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方位詞。面向南時靠東的一邊(跟“右”相對)。
2.
副詞
橫豎,反正。
3.
名詞
身邊跟從的人。
4.
名詞
〈文〉較低的位置或等級。
5.
形容詞
偏;邪;不正常。
6.
形容詞
相反;不一致。
7.
形容詞
政治進步;傾向革命的(跟“右”相對)。
8.
〈書〉同“佐”。
9.
名詞
(Zuǒ)姓。
1.
左手。
1.出自《詩·王風·君子陽陽》君子陽陽,左執簧,右招我由房,其樂只且。
2.出自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若不獲命,其左執鞭、弭,右屬櫜、鞬,以與君周旋。
3.出自《江城子·密州出獵》詞老夫聊發少年狂,左牽黃,右擎蒼。錦帽貂裘,千騎卷平岡。
4.出自《論衡·佚文》占在右,不觀左,右文明也。
2.
方位名。與“右”相對,如面向南,則西為右,東為左;面向北,則東為右,西為左。“左”為古人平居及遇吉事所尚方位,用兵則居次方位。地理上常以東為左。
1.出自《詩·唐風·有舵之杜》有舵之杜,生于道左。
2.出自《老子》君子居則貴左,用兵則貴右……吉事尚左,兇事尚右。偏將軍居左,上將軍居右。
3.出自《晉書·溫嶠傳》元帝初鎮江左。
4.出自《字匯?工部》左,右之對也。
3.
在直書而左行的文字中,特指后面。
1.出自《史記·滑稽列傳褚少孫論》復作故事滑稽之語六章,編之於左。
4.
往左。
1.出自《史記·殷本紀》欲左,左;欲右,右。不用命,乃入吾網。
2.出自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田父紿曰“左”。左,乃陷大澤中。
5.
指古代將車上的御者。帥在中,御在其左。右邊一人保護主帥。
1.出自《詩·鄭風·清人》左旋右軸,中軍作好。
6.
指古代一般戰車上的弓箭手。
1.出自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吾聞致師者,左射以叢。
7.
不幫助;反對。
1.出自《左傳·襄公十年》天子所右,寡君亦右之;所左,亦左之。
8.
不當;偏頗。
1.出自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叔孫未乘路,葬焉用之?且冢卿無路,介卿以葬,不亦左乎?
9.
相違;相反。
1.出自《新唐書·陳夷行等傳贊》幸福而禍,無亦左乎!
2.出自《次韻子由論書》鐘張忽已遠,此語與時左。
10.
偏僻。
1.出自《與吳質書》足下所治僻左,書問致簡,益用增勞。
11.
疏遠;貶抑。
1.出自《國語·晉語一》夫太子,君之貳也,恭以俟嗣,何官之有?今君分之土而官之,是左之也。
2.出自《春秋繁露·玉杯》然則《春秋》之序道也,先質而后文,右志而左物。
12.
下;卑。
1.出自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諸士在己之左,愈貧賤,尤益敬,與鈞。
13.
貶謫;降格。參見“左遷”、“左降”。
1.出自《北史·郎茂傳》品官左貶不減地。
14.
佐助。
1.出自《墨子·雜守》亟收諸雜鄉金器,若銅鐵及他可以左守事者。
15.
佐證;證明。
1.出自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使吏捕案湯左田信等。
2.出自《新唐書·李綱傳》宣帝將殺憲,召僚屬,誣左其罪。
16.
通“作”。
1.出自《蘭溪津亭病起》詩笑我平生持螯手,未應咄咄左書空。
17.
政治上思想上傾向進步的、革命的。
1.出自如:左翼作家。
18.
見“左傾”。思想進步的。
1.出自《且介亭雜文·中國文壇上的鬼魅》于是許多青年們……左傾者及其嫌疑者,以及這些嫌疑者的朋友們,就到處用自己的血來洗自己的錯誤。
19.
用“左”和“右”分別修飾相同或相類的動詞,強調同類行為的反復。
1.出自《紅樓夢》那焙茗去后,寶玉左等也不來,右等也不來。
20.
姓。
1.出自《通志?氏族略四》左氏,姜姓。齊公族有左右公子,因以為氏。楚有左史倚相、左史老者,以為左史官,故以為左氏。望出濟陽。
21.
偏邪;不正。參見“左道”。
1.出自《禮記·王制》執左道以亂政,殺。
2.出自《漢書·杜欽傳》假令丹知而白之,此誣罔罪也;不知而白之,是背經術惑左道也。
3.出自《資治通鑒·漢武帝征和二年》是時,方士及諸神巫多聚京師,率皆左道惑眾,變幻無所不為。
4.出自《說林(下)》使左道亂正之說,為虜廷所假借。
22.
多泛指旁邊。
1.出自《英宗皇帝靈駕發引祭文》臣以官守有職,不得攀號於道左。
23.
