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輔助;協助。
2.
名詞
〈書〉國都附近的地方。
3.
名詞
(Fǔ)姓。
4.
名詞
人的頰骨。
5.
名詞
指輔助者,特指宰相。
1.
車輪外旁增縛夾轂的兩條直木,用以增強輪輻載重支力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正月》其車既載,乃棄爾輔……無棄爾輔,員于爾輻。
2.出自《呂氏春秋·權勛》宮之奇諫曰:“不可許也。虞之與虢也,若車之有輔也,車依輔,輔亦依車,虞虢之勢是也。”
2.
面頰。
1.出自《易·咸》上六:咸其輔、頰、舌。
2.出自《周小史》詩香膚柔澤,素質參紅,團輔圓頤,菡萏芙蓉。
3.出自《病齒》詩所托車與輔,舌神乃中居。
4.出自《老殘游記》卻看那扈姑,豐頰長眉,眼如銀杏,口輔雙渦,唇紅齒白。
3.
輔助。
1.出自《書·蔡仲之命》皇天無親,惟德是輔。
2.出自《勸進表》冢宰攝其綱,百辟輔其治。
3.出自《贈林公輔序》盡其道,則可以運陽陰而順四時,輔天地而遂萬物。
4.
依附,親附。
1.出自《逸周書·柔武》四曰維勢是輔,維禱是怙。
2.出自《藝文類聚》象蜿虹之輔體,中含曜乎云波。
3.出自《剪燈新話·永州野廟記》老人拜懇曰:“妖孽已成,輔之者眾,吏士雖往,終恐無益,自非神兵剿捕,不可得也。”
5.
衛護,屏藩。
1.出自《戰國策·韓策二》太子外無幾瑟之患,而內收諸大夫以自輔也。
2.出自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詩城闕輔三秦,風煙望五津。
6.
從屬,次要。
1.出自《后山詩話》魏文帝曰:“文以意為主,以氣為輔,以詞為衛”,子桓不足以及此,其能有所傳乎?
2.出自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·臂骨》臂骨者,自肘至腕有正輔二根。
3.出自《李自成》今日必須以戰為主,守為輔,方能制敵而不制于敵。
7.
輔佐之臣。
1.出自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虞、夏、商、周,有師保有疑丞,設四輔及三公。
2.出自《白虎通·諫諍》天子置左輔右弼前凝(疑)后承以順。
8.
指京城附近起輔衛作用的郡邑。
1.出自《文選·鮑照〈升天行〉》家世宅關輔,勝帶宦王城。
2.出自《北山移文》希蹤三輔豪,馳聲九州牧。
3.出自《感舊》詩近輔連群盜,臨郊誓六師。
4.出自《日知錄·輔郡》崇禎二年三月,兵部侍郎申用懋上疏,請以昌平、通、易、霸四州為四輔,宿重兵以衛京師。
9.
指朋友。
1.出自《禮記·學記》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,樂其友而信其道,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。
10.
指輔骨。
1.出自《素問·骨空論》骸下為輔,輔上為腘。
11.
星名。
1.出自《漢書·翟方進傳》輔湛沒,火守舍。
2.出自《表異錄·象緯》《天文錄》曰:輔,一星,附北斗杓第六星,大臣之象也。
3.出自《癸巳存稿·書〈易緯是類謀〉后》輔者,斗第六星旁一星,皆從斗也。
12.
矯正弓弩的器具。參見“輔檠”。
1.出自《鹽鐵論·申韓》是以圣人審於是非,察於治亂,故設明法,陳嚴刑,防非矯邪,若隱括輔檠之正弧剌也。
13.
指小木。即扶蘇。參見“扶蘇”。
1.出自《答問七》問:“輔,小木,何木也?”曰:“予弟晦之云:《詩》‘山有扶蘇’,毛云:‘扶蘇,扶胥,小木也。’扶、輔聲義皆相近,長言為扶蘇,急言為輔。”
14.
書法術語。用小指緊靠無名指后,輔持該指,使握筆有力。
15.
