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見“轆轤”。利用輪軸原理制成的一種起重工具,通常安在井上汲水。機械上的絞盤有的也叫轆轤。
1.
車輪輾軋。
1.出自《自海南歸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阿羅漢·第十二那伽犀那尊者》以惡轆物,如火自爇。
2.
見“轆轤”。利用輪軸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裝置。
1.出自《世說新語·排調》顧曰:“井上轆轤臥嬰兒?!?/p>
2.出自《齊民要術?種葵》井別作桔槔、轆轤。
3.出自《念奴嬌?中秋月》詞參橫斗轉,轆轤聲斷金井。
4.出自《青春之歌》在井臺上,她又碰見了鄭傻子。他正搖著轆轤在打水。
3.
見“轆轤”。機械上的絞盤。
1.出自《六韜?軍用》渡溝壍,飛橋一間,廣一丈五尺,長二丈以上,著轉關轆轤八具,以環利通索張之。
2.出自《余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記》南堰挽舟設轆轤,北堰則徒手舉之,故其舟尤小也。
4.
見“轆轤”。車輪。
1.出自《隴頭水》詩人言此水聲聲別,盡是征夫眼中血,萬古千秋共嗚咽。嗚咽聲,流未已;轆轤聲,行不止。
5.
見“轆轤”。比喻如轆轤般圓轉。
1.出自《文心雕龍?聲律》沉則響發而斷,飛則聲飏不還,并轆轤交往,逆鱗相比。
2.出自《鴛鴦牒》李秀蘭、徐月英談諧歌笑,機捷轆轤。
6.
見“轆轤”。喻心中情思如轆轤般反覆上下。
1.出自《潮嘉風月記?麗品》然以學使尊嚴,何敢遽為毛遂,轆轤於中,莫可排解者累日矣。
7.
見“轆轤”。指轆轤劍。參見“轆轤劍”。
1.出自《張公子行》俠客白云中,腰間懸轆轤。
2.出自《邊思》詩漢將邊方背轆轤,受降城北是單于。
3.出自《上都行送張伯玉》詩寶此金轆轤,去去延平津。
8.
見“轆轤”。詩格名稱之一。參見“轆轤體”。
1.出自《通雅·釋詁》八病之外,又有折腰、聯句、轆轤,又有退韻、回文、反復、扇對、探題,詩格固多。
9.
見“轆轤”。佛教語。即轆轤劫。參見“轆轤刼”。
1.出自《少室山房筆叢·雙樹幻鈔中》積二十轆轤,共三萬三千六百萬年,為一成劫。
1.猶招蜂引蝶。
1.比喻逗引異性。多指女子。
1.招認。
2.亦作"招服"。猶招降。
1.招展,飄拂。
2.照料。
1.見"招伏"。
1.招安,使歸附。
1.招之使依附。
1.招魂復魄。古代喪禮儀式之一。語本《儀禮.士喪禮》"復者一人,以爵弁服,簪裳于衣,左向之,抭領于帶,升自前東榮,中屋,北面招以衣,曰'皋,某復。'三。降衣于前。"鄭玄注"復者,有司招魂復魄也。"
1.記錄案件始末與犯人供詞等的文稿。
1.招收工人。
1.供出犯罪事實。
2.供詞。
1.惹人責怪。
1.招架;抵擋。
1.猶號召。
1.招攬聚合。
①招引呼喚他在招呼你,你怎么不睬他?②用言語、點頭、打手勢等致意對面碰著,總得招呼一下|一下子來了許多人,我幾乎不知道招呼誰好。③吩咐;關照招呼他早點├矗有事請事先打個招呼。④照料;照管店里的事,我已請老張暫時招呼幾天|大家招呼你一個人,有什么麻煩的。
1.招呼;關照。
1.指挑逗﹑勾引女子。
1.招撫,懷柔。
1.召喚;呼喚。
1.見"招麾"。
1.指揮。
2.亦作"招揮"。征召,起用。
1.召集。
1.招致毀謗。
《楚辭》篇名。一般認為是宋玉為屈原招魂之作,也有人認為是屈原為楚懷王招魂之作。篇中借巫陽之口,陳說四方之可怕不可居留,贊揚故鄉的溫暖可愛,勸說所招之魂歸來。鋪敘夸張,辭藻富麗。
1.謂人死而不得其尸,用其生前所著衣冠,招其魂而葬。
1.見"招集"。
1.亦作"招輯"。亦作"招緝"。
2.招呼人們聚集;召集。
3.猶招撫。
1.見"招集"。
①抵擋招架不?。挥姓屑苤?,沒有還手之力|來勢十分兇猛,一時難以招架。②應付;對付大家七嘴八舌,弄得小陳招架不迭。③應承;承認他若欺心不招架時,左右做我不著。
1.招婿或出嫁。
1.謂帝王征求規勸意見。
1.帝王在朝堂上設置的征求規勸的意見箱。
1.習射時站在箭靶旁查看。
1.號召﹑勸諭敵人投降。
1.招引接納敵方叛降的人。
2.稱網羅壞人﹐擴充勢力。
1.招呼接納。
2.交往。
1.猶勾結。
1.把已招供的人犯解送上官復審。
1.招引進用。
1.招致舉用。
1.招魂用品。
1.招集;聚集。
1.記錄供詞的案卷。
1.招募兵士。
2.管樂器。即號子。銅制,分兩節,發音極為洪亮。舊時軍隊中用作召集。開拔等信號。民間鼓吹樂中亦常用。
1.招兵的文告。
1.猶招兵買馬。
1.用公告的方式叫人來應考。
1.罪犯招認的事項。
1.見"招徠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