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責備;處罰。
2.
動詞
〈書〉殺戮;殺死(有罪的人)。
3.
動詞
索求;要別人供給東西。
1.
指責;責備。
1.出自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以八柄詔王馭群臣……八曰誅,以馭其過。
2.出自《論語·公冶長》宰予晝寢。子曰:“朽木不可雕也,糞土之墻不可圬也;於予與何誅?”
3.出自《后漢書·儒林傳上·孔僖》夫帝者為善,則天下之善咸歸焉;其不善,則天下之惡亦萃焉。斯皆有以致之,故不可以誅於人也。
2.
懲罰;責罰。
1.出自《禮記·曲禮上》以足蹙路馬芻,有誅。齒路馬,有誅。
2.出自《進學解》然而圣主不加誅,宰臣不見斥,茲非其幸歟?
3.出自《上杜學士言開河書》有所未安,教而勿誅,幸甚。
3.
討伐。
1.出自《國語·晉語二》大國道,小國襲焉曰服;小國傲,大國襲焉曰誅。
2.出自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異日韓王納地效璽,請為藩臣,已而倍約,與趙魏合從畔秦,故興兵誅之,虜其王。
3.出自《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銘》兵誅恒州,改度支郎中,攝御史中丞,為糧料使。
4.出自《書安南事》時安南不賓貢者二十一年,兩廣大臣歲歲牒問,未得其要領。天子慨然欲發兵誅之。
4.
誅求;索要。
1.出自《左傳·莊公八年》公懼,隊于車。傷足,喪屨。反,誅屨于徒人費。
2.出自《國語·吳語》以歲之不獲也,無有誅焉。
3.出自《太仆寺志序》是歲,自河北逾大江之南,民遭水沴,臣稍以便宜寬其誅。
5.
殺戮。
1.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聞誅一夫紂矣,未聞弒君也。
2.出自《佩韋賦》尼父戮齊而誅卯兮,本柔仁以作極。
3.出自《偽自由書·賭咒》他明知道天不見得來誅他,地也不見得來滅他,現在連人參都“科學化地”含起電氣來了,難道“天地”還不科學化么?
6.
除去;芟除。
1.出自《國語·晉語六》故以惠誅怨,以忍去過。
2.出自《招約之職方并示正甫書記》詩鬼營誅荒梗,人境掃喧黷。
3.出自《三代因革論四》神農氏作,民知耕而食之,誅草萊,摘沙礫,各治其田而已。
7.
治理。
1.出自《孫子·九地》厲於廊廟之上,以誅其事。
2.出自《尉繚子·制談》令百人一卒,千人一司馬,萬人一將,以少誅眾,以弱誅強。
8.
嚴酷。
1.出自《文子·道原》夫法刻刑誅者,非帝王之業也。
9.
記述;闡述。
1.出自《墨子·耕柱》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誅之,今之善者則作之,欲善之益多也。
10.
指刪除,刪削。參見“誅鋤”。
1.出自《注〈孔叢子〉序》然有語或淺固,弗極于道,疑后人增益,乃悉誅去。
1.指朝霞。
1.古兵器名。沖車。
1.指飛鳥。
2.能飛的蟲。
1.見"飛芻挽粟"。
1.同"飛芻挽粟"。
1.同"飛芻挽粟"。
1.同"飛芻挽粟"。
1.同"飛芻挽粟"。
1.高陛。
1.同"飛芻挽粟"。
1.指傳驛的車馬。
①指宇宙飛船。②舊時指飛艇。
1.飛駛的輟車。
1.飛泉。
1.飛逐。
1.高架的椽子。
1.道家煉制的丹藥。
2.猶飛紅。緋紅。
①裝有自動飛行裝置的炸彈,如導彈。②流彈。
1.飄飄蕩蕩。
1.迅疾地揮刀。
2.一種短刀。用以投擲殺傷對手。亦指凌空擲出的匕首。
1.通向高處的階道。
1.高山上的石臺階。
1.疾飛的箭。
①指位居甲省(縣)而行政上隸屬乙省(縣)的土地。②指甲國境內的隸屬乙國的領土。
1.迅速遞送。
1.閃電。
2.馬名。
1.高聳的殿屋。
1.快件文書。
1.舊時抽丁,抓來的名冊外的壯丁。
1.飄逸生動。
2.猶振奮。
3.飛揚飄動。
1.高聳的屋梁。
1.在上空越過。
造謠生事,搬弄是非。‘飛’也作蜚。
1.亦作"飛遁"。飄然遠引。
2.指飄然遠引者;隱士。
3.飛快逃避。
1.蛾子。有趨光的習性。
1.比喻不惜犧牲而有所作為﹐或自尋死路,自取滅亡。
1.見"飛蛾赴火"。
1.見"飛蛾赴火"。
1.見"飛蛾投火"。
比喻自取滅亡。也說飛蛾撲火。
1.指高崖。
1.能聽遠方聲音的耳朵。猶順風耳。
1.縱鷹隼捕獵。
2.很快放出。
1.飄揚貌。
2.飛行貌。
3.指飛鳥。
4.紛亂貌。
5.象聲詞。
1.形容疾速。
1.指兵刃。
1.靴名。
1.漢代易學術語。以卦見者為飛,不見者為伏;以飛為未來﹐伏為既往『儒用以占驗吉兇。詳見《京氏易傳》﹑清惠棟《易漢學》。
2.流動隱伏。
3.指社會地位的高低。
1.飛翔的野鴨。
2.猶飛鳧舃。
3.箭名。
4.借指輕舟。
1.指會飛的仙鞋。典出《后漢書.方術傳上.王喬》"王喬者,河東人也。顯宗世,為葉令。喬有神術,每月朔望,常自縣詣臺朝。帝怪其來數,而不見車騎,密令太史伺望之。言其臨至,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。于是候鳧至,舉羅張之﹐但得一只舃焉。乃詔尚方?視﹐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。"南朝梁沈約《和謝宣城》﹕"王喬飛鳧舃﹐東方金馬門。"后亦借指官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