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(~子)草本植物,長在稻田里或低濕的地方,葉像稻葉,是稻田的害草。
2.
形容詞
用于比喻,形容微小、瑣碎。
1.
亦作“薭”。
2.
植物名。稗子。
1.出自《左傳·定公十年》若其不具,用秕稗也。
2.出自《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》度梅衣色漬,食稗馬蹄羸。
3.出自《說文·禾部》稗,禾別也。
3.
小。稗實細小,又非谷物,故以形容卑微。參見“稗官”。
1.出自《漢書·藝文志》小說家者流,蓋出於稗官。街談巷語,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。
2.出自《文心雕龍·諧隱》然文辭之有諧隱,譬九流之有小說。蓋稗官所采,以廣視聽。
3.出自《上襄陽李訴仆射啟》謹撰《平淮夷雅》二篇,齋沐上獻。誠丑言淫聲,不足以當金石。庶繼代洪烈,稗官里人,得采而歌之。
4.出自《甌北詩話·蘇東坡詩》想坡公遭遷謫后,意緒無聊,借此等稗官脞說遣悶,不覺闌入用之。
5.出自《你往哪里跑》抗戰已到第二周,珍貴教訓數從頭;英雄狐鼠諸般相,付與稗官一卷收。
4.
壞敗;不良。參見“稗政”。
1.出自《明史·流賊傳序》雖以武之童昏,亟行稗政,中官幸夫,濁亂左右,而本根尚未盡撥,宰輔亦多老成。
2.出自《大波》為今之計,只須把尚未釋放的紳士,禮遣回家,把民怨甚深的官吏,嚴辦幾個,而后裁減一些捐稅,(他舉了一個例,如在成都每月發行一次的簽捐彩票。)革除一些稗政,(他也舉了一個例,如在成都開設的戲園和集中娼妓的新化街。)則民心自安,民情自定。
5.
通“粺”。精米。
1.出自《文選·曹植〈七啟〉》芳菰精粺
6.
通“裨”。補益。
1.出自《吹網錄·〈劫灰錄補注〉跋并撰人辨》如注中辨桂恭王之有五子,紀魯監國之沒於壬寅年,皆有稗於正史。
1.拘欄。
1.捕送。
1.拘泥于世俗。
1.拘泥委瑣。
1.拘禁。
1.出拘票傳訊。
1.拘票。
1.束縛。
1.拘束畏懼。
2.謂使人感到拘束畏懼。
1.拘泥于成法。
2.拘泥于文義。參見"拘文牽義"。
1.拘泥于字義﹑文義。
1.傳訊。
1.見"拘系"。
1.局促狹窄。
1.管束。
1.拘束限制。
1.脅制。
1.拘束其身。謂欲清高而反致自縛。
1.見"拘紲"。
1.過分相信。
1.亦作"拘墟"。
2.比喻孤處一隅,見聞狹隘。語本《莊子.秋水》"井蛙不可語于海者,拘于虛也。"陸德明釋文"本亦作'墟'。"
1.見"拘虛"。
1.拘泥偏執之學。
1.逮捕審訊。
拘禁。
1.見"拘留所"。
1.猶拘捕。
1.逮捕證。
1.亦作"拘癭"。
2.傳說中的北方古國名。
1.見"拘纓"。
1.琴曲名。相傳周文王為崇侯虎所讒,商紂囚之于羑里,申憤而作此曲。
拘泥;局限不為舊說~。
1.拘泥迂腐。
1.拘留責罰。
1.拘泥于定例。
1.押系;束縛。
1.拱手。兩手彎轉,合抱致敬。
1.拘禁;系縛。
2.一種傷骨科醫療方法。捆縛身體的某一部位,使它得到固定。
3.猶拘守。
4.牽制。
5.管束。
1.拘留。
1.約束引導。
1.拘泥呆板。
1.痙攣。
2.羈絆;牽制。
1.服勞役。
1.即泃水。
1.吐出泡沫。
1.流涕。
1.伏伺行刺。
1.伏伺。
1.伺伏擒縛。
1.受驚而離去的樣子。狙,通"虘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