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辯論。
2.
形容詞
〈書〉偏頗,邪僻。不正。
1.
偏頗;不正。參見“詖行”、“詖辭”。
1.出自《說文·言部》诐,古文以為頗字。
2.出自《佛影銘》動不傷寂,行為乖止。曉爾長夢,貞爾沈诐。
3.出自《送賈山人南游序》言未嘗诐,行未嘗怪。
4.出自《今世說·賞鑒》其德足以敦天下之鄙,其學足以正天下之诐,其文章足以起天下之衰。
2.
諂佞。
1.出自《漢書·翟義傳》義父故丞相方進,險诐陰賊。
2.出自《文選·顏延之〈和謝監靈運〉》徒遭良時诐,王道奄昏霾。
3.出自《文選·謝朓〈齊敬皇后哀策文〉》先德韜光,君道方被。于佐求賢,在謁無诐。
1.無線電廣播中,把無線電波按波長不同而分成的段。如長波﹑中波﹑短波﹑超短波。
電路的一種接插元件。用來轉換波段或選接不同電路。可按規格,以刀數、位數和絕緣片層數來分;按結構則分撥動式、旋轉式、推鍵式、琴鍵式等。
1.迷信傳說稱陰間的一種似豬非豬的怪獸。
在任一確定時刻,在一個波長范圍內,波所到達的各點都處于不同的振動狀態,振動達到正向位移最大值的位置。振動達到負向位移最大值的位置稱為波谷”。如水面波,凸起的最高處是波峰,凹下的最低處是波谷。
1.波峰。
見波峰”。
1.水神。
1.水波反射出來的光。
1.比喻文筆變化多致。
1.以物擊水,一波動,眾波隨而擾動。比喻受到驚擾震動。
1.猶波屬云委。
1.謂擴散其害。
1.水鳥。《文選.司馬相如》"水蟲駭﹐波鴻沸。"呂延濟注"波鴻﹐水鳥也。沸﹐猶亂飛也。"一說為浪濤。見《文選》郭璞注。
1.指書法中捺的折波和橫筆。亦泛指筆畫。
本指波浪所及◇指牽連、影響或擴散到波及后代|波及甚廣|運動波及了十多個省市。
波浪強度的等級。波浪愈高等級愈大。1975年3月中國國家海洋局公布的波級如下表波級波高(h)范圍(米)波級名稱0-無浪1h13<01微浪201≤h13<05小浪305≤h13<125輕浪(續表)波級波高(h)范圍(米)波級名稱4125≤h13<25中浪525≤h13<4大浪64≤h13<6巨浪76≤h13<9狂浪89≤h13<14狂濤9h13≥14怒濤
雕塑。羅馬尼亞布朗庫西作于1913年。波嘉尼系羅馬尼亞女畫家。作品將波嘉尼小姐的橢圓形臉蛋、大眼睛以及用手托腮的動作加以夸張和簡化,詼諧風趣,富有裝飾性。
1.書法用語。右下捺筆。腳,指筆形中的捺,俗稱捺腳。代指書法的筆畫。
1.奔競,為名利而奔走競爭。
1.形容詩文峻拔而有韻致。
1.即薩桑王朝統治下的波斯。參閱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記.波剌斯等三國》。
中歐國家。北臨波羅的海。面積3127萬平方千米。人口3862萬(1995年)。首都華沙。以平原為主。溫帶大陸性氣候。經濟較發達。工業為主要經濟部門。煤儲量居世界前列。世界主要煤炭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。
波蘭的主體民族。另有部分分布在美國、法國和獨聯體各國。約4270萬人(1985年)。講波蘭語。多信天主教。主要從事工業,部分從事農業。
比喻聲勢雄壯,規年大官逼民反,民不得不反,明朝末年又一次爆發了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。
1.見"波瀾"。
1.即撥浪鼓。玩具名。帶把兒的小鼓。來回轉動時,兩旁系在短繩上的鼓槌擊鼓作聲。參見"撥浪鼓"。
1.猶老翁。
1.牽連;連累。
2.波及。
1.見"波棱"。
1.即玻璃。
中南太平洋的島群,意為多島群島”。在180°經線以東及南、北回歸線之間。總面積26萬平方千米。由火山島和珊瑚島組成。經濟以農業和旅游業為主。
1.猶牽連。
1.水波,波紋。
1.明凈的水波。亦用以形容波狀物。
1.指澤國之民,水鄉之民。
1.水流;支流。
2.隨波逐流。比喻世事的變化。
3.形容目光流轉。
1.猶官位。
相關相互往來聯系事務的文件~袋ㄧ~要求簡明扼要。
1.舊時官府的一種告示。
1.指將軍的營帳。
1.復姓。春秋時魯國有公巫召伯。《左傳.襄公二十九年》。
1.樂府歌辭名。《樂府詩集》附于相和歌辭《箜篌引》下。四言四句﹐以歌辭首句"公無渡河"而名。
關于國家或集體的事務辦理~ㄧ~人員ㄧ~繁忙。
供國家機關和鐵路有關人員到沿線檢查工作的專用鐵路車輛。設有辦公室及生活設備。
①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。②舊時稱機關、團體中做勤雜工作的人員。
屬于公家的東西愛護~。
1.復姓。春秋時魯國有公西赤﹑公西葴。見《史記.仲尼弟子列傳》。
1.亦作"公析"。
2.復姓。孔子弟子有公晳哀。見《史記.仲尼弟子列傳》。
1.古禮中尊者的席位。
2.官府的宴席。
1.國君死后斂尸的衣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