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,葉子互生,花多為淡紅色或白色,結瘦果。種類很多,常見的有蓼藍、水蓼、葒草等。
2.
名詞
(Liǎo)姓。
1.
植物名。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。有水蓼、紅蓼、刺蓼等。味辛,又名辛菜,可作調味用。
1.出自《詩·周頌·良耜》以薅荼蓼。
2.出自《禮記·內則》濡豚,包苦實蓼;濡雞,醢醬實蓼。
3.出自《說文?草部》蓼,辛菜,薔虞也。
4.出自《憶云之》詩為魚實愛泉,食辛寧避蓼。
2.
比喻辛苦。
1.出自《詩·周頌·小毖》未堪家多難,予又集于蓼。
2.出自《新唐書·李景略傳》景略至,節用約己,與士同甘蓼。
3.
見“蓼擾”。紛亂貌。
1.出自《文選·左思〈吳都賦〉》??軒蓼擾。
4.
春秋古國名。在今河南省唐河縣西南。
1.出自《左傳·桓公十一年》鄖人軍於蒲騷,將與隨、絞、州、蓼伐楚師。
5.
古縣名。南朝梁置。在今河南省固始縣。見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·河南五·汝寧府》。
1.出自《讀史方輿紀要?河南五?汝寧府》固始縣,春秋時蓼國地……后漢初改曰固始……后魏亦屬新蔡郡,尋入梁,更為蓼縣。
6.
姓。見《通志·氏族二》。
1.出自《通志?氏族略二》蓼氏,偃姓,皋陶之后,文五年楚滅之,今壽州霍邱即其地也。子孫以國為氏。
7.
春秋古國名。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北有蓼城岡,即古蓼國之地。
1.出自《左傳·文公五年》冬,楚公子燮滅蓼。
1.用花言巧語騙人。
1.猶言耍舌頭。
雜技節目。形成于明清時。演員將各種形狀、大小、重量不同的瓷制花壇、大缸、酒壇,輪番手旋、拋擲、頭頂、肩承、腳踢、臂滾,壇、缸等則在表演者各部位飛立、倒立、豎轉、橫轉。另有兩人對耍,稱為對頂花壇”、對傳花壇”。
1.耍滑頭。
1.猶言耍花招。
1.施展詭詐手段。
2.賣弄小聰明;玩弄技巧。
1.使用手段使自己省力或免負責任。
1.見"耍滑"。
1.方言。玩笑的話﹐假話。
1.以滑稽的動作引人發笑。
1.玩具;玩物。
1.玩弄奸滑手段。
2.耍滑。
1.使用手段謀取不正當利益或逃避困難。
1.方言。取巧占便宜。
1.見"耍尖"。
1.顯示驕傲。
1.指賭博中所押的錢財。
1.使用無賴手段。
2.抵賴﹐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責任。
1.耍賴。
1.方言。臉上顯出怒容或不快的表情。
1.唐宋時一種說唱或兼伴舞的民間伎藝。
1.使用流氓手段。指放刁﹑撒賴﹑詐騙或調戲婦女等惡劣行為。
1.一種傳統的民間游藝。用布或綢做成形狀像龍的外殼﹐由數人或十馀人用木棒擎舉揮舞﹐做出龍蜿蜒游動和飛舞的情態。有的前面還有一人舉著一顆龍珠。
1.方言。表現怯懦或動搖。
1.方言。揮舞。
2.方言。游戲喧嘩。
1.以演唱歌曲為業的女子﹐多見于唐代。
1.舞弄。
2.戲弄。
3.擺布。
4.玩弄。
1.方言。擺闊。
1.方言。猶言擺架子。
1.即轉碟。雜技節目。也稱耍花盤。演員雙手各執有彈性的細竿數根﹐細竿上端各頂一個盤子﹐借腕力使之飛快轉動。要求在做翻筋斗﹑背劍﹑叼花﹑單臂倒立等難度很高的動作時﹐盤子不停轉﹑不跌落。
1.發怒﹐使性子。
1.方言。故意做出某種姿態﹐顯示自己。
1.方言。指說廢話和亂開玩笑。
1.方言。賭博。
1.耍花槍。
1.方言。賣俏。
2.方言。賣乖﹐賣弄聰明。
1.猶苛酷。
1.踏青。明朝時北京人對端午郊游的俗稱。
1.方言。耍無賴。
1.戲弄﹐取笑。
1.打拳。
1.戲弄人﹐捉弄人。
1.猶言花言巧語。
2.猶耍嘴。
1.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。通常由兩人扮成獅子的樣子﹐另一人持繡球﹐逗引獅子追逐為樂﹐表演各種身段技巧。
1.可以開玩笑或輕忽的事情。
1.謂使用不正當的方法待人處事。
1.猶言耍手段。
1.做手藝活;靠手藝謀生。
1.方言。玩水;游泳。
1.為了私情而做不合法或不合道理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