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形容詞
慎重;小心。
2.
副詞
副詞,鄭重地,恭敬地。
1.
謹慎;慎重。
1.出自《書·胤征》先王克謹天戒。
2.出自《漢書·酷吏傳·尹賞》生時諒不謹,枯骨后何葬?
3.出自《都官郎官上殿札子》謹所從出,出則必行,宣布四方,無不鼓舞,號令之精神也。
2.
恭敬。
1.出自《論語·鄉黨》其在宗廟朝廷,便便言,唯謹爾。
2.出自《謝平原內史表》畏逼天威,即罪惟謹,鉗口結舌,不敢上訴所天。
3.出自《書信集·致陶冶公》后日須赴西山,此后便須南返,盛意只得謹以心領矣。
3.
謹嚴;嚴格。
1.出自《荀子·王霸》謹畜積,修戰備。
2.出自《漢書·張釋之傳》薄太后聞之,文帝免冠謝曰:“教兒子不謹。”
3.出自《平章政事蒙古公神道碑》翼翼其心,彌謹自律。
4.出自《趙清獻三事記》戒邏者謹捕之,果獲暴卒,伏法焉。
4.
嚴禁;嚴防。
1.出自《詩·大雅·民勞》無縱詭隨,以謹無良。
2.出自《荀子·王制》易道路,謹盜賊。
5.
慎守;嚴守。
1.出自《抱樸子·微旨》中有嘉味甘如蜜,子能得之謹勿失。
2.出自《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》宋興以來,戚里宦臣,曰將曰相,未嘗得以擅事也,所以謹其操柄者如此。
6.
小。參見“謹耳”。
1.出自《路史·后紀八·高陽》顓頊,黃帝之曾孫,祖曰昌意……取蜀山氏曰景??,生帝乾荒,擢首而謹耳,豭喙而渠股,是襲若水。
7.
禮儀;禮節。
1.出自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大行不顧細謹,大禮不辭小讓。
2.出自《新唐書·杜牧傳》牧剛直有奇節,不為齷齪小謹,敢論列大事,指陳病利尤切至。
8.
通“墐”。參見“謹塗”。和有穰草的黏土。謹,通“墐”。
1.出自《禮記·內則》涂之以謹涂,炮之。
9.
通“勤”。
1.出自《管子·八觀》其耕之不深,蕓之不謹。
10.
通“廑”。僅。
1.出自《墨子·辭過》謹此則止。
1.置產;增殖財產。
1.增殖財貨。
1.生利;營利。
1.原指強國向所征服的地區移民。在資本主義時期,指資本主義國家把經濟政治勢力擴張到不發達的國家或地區,掠奪和奴役當地的人民。
原指被別國入侵并被大量遷入別國移民的國家和地區◇指被帝國主義國家入侵,喪失了獨立和主權,在政治、經濟等方面受帝國主義控制的國家和地區。
帝國主義國家通過政治干涉、經濟剝削和軍事侵略把弱小國變成殖民地、半殖民地的政策。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,殖民主義表現為海盜式的掠奪、欺詐式的貿易和販賣奴隸等方式;到了帝國主義階段,主要采用軍事、經濟和文化侵略的手段,使弱小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喪失獨立和主權,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商品市場、原料產地、廉價勞動力市場和軍事基地;第二次世界大戰后,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,帝國主義采用新殖民主義政策,即打著友好”的招牌,通過經濟、軍事援助和文化滲透或支持政變、扶植傀儡政權、組織政治和軍事集團等方式繼續控制別國,以保持和擴大其殖民統治。
1.營謀私利。
1.猶物產。
1.平正貌。
1.種植。
1.增殖資財。謂經商。
1.囚犯。
1.語出《詩.小雅.白駒》"皎皎白駒,食我場苗,縶之維之,以永今朝。"謂絆馬足﹑系馬韁,示留客之意◇以"縶維"指挽留人才。
2.拴馬的繩索。引申指束縛。
1.以足踏地。
2.指走獸。
1.意謂各為其主。
1.農具名。即踏犁,今稱大鍬。
1.亦作"跖躥"。
2.盜跖與莊躥。古代傳說中的兩個大盜。
1.指雞爪。
1.騰空;懸空。
1.見"跖眡"。
1.亦作"跖犬噬堯"。
2.《戰國策.齊策六》"貂勃曰'跖之狗吠堯,非貴跖而賤堯也,狗固吠非其主也。'"原指人臣各為其主◇用以比喻嫉妒賢才。
1.亦作"跖實"。
2.謂獸類足踏實地而行。
3.借指走獸。
1.亦作"跖戾"。亦作"_眡"。
2.謂腳掌扭曲反戾。
3.乖舛,謬誤。
1.亦作"跖徒"。
2.盜跖一流人物;橫暴兇惡者。
1.亦作"跖顏"。
2.盜跖和顏回。指善惡之人。
1.謂踩踏硬弩強弓。
1.搜集采用。
1.采摘其文章辭藻。
1.挑剔誣賴。
1.阻攔。摭﹐通"遮"。
1.采摘細碎﹐無關宏旨。
1.猶滑頭。
1.挑剔﹐羅織。
1.猶言斷章取義﹐加以歪曲。
1.摘取事實;據實。
1.收取;采集。
2.猶挑剔。
3.收拾。
1.用言辭掩飾。摭﹐通"遮"。
1.亦作"?縛"。
2.束縛。
1.亦作"?韟"。
2.馬絆和馬韁繩。喻牽制束縛。
1.亦作"?羈"。
2.馬籠頭和絆索。喻牽制束縛。
1.亦作"?龓"。
2.馬絆和馬籠頭。
1.芳香濃郁貌。
1.畏服;折服。
1.謂酒﹑乳等飲料發酸敗壞。
1.徘徊不進貌。
2.杜鵑花的別名。
1.亦作"躑蹋"。
2.蹬踢跳躍。
1.見"躑踏"。
1.猶騰躍。
1.以足擊地,頓足。
2.亦作"躑?"。徘徊不進貌。
3.杜鵑花的別名。又名映山紅。
1.象聲詞。釘木樁的聲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