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喜愛,對人或事物有深摯的感情。
2.
動詞
喜好。
3.
動詞
愛惜;愛護。
4.
動詞
常常發生某種行為;容易發生某種變化(通常是說話人主觀上不愿發生的)。
5.
名詞
(Ai)姓。
1.
待人或物的深厚真摯感情。
1.出自《莊子·山木》〔孔子〕徐行翔佯而歸,絕學捐書,弟子無挹於前,其愛益加進。
2.出自《禮記·禮運》何謂人情?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。
3.出自《祭施行人母文》豈曰能相,亦教弗弛;愛不掩嚴,是成令子。
4.出自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·結論》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,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。
2.
指具有深厚真摯的感情。
1.出自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六年》兄愛而友,弟敬而順。
2.出自《后漢書·陳敬王羨傳》肅宗性篤愛,不忍與諸王乖離,遂皆留京師。
3.
仁惠。
1.出自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及子產卒,仲尼聞之,出涕曰:“古之遺愛也。”
2.出自《水調歌頭·送劉恭父趨朝》詞回首楚樓千里,遺愛滿瀟湘。
4.
喜歡;愛好。
1.出自《論語·顏淵》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。
2.出自《戲為六絕句》不薄今人愛古人,清詞麗句必為鄰。
3.出自《過金山和人韻》我愛長天漢家月,照人依舊一輪明。
4.出自《復士龍悲二母吟》近聞此孫不愛讀書,稍失色養于二大母。
5.出自《準風月談·夜頌》愛夜的人要有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,自在暗中,看一切暗。
5.
指所喜愛的人。
1.出自《韓非子·主道》是故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,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。
2.出自《送元錫楊凌》詩端居意自違,況別親與愛。
6.
仰慕。
1.出自《鹖冠子·能大》一者,德之賢也;圣者,賢之愛也。
2.出自《與鄂州柳中丞書》其所以服人心,在行事適機宜,而風采可畏愛故也。
7.
愛護;關心。
1.出自《荀子·王制》故君人者,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。
2.出自《顏氏家訓·慕賢》張延雋之為晉州行臺左丞,匡維主將,鎮撫疆埸,儲積器用,愛活黎民,隱若敵國矣。
3.出自《又答高旭堂書》前辱手書,具悉愛我厚意。
8.
憐惜;愛惜。
1.出自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愛其二毛,則如服焉。
2.出自《晏子春秋·諫上四》公曰: 章諫吾曰:“愿君之廢酒也!不然,章賜死。”如是而聽之,則臣為制也;不聽,又愛其死也。
3.出自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夫雁順風以愛氣力。
9.
舍不得;吝惜。
1.出自《論語·八佾》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。子曰:“賜也!爾愛其羊,我愛其禮。”
2.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百姓皆以王為愛也,臣固知王之不忍也。
3.出自《焚驢志》殺我而有利于人,吾何愛一死。
4.出自《讀〈隋書〉》史稱帝於賞賜有功,并無所愛。
10.
指男女間之愛戀。
1.出自《詩》結發為夫妻,恩愛兩不疑。
2.出自《戰國策·齊策三》孟嘗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。
11.
容易發生某種變化;常常發生某種行為。
1.出自《敦煌變文集·父母恩重經講經文》時時愛被翁婆怪,往往頻遭伯叔嗔。
2.出自《王昭君變文》陰坡愛長席箕草,陽谷多生沒咄渾。
3.出自《姚良成》咋不是!那壞蛋們盡壓低價錢,不賣,果子擱著愛壞;賣,不合算。
4.出自又如:這孩子愛哭。
12.
對別人的女兒的尊稱。又如:令愛。
1.出自《唐故清河郡夫人張氏墓志銘》夫人張氏,府君賈秀曾孫,游擊利休之愛。
13.
通“薆”。隱蔽;障蔽。
1.出自《法言·吾子》劍可以愛身。
2.出自《后漢書·張衡傳》通人暗於好惡兮,豈愛惑之能剖。
14.
通“曖”。參見“愛景”。和煦的陽光。
1.出自《樂府詩集·燕射歌辭三·群臣酒行歌》玉墀留愛景,金殿藹祥煙。
15.
