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呆呆地站立。
1.北方的音樂,北方的樂歌。
1.指尚書省。因尚書省在宮闕之北,故稱。
1.出使北國。亦指出使北國的使臣。
2.北國的使者。
1.古代在堂北的居室。
1.頭朝北。古禮,人死入葬,尸體頭朝北,故北首為死人之象。
2.猶北向。
3.謂降服。
4.方位詞。北頭,北面。
1.到北方狩獵。
2.借指向北進軍。
3.皇帝被擄到北方去的婉詞。
1.北方;北方之地。
1.指唐內侍省。因設在皇宮之北﹐故名。
1.監獄名。
2.大理寺的別稱。
3.指寺院位置在北者。
4.寺名。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舊城北部。舊名報恩寺。寺內有北寺塔為游覽名勝。
1.原名報恩寺塔。在江蘇蘇州市舊城北部北寺內,為蘇州名勝。相傳為三國孫權之母吳夫人建造,現存建筑是南宋紹興年間所重修。八面九層,可供登臨。是一座高大完美的樓閣式磚木結構古塔。
1.東漢黃門署屬下的監獄。主鞫禁將相大臣。因署在宮省北﹐故名。
朝代,公元960-1127,自太祖(趙匡胤)建隆元年起,到欽宗(趙桓)靖康二年止。建都汴京(今河南開封)。
1.指塞翁。
1.猶塞翁失馬。喻因禍得福。
1.北方的星宿。包括斗﹑牛﹑女﹑虛﹑危﹑室﹑壁七宿。
北太平洋的西風漂流,黑潮的延續。東至太平洋東部分為兩支一支北上,稱阿拉斯加暖流;一支沿北美南下,稱加利福尼亞寒流。
1.建于城北的祭壇。為戰時祈勝祭壇之一。《墨子.迎敵祠》"敵以北方來,迎之北壇,壇高六尺。"孫詒讓間詁引《孔叢子.儒服》"孔子高對信陵君問祈勝之禮,云'先使之迎于適所從來之方為壇,祈克于五帝,衣服隨其方色,執事人數從其方之數,牲則用其方之牲。'"亦為祭祀地神之所。
1.古代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名。
2.復姓『有北唐子真。見《通志.氏族三》引《英賢傳》。
①古代居室東房的后部,是婦女盥洗的處所,后因指主婦居留之處主婦治北堂,膳服適戚疏。②母親的居室北堂侍膳侵星起,南畝催耕冒雨歸。也用來代指母親北堂千萬壽,侍奉有光輝。③泛指北邊的屋子北堂夜夜人如月,南陌朝朝騎似云。
類書名。唐初虞世南輯。一百六十卷。分十九部,八百八十二類。摘抄唐代以前群書,匯集可供作詩文時參考、采用的詞藻、典故。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類書。
1.指萱草。語本《詩.衛風.伯兮》"焉得諼草,言樹之背。"毛傳"諼草令人忘憂。背,北堂也。"諼草,即萱草,俗名忘憂草。
2.借指母親。
1.見"北庭"。
1.指漢代北單于所統治之地。
2.泛指塞北少數民族所統治之地。
3.唐方鎮名。屬隴右道。以其治所在北庭都護府﹐節度使例兼北庭都護﹐故通稱北庭。轄西北伊﹑西﹑庭三州及北庭都護府境內諸軍鎮﹑守捉。其地后入回紇,繼入吐蕃。
4.指燕京。即今北京市。元建都燕京,時漢人稱之為北庭。
唐代設于天山北路的軍政機構。公元702年,武則天為加強對西北邊疆控制而設立,治所在庭州(今新疆吉木薩爾北)。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直至咸海(一說今里海)的廣大地區。安史之亂后先后為回紇、吐蕃攻占。
1.泛指北部地區。
1.明堂的北門。
2.明清科舉制對順天(今北京市)鄉試的通稱。
1.赤道以北的緯度或緯線。與"南緯"相對。
北朝之一,公元386-534,鮮卑人拓跋珪所建,后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。參看〖南北朝〗。
1.古虞國的別稱。
1.指元王實甫所寫的雜劇《西廂記》。為與明李景云﹑李日華等所寫的南曲傳奇《西廂記》相區別,故有南西廂﹑北西廂之名◇者稱為"南西廂"。
1.在北的溪水。
2.特指河南龍門山北面的溪澗。
1.古代設在北堂供洗爵用的器皿。
1.見"北向"。
1.見"北向"。
1.古人概念中的極南地區。因當地居民往往向北開門窗以納日光,故稱。
1.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﹑北二部,漢人對留居漠北的匈奴部族的稱謂。
1.指周代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之一。相傳夏﹑商﹑周三代的最高學府內分東西南北四學和太學。
2.指南北朝時北朝的經學。
1.皇帝禁軍。唐代,羽林﹑龍武﹑神武﹑神策四軍為皇帝禁軍,因在皇宮之北,故稱。
1.北面的山巖。
2.寺院名。在今四川省達縣西北鳳凰山。風景優美。
1.候鳥之一。因其每年秋分后由北南飛,故稱。
1.國名。周代諸侯國名,在今河北省薊縣一帶。
2.國名。指秦末農民大起義中,韓廣重建之燕國。
3.太平天國謂清朝的京城。
清末指奉天(遼寧)、直隸(河北)、山東沿海地區。特設北洋通商大臣,由直隸總督兼任。
清政府的主要新式海軍。1874年清政府籌劃海防。次年命李鴻章督辦海防,開辦水師學堂,購置外國軍艦,修筑旅順和威海衛軍港。1885年設立海軍衙門。1888年制定《北洋海軍章程》,編成北洋海軍。計有大小軍艦二十五艘,官兵四千余人。中日甲午戰爭中,北洋海軍覆滅。
民國初年(1912-1927)代表北方封建勢力的軍閥集團,是清末北洋派勢力的延續。最初的首領是袁世凱,袁死后分成幾個派系,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先后控制了當時的北京政府,鎮壓革命力量,出賣國家主權,連年進行內戰。
1.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。
1.指北方邊境。
1.即北方。古人以北方屬陰,故稱。
2.謂山的北面。
1.北方的樂音。
2.泛指北面的聲音。
3.北方的語音。
1.復姓。相傳為成湯之后。見《史記.殷本紀論》及司馬貞索隱。
1.在北墻上開窗戶。
2.指朝北的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