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亦作“両”。
2.
數詞。二。常用于成對的人或事物以及同時出現的雙方。
1.出自《詩·齊風·還》并驅從兩肩兮,揖我謂我儇兮。
2.出自《論語·八佾》邦君為兩君之好,有反坫。
3.出自《詩四首》結發為夫妻,恩愛兩不疑。
4.出自《洛中送冀處士東游》詩處士拱兩手,笑之但掉頭。
5.出自《駱駝祥子》這一派哥兒們的希望大概有兩個,或是拉包車,或是自己買上輛車。
3.
表示不定數,多與‘一’或‘三’前后連用,義為少量。
1.出自《西征賦》纖經連白,鳴桹厲響。貫鰓??尾,掣三牽兩。
2.出自《池州春送前進士蒯希逸》詩楚岸千萬里,燕鴻三兩行。
3.出自《駱駝祥子》弄好了,也許一下子弄個一塊兩塊的;碰巧了,也許白耗一天,連“車份兒”也沒著落,但也不在乎。
4.
兩個人或兩件事物。
1.出自《莊子·人間世》吾未至乎事之情,而既有陰陽之患矣;事若不成,必有人道之患。是兩也,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,子其有以語我來。
2.出自《文選·潘岳〈射雉賦〉》逸群之俊,擅場挾兩。
3.出自《桃花扇·入道》你看他兩分襟,不把臨去秋波掉。
5.
指對立的兩面或兩個極端。
1.出自《正蒙·太和》兩不立,則一不可見。
2.出自《續資治通鑒·宋孝宗淳熙九年》自宰相、執政、侍從、卿監、正員郎分為五等,除致仕遺表已議裁減外,將逐郊蔭補恩澤,每等降殺,以兩酌中,定為止數。
6.
指聯系、協調雙方的人或事物。
1.出自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以九兩系邦國之民。一曰牧,以地得民;二曰長,以貴得民;三曰師,以賢得民;四曰儒,以道得民;五曰宗,以族得民;六曰主,以利得民;七曰吏,以治得民;八曰友,以任得民;九曰藪,以富得民。
7.
加倍;翻一番。
1.出自《易·系辭下》《易》之為書也,廣大悉備。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兼三材而兩之,故六六者非它也,三材之道也。
2.出自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一龠容千二百黍,重十二銖,兩之為兩。
8.
兩次;兩度。
1.出自《七月七日夜詠牛女》詩昔離秋已兩,今聚夕無雙。
2.出自《送李公擇》詩比年兩見之,賓主更獻酬。
3.出自《書信集·致許壽裳》府校邇來大致粗定,藐躬窮奇,所至顛沛,一遘於杭,兩遇於越。
9.
同時兼具兩方面。
1.出自《荀子·解蔽》身盡其故則美,類不可兩也。
2.出自《荀子·解蔽》自古及今,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。
3.出自《呂氏春秋·權勛》利不可兩,忠不可兼。不去小利則大利不得,不去小忠則大忠不至。
10.
等同;比并。
1.出自《管子·禁藏》夫物有多寡,而情不能等;事有成敗,而意不能同;行有進退,而力不能兩。
2.出自《逸周書·小開》貴而不傲,富而不驕,兩而不爭。
3.出自《醒世恒言·賣油郎獨占花魁》君后三歲而侯。侯八歲為將相,持國秉,貴重矣,於人臣無兩。
4.出自《贈萬舉人壽祺》詩何人诇北方,處士才無兩。
5.出自《逸周書·小開》貴而不傲,富而不驕,兩而不爭。
11.
猶言分散不統一。參見“兩政”。
1.出自《呂氏春秋·執一》天子必執一,所以摶之也。一則治,兩則亂。
12.
整治,修飾。
1.出自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吾聞致師者,左射以叢,代御執轡,御下兩馬,掉鞅而還。
2.出自《周禮·夏官·環人》環人掌致師
13.
重量單位。古制二十四銖為一兩,十六兩為一斤。今市制折合國際單位制0.05千克,十錢一兩,十兩一斤。
1.出自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十二粟而當一分,十二分而當一銖,十二銖而當半兩,衡有左右,因倍之,故二十四銖為一兩。
2.出自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二十四銖為兩,十六兩為斤。
14.
量詞。用于鞋、襪等成對使用的衣物。
1.出自《詩·齊風·南山》葛屨五兩,冠??雙止。
2.出自《齊民要術·種桑柘》十五年,任為弓材,亦堪作履
3.出自《憶原上人》詩一兩棕鞋八尺藤,廣陵行遍又金陵。
4.出自《茅山道士》詩道人自有愛山癖,蠟屐平生幾兩穿。
5.出自《池北偶談·談獻五·癖》阮方吹火蠟屐,嘆曰:“未知此生當著幾兩屐!”
