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貧瘠;枯瘦。
2.憔悴,羸瘦。
3.指憔悴羸瘦的人。多指饑民。
4.指枯燥乏味,無文采。
1.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。
2.歌館或妓院的代稱。
1.唐汝陽王李琿的自稱。
1.蠶箔。飼蠶的器具。用萑葦或細竹編織而成。也稱"薄曲"。
1.樂曲。
1.古代軍隊編制,部下有曲,曲的長官為曲長。
1.亦作"曲鬯"。
2.周盡而暢達。亦謂使周盡暢達。
1.見"曲暢"。
1.指不正直的朝臣。
1.酒車。
1.亦作"曲塵"。
2.酒曲上所生菌。因色淡黃如塵,亦用以指淡黃色。
3.借指柳樹,柳條。嫩柳葉色鵝黃,故稱。
4.初春時嫩柳倒映水中而呈鵝黃色的春水。
5.指茶。
1.淡黃色的絲織品。
1.指柳條,柳絲。柳葉呈鵝黃色,故稱。
1.詳述。
1.多方設法使有成就;委曲成全。
1.曲意順承。
1.指漢將蟲達。達隨劉邦滅秦,封曲城圉侯,以劍術立名天下。見《史記.日者列傳褚少孫論》。
2.借指善于擊劍之人。
1.人體經穴名。在兩肘橫紋外端骨凹陷處。
2.曲折回繞的水池。
3.春秋魯國地名,在今山東省寧陽縣東北。
1.木工用來求直角的尺,用木或金屬制成,像直角三角形的勾股二邊,通常在較長的一邊上有刻度。也叫矩尺。
1.用大豆發酵制成的調味品。也叫豆豉。
1.亦作"曲詞"。邪僻之詞;阿諛之詞。
2.含義隱微之詞。
3.謂隱微其詞。
1.敬詞。稱尊長的賜予﹑關照等。猶言承蒙賜予。
1.委曲順從。
1.方言。蜷縮,蹲。
1.猶私恩。
1.委曲得當;完全恰當。
1.曲折的小路。
2.棋局。
3.鄉曲,鄉里。
1.亦作"曲道士"。
2.指酒。
1.亦作"曲店"。
2.酒店。
1.指歌曲。
2.歌曲或戲曲的調子。
1.歌曲的節拍﹑音調。
1.謂由下層決斷公事。曲,鄉曲。
2.枉法判決。
1.猶曲部,部隊。
1.曲意施恩。
1.見"曲子"。
1.枉法。
1.中藥材防風的別名。
1.猶里巷。
1.遍設堤防。
1.內室;密室。
1.曲意奉承。
1.見"曲"。
1.堵塞堤岸洞口的物料,多為木料或柴草束等。因系利用洞口流水的力量將物料自然吸至洞口,故稱"曲洑"。
1.曲意阿附。
1.市名。在山東省中部偏南。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,為魯國都。以城中有阜,委曲長七八里,故名『置魯縣,隋改今名。為孔子故里。有魯國故城﹑孔廟﹑孔府﹑孔林等古跡,為著名游覽勝地。故城在今山東省曲阜市西北。參閱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.兗州府》。
在山東省西南部、京滬鐵路穿經市境西北部。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,周為魯國國都。1986年設市。人口614萬(1995年)。有魯國故城遺址、闕里(孔子故里)、孔廟、孔府、孔林等古跡,為著名游覽勝地。
1.迂回曲折。
1.順從,依順。傅,同"附"。
2.曲加附會。傅,同"附"。
1.儀仗用的曲柄傘。
1.戰國楚宋玉《對楚王問》"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《下里巴人》,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。其為《陽阿》﹑《薤露》,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。其為《陽春白雪》,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。引商刻羽,雜以流征,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。是其曲彌高,其和彌寡"。意謂曲調高雅,能跟著唱的人就少。比喻知音難得◇亦以"曲高和寡"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,能理解的人很少。
1.彎曲相連的樓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