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記憶,把印象保持在腦子里。
2.
動詞
記錄;記載;登記。
3.
名詞
錄載、描寫事物的文獻(常用作書名或篇名)。
4.
名詞
記號;標志。
5.
名詞
生下來皮膚上就有的色斑。
6.
量詞
多用于某些動作的次數。
7.
名詞
(Jì)姓。
1.
不忘,把印象保持在腦中。
1.出自《書·益稷》撻以記之。
2.出自《夏駕湖晚步懷古》詩空嗟落日猶如夢,不記東風幾換年。
3.出自《澹定集·同口舊事》他的這一勸告,我一直記在心中,受到益處。
2.
記錄;載錄。
1.出自《國語·晉語四》瞽史記曰:“嗣續其祖,如谷之滋,必有晉國。”
2.出自《漢書·游俠傳·原涉》削牘為疏,具記衣被棺木,下至飯含之物,分付諸客。
3.出自《〈春秋經傳集解〉序》故史之所記,必表年以首事,年有四時,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。
4.出自《墳·人之歷史》且所著書中,復各各記其特點,使一披而了然。
3.
公牘;札子。
1.出自《越絕書·外傳記吳王占夢》王孫駱移記曰:“今日壬午,左校司馬王孫駱,受教告東掖門亭長公孫圣:吳王晝臥覺寤,而心中惆悵也如有悔。記到,車馳詣姑胥之臺。”
2.出自《漢書·張敞傳》以臣有章劾當免,受記考事。
3.出自《晉書·虞預傳》太守庾琛命為主簿,預上記陳時政所失。
4.出自《答范資政書》道遠且阻,不得上記,以候起居。
4.
指典籍;著作。
1.出自《莊子·天地》記曰:“通於一而萬事畢,無心得而鬼神服。”
2.出自《文選·鮑照〈升天行〉》五圖發金記,九龠隱丹經。
3.出自《處州孔子廟碑》鄴侯尚文,其於古記,無不貫達。
5.
文體名。以敘事為主,兼及議論抒情和山川景觀的描寫。晉陶潛有《桃花源記》。
1.出自《文章辯體序題·記》《金石例》云:記者,記事之文也。西山曰:記以善敘事為主。《禹貢》、《顧命》乃記之祖,后人作記,未免雜以議論。
2.出自《晚晴集·從“五四”到“四五”》不管他寫的是“銘”,是“傳”,是“記”,是“書”,是“文”,是“言”,都可以歸入散文一類。
6.
記述或解釋典章制度的文字。如《周禮·考工記》、《禮記》、《大戴禮記》。
1.出自《漢書·儒林傳·孟卿》倉說《禮》數萬言,號曰《后氏曲臺記》。
7.
印章;鈐記。
1.出自《清波別志》熙寧間,詔鑄諸路走馬承受朱記,給之,拘收元給奉使印。
2.出自《召辭紀事》又特降手諭,賜路費銀兩、表里及銀記一顆。
8.
表記;標志。
1.出自《文選·司馬相如〈封禪文〉》若然辭之,是泰山靡記,而梁父罔幾也。
2.出自《水經注·沁水》以宣尼大圣,非碑頌所稱,宜立記焉。
3.出自《京本通俗小說·馮玉梅團圓》馮公又問道:“足下與先孺人相約時,有何為記?”
4.出自《〈且介亭雜文〉附記》改動兩處,我都注在本文之下,刪掉的五處,則仍以黑點為記。
9.
皮膚上生來就有的深色的斑。
1.出自《警世通言·皂角林大王假形》脫下衣裳,果然有一搭紅記。
2.出自《我的童年》可是老姨太總不讓我光著膀子,說我背上的那塊藍“記”是我的前生父母給涂上的,讓他們看見了就來討人了。
10.
動量詞。打一下叫打一記。
1.出自《何典》牽鉆鬼誠恐老子要怪他,便把那叫化子夾背一記。
2.出自《無題》說著,他握起拳頭在椅子邊上捶了一記,像對幾千萬人宣誓。
11.
佛教語。佛對弟子和發愿心修行的人,預言其將來成果作佛的事叫“記”。以之授與其人叫“授記”,受者謹領叫“受記”。
1.出自《佛說維摩詰經·菩薩品》由是論之,不從無生得最正覺,然則何用記?
