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〈書〉憐憫;憐惜。
2.
動詞
自尊自大,自夸。
3.
形容詞
〈書〉慎重;拘謹。
1.
亦作“矝”。
2.
自夸;自恃。
1.出自《書·大禹謨》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;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爭功。
2.出自《管子·宙合》功大而不伐,業(yè)明而不矜。
3.出自《戰(zhàn)國策·楚策四》夫人主年少而矜材,無法術以知奸,則大臣主斷國,私以禁誅於己也。
4.出自《敵戒》懲病克壽,矜莊死暴。
3.
指夸耀別人。
1.出自《國語·晉語二》今矜狄之善,其志益廣。
4.
驕傲。
1.出自《禮記·表記》不矜而莊,不厲而威。
2.出自《人物志·材理》方其勝難,勝而不矜。
3.出自《新唐書·吳溆傳》溆循循有禮讓,無倨氣矜色。
5.
端莊。
1.出自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君子矜而不爭。
6.
謹守,慎重。
1.出自《書·旅獒》不矜細行,終累大德。
2.出自《大戴禮記·小辨》大夫學德別義,矜行以事君。
3.出自《論語辨惑四》夫細行不矜,終為大德之累,跬步必謹,猶憂其過舉也。
7.
注重;崇尚。
1.出自《漢書·賈誼傳》嬰以廉恥,故人矜節(jié)行。
2.出自《后漢書·袁術傳》術雖矜名尚奇,而天性驕肆,尊己陵物。
3.出自《銅雀妓》詩魏主矜娥眉,美人美於玉。
8.
憐憫;同情。
1.出自《書·泰誓上》天矜于民。
2.出自《論語·子張》嘉善而矜不能。
3.出自《魏書·序紀·穆帝》帝以琨(劉琨)忠義,矜而許之。
9.
苦,勞困。
1.出自《莊子·在宥》矜其血氣,以規(guī)法度。
10.
兇危,危懼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菀柳》曷予靖之,居以兇矜。
11.
揮動;奮起;奮張。
1.出自《戰(zhàn)國策·燕策一》矜戟砥劍,登丘東向而嘆。
2.出自《呂氏春秋·重言》艴然充盈,手足矜者,兵革之色也。
3.出自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呂望使老者奮,項托使嬰兒矜。
4.出自《后漢書·張衡傳》魚矜鱗而并凌兮,鳥登木而失條。
12.
急遽,暴躁乖戾。參見“矜糾收繚”。
1.出自《廣雅·釋詁一》矜,急也。
13.
堅強。參見“矜矜”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無羊》爾羊來思,矜矜兢兢,不騫不崩。
1.神思凝滯貌。
2.形容心情慵懶和倦態(tài)。
1.出乎意料之外。
1.玄鳥(燕)的別名。也稱意而。
1.謂心愿獲償。
2.引申為稱心如意,洋洋自得。
1.猶心地。佛教認為意是支配一身之所和滋生萬事之處,故稱。
1.猶意境。
1.猜定。
1.識見與氣度。
2.指藝術作品的意境與風格。
1.主觀武斷。
1.神志沮喪。
1.心意不快。
1.傳說中的古代賢人。
2.燕子的別名。
1.交情,情分。
1.即義符。形聲字結構中表示意義的部分,對聲符而言。如"糧"字左邊的"米","視"字右邊的"見","竿"字上面的"竹","盤"字下面的"皿"。意符本身原來也是獨立的字,在形聲字中只作為指明意義類別的符號。
1.氣概,胸懷。
1.猶才能。
1.指詩文的意境與格調。
1.佛教語。為六根中的第六根。謂對于法境而生意識,故名。
1.緣故。
1.剩馀的瓜瓣。
1.前代遺留下來的習俗。
1.代稱古老的琴曲。
1.指棄置未用的賢才。
2.謂棄置賢才。
3.猶先賢。
1.前代留下來的法規(guī)。
1.謂留下香氣。
2.指留下的香氣。
3.指殘花。
4.喻不為人知的美女。
1.謂留下祥瑞。
1.猶饋贈。
1.俗慮;雜念。
2.對古人古事或往事的懷想。
1.見"遺像"。
1.亦作"遺象"。
2.指死者的畫像﹑塑像或照片。
3.前代事物留傳下來的形狀﹑式樣。
1.猶遺少。
1.謂讓內行見笑。語本《莊子.秋水》"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。"
1.指廢墟上殘留的木柱。
1.指腹瀉。
1.無心;不在意。
1.失檢之行為;品德有缺點。
2.前人傳下的品行。
3.指死者生前的品行。
1.超脫形骸,精神進入忘我境界。
2.道教指尸解登仙。
3.遺體,遺骸。
4.指遺留下來的形貌﹑形體﹑形式。
1.超脫形骸,舍棄心性,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。
1.謂舍棄一切外在形式。
1.見"遺形藏志"。
1.指遺傳下來的本性。
1.猶遺澤。
1.見"遺芳余烈"。
1.謂留下羞辱。
1.殘存的花草。
2.對死者后代的美稱。
1.猶失算。
1.猶廢墟。
1.謂遺漏記功晉升。
1.前人留下來的功業(yè)。
2.死者留下的產業(yè)。
1.猶遺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