姓。春秋有輔果。見《國語·晉語九》。
1.出自《集韻·噳韻》輔,姓。
16.
指車輪內面接輻而外面頂住輪圈的內緣。
1.出自《天工開物·車》車輪之中,內集輪﹝輻﹞、外置輞,圓轉一圈者,是曰輔也。
17.
指府吏。古代官署中的辦事人員。
1.出自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乃施典于邦國,而建其牧,立其監,設其參,傅其伍,陳其殷,置其輔。
旁門。
1.亦作"邊甿"。亦作"邊萌"。
2.即邊民。
1.見"邊氓"。
1.見"邊氓"。
1.猶邊際。
1.邊境;邊疆。
邊界一帶的居民。
1.猶邊策。
1.邊遠荒漠之地。
1.指邊地軍營的帳幕。
2.舞臺裝置。絲絨或綢布制成。裝置于舞臺的兩側,其數一至數道不等,與沿幕互成直角。它的作用是避免舞臺兩側的非劇中人﹑物被觀眾看見,影響演出效果。
1.邊患;邊害。
1.猶邊患。
1.猶邊際。
1.靠近邊界的地方。
2.猶旁邊。
3.猶偏旁。
1.即鞭炮。
1.邊遠偏僻。
1.邊境地區的驛站。
1.五代邊鎬的諢名。參見"邊和尚"。
1.猶邊境。
1.守衛邊疆的騎兵。
2.侵犯邊疆的敵騎。
1.邊地的煙霧。
2.指蕭索的氣氛。
1.近旁,跟前。
1.見"邊墻"。
1.邊地的民心人情。
2.邊人的思鄉之情。
3.邊境的形勢﹑情況。
1.邊地部落的首領。
我國國內革命戰爭及抗日戰爭時期,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政權在幾個省連接的邊緣地帶建立的根據地,如陜甘寧邊區、晉察冀邊區等。
1.邊地的音樂﹑曲調。
1.舊時指邊地職官中因原任人員死亡或去職而空出來的職位。
1.猶邊地。
1.亦作"邉人"。
2.指駐守邊境的官員﹑士兵等。
3.指邊民。
1.邊境地區的官職。
1.亦作"邉戎"。
2.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。
3.邊地戰事;守邊。
邊疆的要塞邊塞荒遠|駐守邊塞。
1.邊地的風物景色。
1.邊地的沙礫。
2.借指邊地。西北邊地多沙漠,故稱。
1.靠近邊界的山嶺。
1.側邊,側面。
1.指邊地的鹽商。明弘治以后,凡憑引行鹽的鹽商分邊商﹑內商﹑水商三類。邊商繳納鹽課,領取鹽引,并照官定引價將引售與內商;內商專買邊引,下場收鹽上堆,并照官定鹽價將鹽售與水商;水商多是銷岸商販,專收內商食鹽在指定引岸行銷。清代,以上三種名目均廢。但四川引鹽運銷云南﹑貴州兩省的運商則仍稱"邊商"。
1.對立功于邊疆之人的賞賜。
1.邊境;邊疆。
2.指物體的邊沿部分。
3.旁邊。
1.指樹枝的末梢。
1.同"邊氏腹"。
1.見"邊韶寢"。
1.《后漢書.文苑傳上.邊韶》"韶口辯,曾晝日假臥,弟子私謿之曰'邊孝先,腹便便。懶讀書,但欲眠。'韶潛聞之,應時對曰'邊為姓,孝為字。腹便便,《五經》笥。但欲眠,思經事。寐與周公通夢,靜與孔子同意。師而可謿,出何典記?'謿者大慚。"后以"邊韶寢"稱晝眠。
1.同"邊氏腹"。
1.邊地官員的升遷。
1.同"邊氏腹"。
1.指邊境上羌管﹑胡笳﹑畫角等音樂聲音。
2.邊人的書信。
3.邊防的聲勢。
4.指邊境警報。
1.靠近邊界的省分。
1.邊軍,邊防部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