2.出自《嵩岳寺碑》莫不佛前受記,法中出家,湛然觀心,了然見性。
3.出自《衡州西禪寺碑》猥以凡夫,承于至請。樂總持之有記,愧聲聞之無根。
12.
通“其”。語助詞。
1.出自《詩·王風·揚之水》彼其之子。
13.
通“計”。參見“記會”。思慮盤算。
1.出自《云麓漫鈔》魏晉以來,中書監令掌贊詔命,記會時事,典作文書。
1.猶何誰,誰人。獨,猶孰。
1.何須,何必。
1.南朝梁詩人何遜與范云的并稱∥遜年青時即有文名,范云很賞識他,兩人因結為忘年交。見《南史.何遜傳》。
1.見"何郎粉"。
1.猶言有什么相干。用反問語氣表示不相干。
1.猶何異。
1.何罪,有什么罪。
1.星名。即河鼓。
1.古代杭州地區賣芝麻者的愫壬。
1.《詩.小雅.蓼莪》"無父何怙,無母何恃。"后以"何怙"借指喪父。
1.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沒有窮盡﹑終極。
2.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是出于。
1.荔枝樹的一種。
1.何故。居,助詞。
1.見"何遽"。
1.亦作"何渠"。亦作"何詎"。
2.如何,怎么。
1.怎能忍受。
2.豈可;哪里能。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可。
1.唐長慶時著名歌者。
2.借指遭逢世亂后幸存的歌者。
何必自尋苦惱,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值得你~在這些小事上傷腦筋?丨冒著這么大的雨趕去看電影,~呢?也說何苦來。
連詞,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他在生人面前都不習慣講話,~要到大庭廣眾之中呢?
1.三國魏駙馬何晏儀容俊美,平日喜修飾,粉白不去手,行步顧影,人稱"傅粉何郎"◇即以"何郎"稱喜歡修飾或面目姣好的青年男子。見《世說新語.容止》﹑《三國志.魏志.曹爽傳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。
2.借作駙馬的美稱。
3.指南朝梁詩人何遜∥遜青年時即以文學著稱,為當時名流所稱道。
4.借指才高的年輕男子。
1.猶言何須煩勞,用不著。
1.用反問的語氣表示很可以做或很愿意做。
1.明文學家何景明與李夢陽的并稱。二人皆生弘治﹑正德間,同倡復古,為"前七子"的首領。主張"文必秦漢,詩必盛唐",反對"臺閣體",為當時文士所宗。
1.南朝梁文學家何遜與劉孝綽的并稱。
1.宋代民間俗語。謂虛偽欺詐。
2.指粗陋之物或贗品。
1.唐宋進士應試的一種文體名。
1.傳說中魚名。
2.泛指魚。
1.即何滿子。
1.唐玄宗時著名歌者。又名何滿。
2.舞曲名∥,也寫作"河"。以歌者何滿子而得名。
3.詞牌名。單調六言六句,共三十六字,或第三句多一字;又雙調七十四字。均平韻。見清萬樹《詞律》卷二。
1.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奈何。
1.怎能,何能。
2.何況。
3.何故,為何。
1.奈何。表示對人或事沒有辦法,不能把……怎么樣。
2.無奈,無可奈何。
1.猶言豈料。表示沒有想到。
多么(多帶有不以為然的口氣)~糊涂丨~相似。
1.謂起于何因。
1.無窮,無數。
1.見"何遽"。
1.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足稱許。
1.哪一天;什么時候。
1.豈可;豈容。
①怎么樣你先試驗一下,~?②怎樣的,我還不清楚他是~人。③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如與其靠外地供應,~就地取材,自己制造。
1.如何,怎樣。用于詢問。
2.如何,怎樣。用于陳述。
3.為何。
4.幾何,多少。
5.何似,象什么。 6.何如,哪里比得上。
1.何妨,何害。意謂沒有妨害。
1.何曾。猶言未曾。
1.什么時候。表示疑問。
2.什么時候。表示時間難以確定。
1.南朝齊何胤(字子季)與其兄何求﹑何點發跡雖異,終皆隱遁,時人稱為"何氏三高"。
1.什么事;哪件事。
2.為何,何故。
1.到哪兒去。
多年生草本植物,莖細長,能纏繞物體,葉子互生,秋天開花,白色。根塊狀,可入藥。也叫首烏。
1.猶何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