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〈書〉種得晚熟得早的谷物。
1.
后種先熟的谷物。
1.出自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十月納禾稼,黍稷重穋,禾麻菽麥。
2.出自《周禮·天官·內宰》上春,詔王后帥六宮之人,而生穜稑之種,而獻之于王。
3.出自《呂氏春秋·任地》民乃逾處,種稑禾不為稑;種重禾不為重;是以粟少而失功。
4.出自《何卜賦》同藝於野,其時在澤,伊穜之利,乃穋之厄。
5.出自《明史·禮志三》順天府官以耒耜及穜稑種進呈,內官仍捧出授之,由午門左出,置彩輿,鼓樂,送至借田所。
2.
亦作“穋”。
1.猶佛家所謂涅盤。
2.走出;離開。
3.猶超出。
1.拿出力量;盡力。
1.方言。謂發放工資;領薪水。
1.士兵從隊列中向前走出幾步并立定。
1.出外狩獵。
1.吊唁。
1.蒸餾出來。
1.猶出租。
1.發出命令。
1.方言。形容迅速滑動。
1.象聲詞。快速走步聲。
①饅頭等食品蒸熟后從蒸籠內取出。②比喻貨物大量拋售。③比喻拋出有害的作品。
1.比喻剛出來的。
1.顏色名。
1.發給俸祿。
1.通向外面的道路。
2.前途;發展的方向。
3.猶出門。
4.猶銷路。
1.出兵;出軍。
1.《易·師》"師出以律。"孔穎達疏"律,法也……師出之時,當須以其法制整齊之,故云'師出以律'也。"后以"出律"謂軍隊紀律嚴明。
1.發生禍事或糾紛。
1.出眾;超出同類。
1.《禮記.緇衣》"王言如絲,其出如綸;王言如綸,其出如綍。故大人不倡游言。"孔穎達疏"言綸粗于絲……綍又大于綸。"謂帝王的話關系重大◇以"出綸"指帝王的詔命。
青年人形貌變化(多用于贊美女青年)出落得楚楚動人。
1.指將士上陣作戰。
2.指出面任事。
3.方言。出診。
①賣出(貨物)。②比喻損害集體、國家等利益以謀取私利出賣國家利益|出賣靈魂。
1.亦作"出賣風云雷雨"。
2.比喻使用誑騙手段,玩弄花樣。
1.見"出賣風雷"。
1.出故障;出事故。
1.出現隱沒都無規律,捉摸不定。
1.見"出沒不常"。
梅雨結束的日期。中國江淮一帶梅雨通常在7月8-12日結束。有些年份出梅期會延遲,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,梅雨期持續達63天。梅雨結束后,絕大部分地區進入了盛夏高溫季節。
1.謂朝會時背對天子座后的斧文屏風。
1.多欲。謂貪欲之多倍于人。
成倍地增長信心~ㄧ勇氣~。
1.亦作"倍擿"。
2.錯亂抵牾。倍,通"悖"。
1.奮力而戰。
1.招致背叛者。倍,通"背"。
1.更加周到。
1.見"倍摘"。
1.更加慎重地看待,不輕易一試。
節肢動物門的一綱。身體分頭和軀干兩部分。頭部有一對觸角。軀干部由許多相似體節組成,每節有兩對步足,故名。行動緩慢,棲息于陰暗潮濕處,多以腐爛植物、霉菌和其他真菌為食。如馬陸等。
1.見"悖憆"。
1.見"悖憆"。
1.背理兇暴。
1.惶惑貌。
1.亦作"悖傲"。亦作"悖驁"。
2.狂悖傲慢。
1.興盛。
1.違逆兇惡;乖戾不馴。
2.指奸惡之人。
1.見"悖晦"。
〈方〉糊涂(多指老年人)。也作背晦。
1.乖戾;昏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