15.
量詞。用于兩股相交的物品。
1.出自《法言·孝至》由其德,舜禹受天下不為泰;不由其德,五兩之綸、半通之銅亦泰矣。
16.
量詞。猶匹。用于帛、錦。每兩四丈。
1.出自《禮記·雜記下》納幣一束,束五兩,兩五尋。
2.出自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六年》夏,齊侯將納公,命無受魯貨,申豐從女賈,以幣錦二兩,縛一如鎮,適齊師。
3.出自《續資治通鑒·宋太宗雍熙三年》令圖不虞其詐,自以為終獲大功,私遺休格重錦十兩。
17.
古代軍隊編制單位。二十五人為一兩。
1.出自《周禮·地官·小司徒》五人為伍,五伍為兩,四兩為卒,五卒為旅,五旅為師,五師為軍。
2.出自《尉繚子·兵教下》自伍而兩,自兩而師,不一其令。
18.
通“魎”。
1.出自《說苑·辨物》木之怪,夔罔兩。
19.
全;都。
1.出自《猛虎行》三吳邦伯皆顧盼,四海雄俠兩追隨。
2.出自《春雪間早梅》詩那是俱疑似,須知兩逼真。
1.用蓬草作頂的房屋。指貧窮者所住的陋室。
2.借指出身貧苦的人。
1.首飾名。即銀櫛。
1.即蓬萊山。
1.蓬草和藋草。泛指草叢;草莽。
2.指代草舍,貧者所居。
1.也作"蓬莪蒬"。又名"蒬藥"。今通稱"莪術"。
1.蓬松﹑散亂的頭發。
1.見"蓬萊閣"。
1.謂如飛蓬斷梗,飄蕩無定。比喻飄泊流離。
1.見"蓬頭垢面"。
茼蒿”的俗稱。見茼蒿”(353頁)。
1.古代男子初生,家以蓬矢桑弧射天地四方◇因以指男子初生。
1.即蓬萊。古代傳說中的海中仙山。
1.用蓬草編成的門戶。指窮人居住的陋室。
1.見"蓬戶甕牖"。
舊時在江海口岸和要塞構筑的炮陣地。主要裝備大口徑、遠射程火炮。陣地為永備工事,比較堅固。
1.炮筒子里放置炮彈和射擊時炮彈穿過的圓筒狀空腔。
即護衛艇”(412頁)。
1.比喻性情急躁﹑心直口快﹑好發議論的人。
1.舊指土匪隊中掌管若干槍手的小頭目。
1.瓦制的鼓。
1.烤豬。古代八種珍食之一。
1.把食物埋在火灰里慢慢烤熟。
1.火炮安放的位置。
2.爆破作業時,預定的爆炸位置。
1.即伏犧。炮,通"庖"。
1.燒炙。語出宋羅泌《路史.禪通紀.炎帝》"﹝炎帝神農氏﹞修火之利,以炮以燖。"
1.掩蔽工事的火炮射擊口。
2.爆破前在巖石上鑿的孔,用來裝炸藥。
1.罩在炮上的套子。
1.亦作"炮云"。
2.猶炮火。亦借指戰禍。
1.古代職掌庖廚的人。炮,通"庖"。
1.烤羊。古代八種珍食之一。
1.灼熱。
2.由于心中煩躁而感到身上燥熱。
1.見"炮仗"。
即爆竹”(953頁)。
1.見"炮仗"。
①用火制、水制或水火共制等方法將中草藥原料加工成藥物。②制造;編造如法炮制|炮制謠言。
1.烘烤;燒烤。
2.炮制(中藥飲片)。
1.即爆竹。
1.小的炮彈。
2.槍彈;槍子兒。
1.烤熟的肉塊。
1.亦作"炮坐"。
2.見"炮座"。
1.亦作"炮坐"。
2.炮車。亦指炮的臺座。
1.珍美的饌食。
1.燒烤。
2.指燒熟的菜肴。
1.烤乳羊肉。
1.炮煎。謂烘烤烹制。
1.炮烙。
1.見"炰烋"。
1.見"炰烋"。
1.亦作"炰哮"。亦作"炰虓"。
2.猛獸怒吼。亦形容人囂張或暴怒。
3.指囂張跋扈的人。
1.精美的肴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