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陸地,高出水面的土地,泛指地面。
2.
名詞
旱路;道路。
3.
名詞
(Lù)姓。
1.
高平之地;陸地。
1.出自《易·漸》鴻漸于陸。
2.出自《登樓賦》背墳衍之廣陸兮,臨皋隰之沃流。
3.出自《送區冊序》陽山,天下之窮處也。陸有丘陵之險,虎豹之虞。
4.出自《淮北初戰殲蔣軍九十二旅》詩陸攻空炸天地窄,燒殺搶掠雞犬亡。
2.
大土山。參見“陸夷”。
1.出自《詩·衛風·考盤》考盤在陸,碩人之軸。
2.出自《贈婦詩》河廣無舟梁,道近隔丘陸。
3.
道路。指陸上通道。
1.出自《墨子·節用上》其為舟車何?以為車,以行陵陸,舟以行川谷,以通四方利。
2.出自《潮州刺史謝上表》即日奔馳上道,經涉嶺海,水陸萬里。
3.出自《痛史》文虎領了大兵,水陸并下,不日便到。
4.
物體運行的軌道。
1.出自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,西陸朝覿而出之。
2.出自《文選·顏延之〈三月三日曲水詩序〉》日躔胃維,月軌青陸。
5.
草名。即商陸。參見“商陸”。
1.出自《易·決》莧陸決決,中行無咎。
6.
跳躍。
1.出自《莊子·馬蹄》龁草飲水,翹足而陸,此馬之真性也。
2.出自《山海經圖贊·????》????野駿,產自北域。交頸相摩,分背翹陸。雖有孫陽,終不能服。
3.出自《畫記》馬大者九匹;於馬之中又有上者,下者,行者,牽者,涉者,陸者,翹者,顧者,鳴者,寢者。
7.
通“睦”。
1.出自《隸釋·漢成陽令唐扶頌》耽經史兮履仁義,內和陸兮外奔赴。
2.出自《隸釋·漢北軍中侯郭仲奇碑》崇和陸,垂以仁。赫斯嚴,威若神。
8.
用同“碌”。參見“陸陸”。
1.出自《后漢書·馬援傳》季孟(隗囂字)嘗折愧子陽(公孫述字)而不受其爵,今更共陸陸,欲往附之,將難為顏乎?
2.出自《山堂陸先生墓志銘》象山晚為朝士,陸陸百寮底,旋復斥死。
3.出自《漫興》詩陸陸將誰附,蒼蒼迥不迷。
9.
用同“擄”。參見“陸掠”。
1.出自《后漢書·應劭傳》裁以軍令,則忿戾作亂;制御小緩,則陸掠殘害。
2.出自《后漢書·袁紹傳》會公孫瓚師旅南馳,陸掠北境。
3.出自《宋書·天文志三》﹝太元﹞十五年翟遼陸掠司兗,眾軍累討,弗克。
10.
姓。
1.出自《廣韻?屋韻》陸,姓。出吳郡河南二望,本自古天子陸終后。
11.
特指樓與樓之間的復道。
1.出自《西京賦》復陸重閣,轉石成雷。
①橘子樹。②橘子樹的果實。
1.見"橘洲"。
1.檋花織成的布。
1.古代的沖鋒車。
1.古代雜技中的爬竿。
1.見"檋華"。
1.亦作"檋花"。
2.木本棉花。
1.見"檋末之伎"。
1.泛指弓箭。
1.見"筋干"。
1.弓與甲。
1.筋肉與骨骼;體格。
1.旋花的別名。
筋肉和骨頭,也泛指體格學武術可以鍛煉~。
1.瘦而身子骨結實的人。
1.猶筋骨。
1.中醫學病證名。表現為筋脈緊急不柔﹐屈伸不利。多因體虛受風寒及血虛津耗﹐筋脈失養所致。見于破傷風﹑痙病﹑痹﹑驚風等癥。
1.動物的筋與角。古時多用于制弓。
1.中醫學危重證候之一。指虛勞死證﹐表現有魂驚虛恐﹐手足爪甲青紫﹐并伴有呼罵不休等。
1.亦作"?力"。
2.猶體力。
3.方言。指食物等的韌性。
1.猶筋絲。
1.筋力;膂力。
2.借指精力。
1.中醫病證名。指肢體筋脈收縮抽急﹐不能舒轉自如。多由外感寒濕或血少津虧﹐經脈失于榮養所致。也叫痙攣。
1.中醫指氣血的通路。
2.靜脈管。
3.植物的網絡狀纖維。
1.筋骨強健而不過于肥壯的馬。
1.見"筋脈"。
1.人體皮下結締組織的一種﹐有深淺之別。淺者結締疏松﹐多包于肌腱外;深者結締致密﹐常包被肌肉﹑腺體﹑臟器或血管神經束。中醫學認為它是肝所主﹐并賴肝血的滋養﹐肝血不足或肝風內動均能引起筋膜病變。
1.中醫指人體筋的系結處。
1.謂筋骨衰弱。
1.筋骨與皮肉。
1.同"筋疲力盡"。
1.同"筋疲力盡"。
形容非常疲勞,一點力氣也沒有了。也說精疲力竭。
1.猶言筋疲力盡。
1.書法中一種瘦勁有力的字體。
1.植物的脈絡。
1.筋肉與骨髓。
1.針灸經穴名。
1.身體結實強健。
1.筋斗。
1.人的手指甲﹑腳趾甲的別稱。
1.中醫指勞役陰力﹐費竭精氣。
1.精力與血汗。
1.筋脈與津液。
1.亦作"?竹"。
2.一種中實而強勁的竹﹐竹梢尖銳﹐可作矛用。
1.高峻幽深貌。
1.高銳貌。
1.猶前后。
衣襟和腰帶。比喻山川環繞的險峻地勢山水如襟帶環抱。
借喻胸襟和氣度襟度豁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