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體察;原諒。
2.
動詞
料想。
3.
形容詞
信實。
1.
誠信;誠實。
1.出自《禮記·內則》朝夕學幼儀,請肄簡諒。
2.出自《祭王木叔秘監文》諒所以端其友也,矢激烈而正詞。
2.
相信;信任。
1.出自《中山狼傳》我亦自諒,可得帷席之蔽如馬狗也。
2.出自《古今小說·楊謙之客舫遇俠僧》雖然如此,卻也諒得過這個和尚是有信行的好漢,決無誑言之事。
3.
固執。
1.出自《論語·衛靈公》君子貞而不諒。
4.
確實;委實。
1.出自《〈詩譜〉序》詩之興也,諒不於上皇之世。
2.出自《南山》詩欲休諒不能,粗敘所經覯。
3.出自《鈍吟雜錄·遺言》古之好古者聚道,今之好古者聚財,諒哉言乎。
5.
料想。
1.出自《樂府詩集·鼓吹曲辭一·戰城南》野死諒不葬,腐肉安能去子逃?
2.出自《兒女英雄傳》要依“金谷酒數”受罰,諒你也喝不起。
3.出自《綴網勞蛛·命命鳥》因為敏明每次必在那里坐,這回不見她,諒是沒有來。
6.
體諒;體察。
1.出自《詩·鄘風·柏舟》母也天只,不諒人只。
2.出自《與刁景純學士書》某之愚誠,所守如此,然雖胥公,亦未必諒某此心也。
3.出自《桃花扇·哄丁》諸兄不諒苦衷,橫加辱罵,那知俺阮圓海原是趙忠毅先生的門人。
7.
用同“亮”。參見“諒察”、“諒節”。
1.出自《〈包氏譜〉序》洎仁宗之時,大賢乃出,包孝肅公亦于其間以忠言諒節聞于朝。
2.出自《論裴延齡奸蠹書》因事陳執,雖已頻繁,天聽尚高,未垂諒察,輒申悃款,以極愚誠。
3.出自《答陳商書》略不辭讓,遂盡言之,惟吾子諒察。
8.
姓。漢有諒輔。見《后漢書》本傳。
1.出自《廣韻?漾韻》諒,姓。
1.三國魏鼓吹曲名。
1.謂眼鏡屈光度等于零。如太陽鏡和防護眼鏡一般都是平光的。
1.形容物體平整光亮。
1.承平守成之國。
2.治國。
在廣西平果縣境內。鋁土礦儲量約15億噸,品位高,埋藏淺,易開采。1994年已部分建成投產,為中國最大的鋁金屬生產基地。
①調和秋思而今不入時,平和節奏苦嫌遲。②溫和性情平和|藥性平和。
①對立的兩個方面、相關的幾個方面在數量或質量上均等或大致均等收支平衡|產、供、銷總體平衡|生態平衡。②幾股互相抵銷的力作用于一個物體上,使物體保持相對的靜止狀態保持身體平衡|飛機失去了平衡。③平穩安適心理平衡。
也稱靜覺”。辨別身體運動速率和方向的感覺。其感受器是前庭器官,在人的內耳。當前庭器官受強烈刺激時,可產生惡心、嘔吐等反應,常在乘車、船、飛機時發生。平衡覺對保持身體平衡有重要作用。
1.平息,平靜。
1.平而光滑。
1.評議謀劃。
2.壁畫。
宋元時期民間說書的一種。講說歷代興廢和戰爭故事,據史傳加以鋪敘引申。也稱講史”。記錄時多用淺近文言。今所見最早的平話是宋代佚名《五代史平話》。明清以后亦稱評話”,江浙一帶則專用來稱呼說大書”的,內容多講歷史故事或小說故事。
1.指周平王與桓王。
①地面傾斜度小,較為平坦地勢平緩。②和緩;溫和語氣平緩|他那激動的心情漸漸地平緩下來了。
1.平正仁惠。
1.鏟平摧毀。
1.謂平反冤獄,使受屈將死的犯人得以存活。
1.亦作"平伙"。
2.謂平均分攤。
1.見"平火"。
1.太平安吉。
1.猶平定。
1.謂脊背平直寬闊。古代相馬,以馬脊背平直寬闊者為良。
1.猶治理。
1.見"平價"。
1.亦作"平賈"。平抑的價格。
2.降低上漲的物價,使之平穩。
3.指一國本位貨幣規定的含金量。亦指兩個金本位(或銀本位)國家間本位貨幣法定含金量(或含銀量)的比值。
1.古代的一種轎子。
1.平和簡易。
1.普通劍器。
1.平穩低廉。
1.平安健康。
1.謂澗水平岸。
1.平緩漸進。
1.異常鋒利的刀。
2.喻指潑野的人。
1.兇悍﹑不講道理的女人。
1.詈詞。猶言壞東西。
1.見"潑寒胡戲"。
1.見"潑寒胡戲"。
1.古代西域的一種樂舞。每年十一月嚴寒時,由勇壯少年裸體結隊而舞,鼓樂伴奏,觀者以水潑之。
1.兇狠而不講理。
1.見"潑寒胡戲"。
1.即潑寒胡戲。
1.猶潑毛團。
1.見"潑火雨"。
2.指暑氣。
1.見"潑辣貨"。
1.猶言破家當。
1.下賤。
2.見"潑賤人"。
1.詈詞。猶賤人。
1.猶潑辣貨。
1.猶破口,滿口。多用以形容罵人時的兇相。
1.見"潑剌剌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