通“曖”。參見“愛景”。昏暗的光色。
1.出自《代翰林侍讀學士錢藻遺表》犬馬之質,難駐于頹齡;日月之光,尚攀於愛景。
1.見"水怪"。
1.水上關口。
2.特指舊時穿城壁以通城內外水的閘門。
1.近水的樓觀。
1.即水正。傳說中的上古五行官之一。
2.掌管治水﹑征收魚稅的官。
3.道教所奉天﹑地﹑水三神官之一。
1.臨水的館舍或驛站。
1.即水車。
1.見"水罐銀盆"。
1.亦作"水礶銀盆"。
2.古代官吏出行時儀仗隊中所拿的物件。水罐即水瓶,銀盆即洗臉盆,用以除塵辟穢。
1.水面映現出的光色。
1.泛指山水景色。
1.傳說中的水中鬼怪。
2.喻指善于泅水的人。
3.指敵方派遣來進行破壞或偵察活動的潛水人員。
1.亦作"水匱"。
2.猶今之水庫。
3.軍事上的一種防御設施。
4.商店的柜臺。
1.傍水之城郭。亦指依郭之水。
1.猶水鄉。
1.供食用的含水分較多的植物果實的統稱。為家庭或待客常用的果品。如梨﹑桃﹑蘋果等。
1.摻用果汁制成的糖果。
1.喻多少也沾一點利益。
2.喻僅及表面,未能深入。
1.水之禍害;水災。
1.水澇與干旱。
1.謂湍急的水勢。
又稱水化物”。通常指結晶水合物‖有一定量結晶水的物質。如石膏caso4·2h2o、明礬kal(so4)2·12h2o等。受熱易失去全部或部分結晶水。
1.即鶴。
2.鐵路上給蒸汽機車加水的裝置。上部伸出橫向的輸水管,能左右旋轉,管的前端彎下來的部分像鶴的頭部。
1.水浸的痕跡。
1.一種盆景。在南方暖和地區,取梔子的一段浸植于水缽,便可長出綠葉,叫水橫枝。
1.古官名。水衡都尉﹑水衡丞的簡稱『武帝元鼎二年所置,至隋始廢。掌皇家上林苑,兼管稅收﹑鑄錢。
2.泛指管理水利之官。
3.水衡錢的簡稱。
4.方言。指古代關津置于水中的衡木。
5.井星的別名。
1.漢代皇室私藏的錢。由水衡都尉﹑水衡丞掌管﹑鑄造,故稱。
2.泛指國帑。
1.比粉紅略深而較鮮艷的顏色。
2.即水葓。
1.亦作"水葒"。
2.水草名。一年生草本。全株有毛。葉子闊卵形,花紅色或白色,可觀賞,花果可入藥。
1.汞,水銀。
1.蜮的別稱。
1.傳說中的水獸。
1.水邊。
長篇小說。明代施耐庵作。一說施耐庵作、羅貫中編次。根據民間流傳的宋江起義故事加工定型。全書敘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,梁山泊英雄聚眾起義的故事,再現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從發生、發展到失敗的全過程。塑造了宋江、李逵、武松、林沖、魯智深等英雄形象。是中國古代優秀長篇小說之一。
傳奇劇本。明代許自昌作。取材于《水滸傳》。內容起自晁蓋智取生辰綱,終于劫法場宋江上梁山,增添閻婆惜死后鬼魂活捉張文遠等情節。《借茶》、《殺惜》、《活捉》等出,常為一些劇種作折子戲演出。
1.臨水門戶。
2.開設妓院之男子。
1.一種汲水的農具。
1.亦作"水華"∩花的別名。
2.萍的別名。
3.泛指水中之花。
4.指水上冰花。
5.浪花;受激而四濺的水。 6.指水里冒出來的泡沫。 7.浮石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石三.浮石》。 8.即水痘。參見"水痘"。
1.見"水花"。
電影導演、編劇。原名張毓番,湖北鐘祥人。曾就讀于復旦大學法學院。1940年去延安,任魯藝文工團團長。建國后任北京電影制片廠導演。執導的《白毛女》、《林家鋪子》、《革命家庭》、《傷逝》等影片,曾在國內外獲獎。
1.一種繪畫的技藝。
1.水災。
1.指水產美味。
1.因水災而造成荒歉。
2.謂嚴重缺水。
1.水溝。
1.水蛇之類動物。
1.河流會合處。
2.舊時民間救火的團體或組織。
1.古代祭祀時宰殺牛牲用的水和稻草。
①水和火,生活中離不開的民非水火不能生活。②比喻災難救民于水火之中。③火與水不相容,比喻勢不兩立兩人猶如水火。④大小便的代稱。多見于早期白話小說朱b1446雷源過雷橫,只做水火。
1.謂不避艱險。
1.見"水火不避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