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代詞
眾,許多。
2.
名詞
(Zhū)姓。
3.
代詞
〈書〉“之(人稱代詞)”“于(介詞)”的合音,意義等于“之于”。
4.
代詞
〈書〉“之(人稱代詞)”“乎(語氣助詞)”的合音,意義等于“之乎”。
1.
辯;問辯。參見“諸問”。
1.出自《說文·言部》諸,辯也。
2.
別事詞。相當于“者”。
1.出自《禮記·郊特牲》不知神之所在,於彼乎?於此乎,或諸遠人乎?
2.出自《左傳·僖公九年》公疾,召之,曰:“以是藐諸孤,辱在大夫,其若之何?”
3.
眾;各個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沔水》嗟我兄弟,邦人諸友,莫肯念亂,誰無父母!
2.出自《禮記·祭統》夫義者所以濟志也,諸德之發也。
3.出自《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》諸老將皆自以為不及。
4.出自《空山靈雨·愿》我愿你作無邊寶華蓋,能普蔭一切諸有情。
4.
凡是。
1.出自《管子·輕重丁》諸從天子封于太山,禪于梁父者,必抱菁茅一束以為禪籍。
2.出自《潛夫論·斷訟》諸一女許數家,雖生十子,更百赦,勿令得蒙一還私家,則此奸絕矣。
3.出自《明史·太祖紀二》諸遭亂為人奴隸者復為民。
5.
別的;其他。
1.出自《生春》詩年年最相惱,緣未有諸叢。
2.出自《過楊村》詩石橋兩畔好人煙,匹似諸村別一川。
3.出自《聊齋志異·田七郎》我諸無恐怖,徒以有老母在。
6.
猶庶。親屬的旁支。參見“諸母”。
1.出自《周禮·天官·宮正》國有故則令宿
7.
代詞。相當于“之”。用作賓語。
1.出自《左傳·文公元年》能事諸乎?
2.出自《鐵圍山叢談》吾在萬里外,獨嘗聞諸,然又不得一識也。
3.出自《高山下的花環·引子》他的事跡雖好,卻一直未能見諸于報章。
8.
介詞。相當于“於”。
1.出自《禮記·祭義》孝弟發諸朝廷,行乎道路。
2.出自《閑情偶寄·詞曲上·結構》殷俗尚鬼,猶不聞以怪誕不經之事被諸聲樂,奏於廟堂。
9.
語助詞。表感嘆。
1.出自《詩·邶風·日月》日居月諸,照臨下土。
10.
代詞“之”和介詞“於”的合音。
1.出自《禮記·檀弓上》兄弟,吾哭諸廟。
2.出自《春明退朝錄》乃稽諸版籍,通校大數八年之賦,舉空名以斂之。
3.出自《集外集拾遺補編·戛劍生雜記》皆所身歷,非托諸空言也。
11.
代詞“之”和疑問語氣詞“乎”的合音。
1.出自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晉公子有三焉,天其或者將建諸?君其禮焉!
2.出自《游仙窟》豈敢在外談說,妄事加諸?
3.出自《扶風傳信錄》仲仙謂素娥曰:“我有情而來,彼不以情見待,盍去諸?”
12.
干果。
1.出自《禮記·內則》桃諸,梅諸。
13.
通“都”。參見“諸頭”、“諸邊”。
1.出自《論淮西事宜狀》或被分割隊伍,隸屬諸頭。
2.出自《呂氏春秋·決勝》善用兵者,諸邊之內,莫不與斗,雖廝輿白徒,方數百里,皆來會戰,勢使之然也。
14.
古邑名。春秋魯地。在今山東省諸城市西南。
1.出自《春秋·莊公二十九年》城諸及防。
15.
姓(《廣韻》又正奢切,職余切)。漢代有諸於。見洪邁《容齋五筆》引漢應劭《風俗通》。
1.出自《集韻?魚韻》諸,姓。
16.
代詞。相當于“其”。用作定語。
1.出自《春秋繁露·王道》進善誅惡,絕諸本而已矣。
17.
語助詞。用于句中。
1.出自《論語·學而》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!
2.出自《公羊傳·哀公六年》陳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。
1.一對玉。
2.喻指兩個出色的人物。
3.喻指美女的兩道淚痕。
1.一對鴛鴦。常用以比喻夫妻。
2.指女子的一雙繡鞋。
1.兩個月出版一次的定期刊物。
1.清制﹐每年逢雙月選任官吏﹐稱雙月選。
1.《太平御覽》卷八三○引南朝宋劉義恭《啟事》﹕"圣恩賜金銀針﹑七色縷。"因以"雙針"為針之美稱。
1.古代打獵或作戰陣形的左右兩翼。
1.指夫婦二人都參加工作的職工。
1.兩層﹔兩方面。多用于抽象事物。
1.主管打獵。
2.指主管打獵的人。
1.官名。負責考察天文。
1.負責制造。
1.管事,管理人員。
2.執掌;掌管。
1.管銀錢帳目的人。
1.職掌規諫﹑勸誡。
1.負責擊鼓敲鉦之事。
1.古代行鄉飲酒禮或賓主宴會時的監禮者。
1.掌管政事的人。
1.主正人過。亦指主正人過的人。
2.官名。指丞相司直,西漢武帝時始置。幫助丞相檢舉不法。東漢改屬司徒。北魏至元沿置,或屬廷尉,或屬大理寺,掌推按﹑斷刑﹑治獄等。明廢。參閱《通典.職官三》﹑《職官七》﹐宋高承《事物紀原.九寺卿少.司直》。
3.官名。唐太子官屬,相當于朝廷的侍御史。
4.當值;值班。
1.猶乘田。主管牧場的小官。
1.星名。
2.神名。
3.新莽官名。
1.祭祀中致禱辭的人。
2.指廟宇中管香火的人。
1.操縱鉆機的工人。
1.偏愛;曲意庇護。
1.偏愛。
2.指私自寵愛的人。
1.古代閹人的別稱。也稱"閹兒"。
2.曲藝術語。在曲藝演出(如評彈﹑評話等)中﹐對以演員身份進行敘述時的表白﹑襯白等的統稱。
1.個人辦理;自辦。
1.指私自販運貨物的一伙人。
1.私自吞沒公家的財物。
1.邪曲而違反正道。
舊指女子不經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私自投奔所愛的男子,或兩人一起逃走文君私奔相如|兩人早已私奔,追不回來了。
1.指私人的著作。
1.古時卿大夫饋贈之物。
1.暗中庇護。
私下的不合法度的事物;營私舞弊的事細細看了一回,也無甚私弊之物|是有私弊,他總要現形。
1.個人的利益。
2.指為己營利。
1.私人擁有的士兵。
1.謂私人拖欠的租稅。
1.私自陳述。
1.私人的賬簿。
1.猶私蓄。指私有的財產。
2.私行收藏或藏匿。
1.未經官許私自販賣茶。
1.私人的財產。
1.財產歸私人所有的制度。
1.暗娼。舊時與公娼相對。
1.私娼。
1.謂大夫自家治事之朝。
2.謂人臣以朝廷為私有而弄權專政。
1.私用的車。
1.猶私士。家臣﹐親信。
1.個人用的時光。
1.偏愛的稱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