙;騙取。
1.近黃昏的時候。
1.同"下帷"。
1.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。指教書。
2.引申指閉門苦讀。
1.中醫指下肢癱瘓。
1.低下的地位;卑賤的地位。
2.坐次低的席位。
1.同"下晡"。
1.文中某句或某段以下的文字。
2.比喻事情的發展或結果。
1.問于在己之下者。如以能問于不能,以多問于寡,以上問于下,皆謂下問。
1.正房旁邊的房屋。
1.清代兵制。順治后,滿州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。正紅﹑正藍﹑鑲白﹑鑲紅﹑鑲藍稱為下五旗,由諸王﹑貝勒﹑貝子等分統,駐守京師及各地。
1.從正午十二點到半夜十二點的一段時間,一般指從正午十二點后到日落的一段時間。
1.謂有圣德能繼先王功業。
1.猶末座。古人常以居下席表示謙敬。
1.方言。仔細。
1.古代品評人﹑物常分九等,下下為最末等。
1.指凡庸的人。
1.猶詳詳細細。
1.農歷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,太陽跟地球的聯線和地球跟月亮的聯線成直角時,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"d"字形,這種月相稱下弦。
1.屈己以尊賢。
1.指一郡之中非郡守行政機構所在的屬縣。
2.古代根據縣的人口﹑物產﹑地理形勢的條件,將縣劃分等級,下縣是條件較差的縣。
1.謂時間最晩或數量最小的限度。
1.偏遠的鄉間。
1.古代小學。
1.謂收工吃飯。
1.下行;下瀉。
1.屈意從人。
1.指每月下旬的辛日。
1.文字自上而下直寫直排的形式『字在改為橫寫橫排以前,書寫和印刷都是從上到下的,故稱"下行"。
2.公文從上級發往下級。
3.船從上游向下游行駛。
4.指聲音從高到低。
1.發脾氣。
1.謂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。
2.最差的學習。
3.向地位或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。
1.謂學習人情事理,進而認識自然的法則。
1.每月二十一日到月底的日子。
1.咽下。
1.《禮記.中庸》"下焉者,雖善不尊,不尊不信。"鄭玄注"下謂臣也。"朱熹集注"下焉者,謂圣人在下,如孔子雖善于禮,而不在尊位也。"后以"下焉者"指次等者。
1.筵席的下位。指職位低的人。
1.謂藐視,看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