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因憂悶或悲哀而呼出長氣并發(fā)出聲音。
2.
動詞
〈書〉吟哦。
3.
動詞
因贊美而發(fā)出聲音。
4.
動詞
因憂悶悲痛而呼出長氣。
1.
嘆息;嘆氣。
1.出自《詩·王風(fēng)·中谷有蓷》有女仳離,慨其嘆矣!
2.出自《詩·邶風(fēng)·泉水》我思肥泉,茲之永嘆。
3.出自《〈九嘆〉序》嘆者,傷也,息也。
4.出自《上海的早晨》娘輕輕地嘆了一口氣,感到很吃力,草棚棚里頓時沉寂起來了。
2.
吟。參見“嘆誦”。吟誦。
1.出自《四子講德論》有二人焉,乘輅而歌,倚??而聽之,詠嘆中雅,轉(zhuǎn)運中律。
3.
贊嘆;贊美。
1.出自《禮記·郊特牲》賓入大門而奏《肆夏》……卒爵而樂闕。孔子屢嘆之。
2.出自《論語·子罕》顏淵喟然嘆曰:“仰之彌高,鉆之彌堅,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”
3.出自《論盛孝章書》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,九牧之人,所共稱嘆。
4.出自《寄郎侍郎》詩兩朝人物嘆賢豪,凜凜清風(fēng)晚見褒。
5.出自《〈少室山房筆叢〉序》顏子嘆夫子循循然善誘人。
6.出自《淞隱漫錄·閔玉叔》生正欲覓女,而女適至,謂生曰:“……余自經(jīng)喪亂,視金銀如糞土,但求果腹,不作他想。”生因嘆其賢。
7.出自《后漢書·孔融傳》文舉盛嘆鴻豫名實相副。
4.
和唱。
1.出自《荀子·禮論》《清廟》之歌,一唱而三嘆也。
2.出自《詩·綱領(lǐng)》嘆,即和聲也。
5.
樂府詩體名。
1.出自《文選·潘岳〈笙賦〉》荊王喟其長吟,楚妃嘆而增悲。
2.出自《滄浪詩話·詩體》﹝詩體﹞又有以“嘆”名者。
6.
吟哦,歌詠。
1.出自《四子講德論》有二人焉,乘軛而歌,倚轅而聽之,詠嘆中雅,轉(zhuǎn)運中律。
2.出自《雜詩》弦超子野,嘆過綿駒。
3.出自《文選·曹植〈與吳季重書〉》足下鷹揚其體,鳳嘆虎視。
7.
憂傷。
1.出自《楚辭·九嘆》嘆者,傷也。
1.干枯的毛筆。意謂久未執(zhí)筆。
2.比喻才思貧乏。自謙之詞。
1.謂耗費殆盡。
1.干涸的河。
1.指枯萎的荷葉。
1.《莊子.大宗師》"泉涸,魚相與處于陸,相呴以濕,相濡以沫。"后因以"枯涸"指困境,或指陷入困境者。
2.枯竭干涸。用于指水。
3.枯竭干涸。用于指資財。
4.枯竭干涸。用于指思維等。
1.干枯的溝壑。
1.干渴的咽喉。多用以形容渴而欲飲。
1.枯萎的花。
1.南柯夢中的槐安國蟻民。比喻弱國微民。
干枯焦黃~的禾苗ㄧ過了中秋,樹葉逐漸~。
1.瘦弱,毀損。
1.貧瘠;枯瘦。
2.憔悴,羸瘦。
3.指憔悴羸瘦的人。多指饑民。
4.指枯燥乏味,無文采。
1.干枯的外殼。
1.空受熬煎。
1.干涸的溪澗。
1.枯死偃臥。
焦枯;干枯久旱不雨,禾苗~。
1.枯萎的莖。
干枯沒有水的井。
1.見"枯徑"。
1.枯竭貧乏。
1.干渴。
2.形容窮困拮據(jù)。
1.猶苛刻。刻薄。
1.謂枝頭樹葉凋盡。
2.猶空寂。謂萬念皆空。
1.指干尸。
2.謂干瘦。
3.指筍干。
1.比喻枯燥無味的事物。
1.枯萎腐爛。
1.憔悴而羸弱。
1.謂淚已哭盡。
1.陳朽的籬笆。
1.指藜杖。
2.老翁常杖藜,因以為其代稱。
1.呆呆地站立。
1.指枯老的蓮葉。亦指蓮實。
1.枯萎的野草。
1.干裂。
1.樹葉凋殘之林。
1.枯魚。亦喻處于困境者。
1.凋萎的柳樹;老柳樹。
1.指蒼松的枝干。因其盤曲如龍,故稱。
1.骸骨;骷髏。
1.謂味淡而少文采。
1.禿頂,光頭。
2.指骷髏。
1.粗疏而無文采。
1.凋落;衰殘。
1.指田中成熟之麥。因麥熟稈即枯,故稱。
1.干枯的藤蔓。
2.枯萎的蔓草。
1.枯朽腐爛。
1.枯萎的禾苗。
1.消滅盡。
1.佛教語。猶言在闃寂中能聽到巨響。意謂絕滅一切妄念,達到不生不滅的大自在境地。
聲明: 本網(wǎng)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或網(wǎng)友,僅供交流學(xué)習(xí),如有侵犯了你的權(quán)益,請發(fā)送郵箱到feedback@deepthink.net.cn 本網(wǎng)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(nèi)移除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 刷刷題對內(nèi)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(dān)法律上的任何義務(wù)或責(zé)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