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熟悉;熟習。
1.
熟悉;知道。
1.出自《后漢書·虞延傳》延進止從容,占拜可觀,其陵樹株蘗,皆諳其數,俎豆犧牲,頗曉其禮。
2.出自《黃家賊事宜狀》比者所發諸道南討兵馬,例皆不諳山川,不伏水土。
3.出自《由香港到寶安》因我不諳軍事,不便評論交通線轟炸的遲早。
2.
熟記;背誦。
1.出自《南齊書·陸澄傳》仆年少來無事,唯以讀書為業。且年已倍令君,令君少便鞅掌王務,雖復一覽便諳,然見卷軸未必多仆。
3.
謂靈便。
1.出自《圣武記》曰漁船,材簡用巨,出海最諳,每載三人,一漿一帆,一以銃護,任竟往還,隨波上下,敵莫我覘。
4.
經歷;經受。
1.出自《憶江南》江南好,風景舊曾諳。日出江花紅勝火,春來江水綠如藍,能不憶江南?
2.出自《御街行·秋日懷舊》詞殘燈明滅枕頭敧,諳盡孤眠滋味。
3.出自《張資鴛鴦燈》吃了萬千控持,諳了無限磨難,受了多少忐上忑下。
5.
料想。
1.出自《都市的憂郁》我不會病的!那咋個諳得到!就是病了我也不吃藥的!
2.出自《春潮急》張福林不諳女兒會有這個態度,碰到了橡皮似的,頓時一楞,視線不覺隨著女兒的手指轉去。
1.冠名。古代用青色絲帶做的頭巾。一說配有青色絲帶的頭巾。相傳三國蜀諸葛亮在軍中服用,故又稱諸葛巾。
古代一種頭巾,用藍色絲帶編成。也有用別種顏色的羽扇綸巾,談笑間,強虜灰飛煙滅。參見諸葛巾”(248頁)。
1.頭戴綸巾,手持羽扇。多用以形容飄逸瀟灑或儒雅風流的風度。
1.猶經綸。整理絲縷。比喻治理政事。
1.猶倫理。綸,通"倫"。事物的條細。
2.猶紋理。
1.將絲帶結成網絡。猶今之扎彩。
1.天子的詔命。
1.指中書省。中書舍人職掌撰擬詔令,故稱。
1.即詔書。
1.猶綸閣。中書省的代稱。撰擬制誥之所。
1.《禮記.緇衣》"王言如絲,其出如綸;王言如綸,其出如綍。"鄭玄注"言言出彌大也。"后因以"綸言"為帝王詔令的代稱。
1.猶綸閣。中書省的別稱。中書省為草擬詔令之所,唐時稱為右掖。
1.猶綸言。帝王的詔令。
1.圣旨。
1.謂情意極厚。
1.海草名。
1.見"綸組節約"。
1.古時葬禮以絲綿裹尸,再以絲帶纏束,謂之"綸組節約"。
1.輪流值班。
1.分班輪流。
1.有車廂的車。
1.謂輪流主管考試事宜。
1.見"輪扁"。
1.亦作"輪邊"。
2.春秋時齊國有名的造車工人。
1.車輻。
1.車輪和馬具。借指戰車和軍馬。
1.眾多貌。
1.即輪船。
1.謂候補官員依次序補缺。
1.能旋轉的藏置佛經的書架。設機輪,可旋轉,故名。
1.輪船廠。
1.演唱者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,按一定時距先后錯綜演唱同一旋律的歌曲。
1.用以直接量測樹木直徑的工具。一般為木制。由一個有刻度的木尺和兩個垂直于木尺的腳組成。一個腳固定在木尺零點處,稱"固定腳";另一腳套在木尺外面而可以左右滑動,稱"游動腳"。用兩腳夾住樹干,就可以從木尺上讀出直徑。游動腳里常裝有小輪以減少同木尺間的摩擦。
1.車輪的高度。
1.車輪和車帷。代稱車輛。
1.即輪胎。詳"輪胎"。
1.宋制,官員輪值上殿策對時政利弊,謂之"輪當面對"。
1.佛前吊掛的燈。自天花板上垂線懸掛,其圓如輪,故名。
1.輪流接替。
1.方言。謂逢人就沾惹上。
又稱輪斗鏟”,全稱輪式多斗挖掘機”。用于大規模挖掘和開采松軟礦巖的露天開采礦用機械。由帶勺斗的斗輪、懸臂架和帶式輸送機組成。勺斗前裝有刨片,斗輪邊破碎邊裝載礦巖,并經輸送機運走。可連續作業,生產能力大。
用輪船往返于江河、湖泊、港灣或海峽兩岸之間,運送旅客、汽車或列車的運輸設備。
1.見"輪當面對"。
1.一種大的鈴。
1.車輪和車軛。
1.佛教語。即風輪,為構成大千世界的四輪之一。在水輪之下,空輪之上。
1.輔助,扶持。
1.車輪上連接輪輞和輪轂的部分。
1.指車輿。借指達官貴人。
1.一種釣竿。因裝有收卷釣線的轉輪,故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