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量詞
用于車。
1.
“兩”的今字。亦作“輌”。
2.
與“車”連用,車輛,車的統稱。參見“車輛”。
3.
猶駕。謂準備好車轎。
1.出自《陳母教子》孩兒休背馬,輛起兜轎,著四個孩兒抬著老身,我親見大人去來。
2.出自《老生兒》張郎,輛起車兒,著婆婆和姐姐先回去。
3.出自《二刻拍案驚奇》中大人出了宮門,傳命輛起犢車,賷了圣旨,就抱南陔坐在懷里了,徑望王家而來。
4.
量詞。乘。用于車輛。古代的車一般有兩個輪子,故車一乘即稱一兩,后來寫作“輛”。
1.出自《水滸傳》前后擁出五十輛火車,車上都裝蘆葦引火之物。
2.出自《儒林外史》莊紹光從水路過了黃河,雇了一輛車,曉行夜宿,一路來到山東地方。
3.出自《上海的早晨》那輛黑色小汽車真的開到廠門口來了。
5.
量詞。頂。用于轎子。
1.出自《移行·歡迎會》再前面是二三十輛轎子——萬巡視員的打頭。
6.
量詞。雙。用于鞋襪等成雙的東西。
1.出自《浩然齋視聽抄》平生能著幾輛屐,長日惟消一局棋。
2.出自《紫釵記·曉窗圓夢》四娘,咱夢來,見一人似劍俠非常遇,著黃衣。分明遞與,一輛小鞋兒。
3.出自《堅瓠九集·鞋襪稱兩》無名氏《踏莎行》詞末云:“夜深著輛小鞋兒,靠著屏風立地。”輛、??、兩,古今字也。
1.謀議決斷。
1.咨詢商量。
1.詢問斟酌。
1.總匯;匯集。
1.綜合編次。
1.猶總計。
1.總括;概括。
1.總觀;通覽。
1.總管。
1.治理。
1.總攬;管理。
2.整理。
1.博習,廣泛究習。
1.猶綜核名實。
1.總括。
2.統轄。
1.綜核實際。
1.綜理事務。
2.綜述事理。
1.綜合敘述。
1.整理蠶絲。
1.猶縱橫。
1.治理事務。
1.猶治事。
2.治民。
1.猶言分合。
1.治理熟悉。
1.亦作"綜線"。
2.把紗線分縷交錯以織成圖案的一種方法。
1.整理訂正。
1.謂積聚學識。
1.猶總管。
1.全面治理。
1.慶賀。
1.用棕繩穿在長方形木框上制成的床屜子。
1.用棕絲編制的用品和工藝品。堅實,美觀,制品有提兜﹑箱子﹑涼帽﹑拖鞋﹑玩具等。主要產地是四川新繁地區。
1.以棕為蓋頂的車。始為皇太妃和內外命婦所乘,后其他官員亦乘之。
1.用棕繩編制的坐臥之具。
1.用棕絲制成的墊子。
溫帶半荒漠植被下形成的土壤。土壤上層為褐棕色或淡棕色。呈堿性至強堿性反應。表層腐殖質含量少。有明顯的鈣積層。肥力較低。中國主要分布于內蒙古高原中西部、鄂爾多斯高原西部、新疆準噶爾盆地北部。
1.棕櫚樹的果實。
1.棕墊子。
1.亦作"?將軍"。
2.棕帚的別名。
1.覆以棕蓋的轎輿。
1.棕櫚。閭,同"櫚"。
又稱棕樹”。單子葉植物,棕櫚科。常綠喬木。樹干直立,不分枝。葉大,簇生在莖頂。葉鞘分裂成棕褐色纖維狀毛,叫做棕衣”。棕衣可制繩索、毛刷、地毯、蓑笠、床墊等。樹干可作亭柱、欄桿等。葉柄基部棕毛、葉和果實,是傳統中藥。
1.覆有棕衣或棕毛的車蓋。
又稱棕色森林土”。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溫帶針闊混交林下發育的土壤。土壤剖面以棕色和黃棕色為主。呈微酸性到中性反應。土層較厚,腐殖質含量較高。中國主要分布于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。
1.即澳大利亞人種。大洋洲及其附近地區的原有居民群體。體質特征膚色棕黑或淺棕,發型呈波狀﹑卷曲狀,也有直狀,發色黑;眼色黑褐;唇形為厚唇或中等唇;眼裂較大;鼻較寬。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﹑新西蘭﹑波利尼西亞﹑巴布亞新幾內亞﹑斯里蘭卡﹑印度南部等地。
1.亦作"?樹"。
2.棕櫚的通稱。
1.即棕毛。參見"椶毛"。
1.亦作"椶筍"。
2.棕櫚的花苞。
1.亦作"?魚"。
2.棕櫚的花苞。因其中細子成列有如魚子,故稱。
1.亦作"?輿"。
2.棕車。
1.曲意掩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