見“左傾”。頹喪不振。
1.出自《九嘆·逢紛》腸憤悁而含怒兮,志遷蹇而左傾。
2.出自《檢逸賦》情罔象而無主,意徙倚而左傾。
24.
見“左傾”。在革命斗爭中表現急躁盲動的。一般寫作“‘左’傾”。
1.出自《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》事物在時間中運動,到那個時候該辦了,就要辦,你不準辦,就叫右傾;還沒有到時候,你要勉強辦,就叫‘左’傾。
1.亦作"慳悋"。亦作"慳吝"。
2.吝嗇。
1.見"慳吝"。
1.聚錢器。即撲滿。口小,錢易入不易出,故稱。
2.喻慳吝者的錢袋。
1.狹小貌。
1.質地粗劣的錢幣。
1.見"慳澀"。
1.吝嗇。
2.貧困。
1.吝嗇而貪得。
1.山色青蔥貌。
1.山色青蔥貌。
1.鉛粉。詳"鉛粉"。
1.把鉛合金熔化后灌入紙型壓成的印刷版。
1.指蘸鉛粉涂改錯字之筆。
2.用石墨或加顏料的黏土做筆芯的筆。
1.西洋畫的一種。用鉛筆繪制。畫法簡便﹐注意陰影及輪廓描寫﹐學畫者多以此作為初步練習。
1.光學玻璃的一種。用二氧化硅﹑碳酸鉀﹑四氧化三鉛等原料制成﹐質較軟﹐易熔﹐折光性大。亦名火石玻璃﹑結晶玻璃。
1.唐代吏部銓選官員的機關。職掌七品以上官員的考核﹑任用。
1.亦作"鈆察"。
2.猶循察。省察。
1.把鉛錘或其他重錘懸掛于細線上﹐使它自由下垂﹐沿下垂方向的直線叫做"鉛垂線"。鉛垂線水平面相垂直。
1.亦作"鈆黛"。
2.搽臉的鉛粉和畫眉的黛墨。婦女化妝用品。
3.引申指婦女用粉黛等化妝打扮。
1.亦作"鈆丹"。
2.道教謂以鉛煉成的丹﹐可服食。
3.校勘文字所用的鉛粉和朱砂。
4.鉛粉和胭脂。古代婦女化妝用品。
5.現代指一種無機化合物﹐鮮紅色粉末﹐用于制蓄電池﹑玻璃﹑陶瓷﹐也可以做顏料和消毒劑。
1.鉛制的槍彈。
1.鉛制的刀。鉛質軟﹐作刀不銳﹐故比喻無用的人和物。
1.亦作"鈆刀一割"。
2.鉛質的刀雖純﹐但總可以割一次。比喻鈍駑無能﹐但是還可一用。
1.煉丹爐。鉛為道家煉丹的主要原料﹐故名。亦借指道家修煉之事。
1.亦作"鉼鈍"。
2.鉛刀﹐鈍刀。比喻愚魯的資質。
1.猶鉛刀。比喻愚魯的姿質。
1.無機化合物﹐白色粉末﹐有毒﹐溶于酸類﹐不溶于水。也稱鉛白。古代婦女用來搽臉。晉張華《博物志》有"紂燒鉛作粉"的記載。
2.用作畫畫的顏料。
3.借指美麗容貌﹑青春年華。
4.喻指雪。
1.鉛制的刀﹑劍。指劣質武器。
1.化妝用的鉛粉和油膏。用之可使膚色白晳。
2.即鉛霜。一種染黑發須的化妝品。
1.鉛和汞。道家煉丹的兩種原料。
2.指煉丹。
3.道教語。指先天元氣。
1.指婦女化妝用的鉛粉和胭脂。
1.鉛汞。煉丹家以為﹕龍從火里出﹐虎向水邊生。以五行屬水之汞為虎之魄﹐屬火之鉛為龍之魂﹐故鉛汞亦稱"鉛虎"。亦指代人之精神。
1.見"鉛華"。
1.亦作"鉛花"。
2.婦女化妝用的鉛粉。
3.用鉛粉等物梳妝打扮。
4.借指婦女的美麗容貌﹑青春年華。
5.借指青年婦女。 6.指作畫﹑寫字用的顏料。引申為圖畫或文字。 7.比喻虛浮粉飾之詞。 8.比喻落花。 9.比喻冷月的清光。
1.亦作"鈆黃"。鉛粉和雌黃。古代婦女化妝用品。
2.亦作"鈆黃"。鉛粉和雌黃。古人常用鉛粉和雌黃點校書籍﹐故稱校勘之事為"鉛黃"。
3.礦物名。俗稱氧化鉛。化學成分為pbo。通常成鱗片狀﹑土狀或塊狀。主要見于某些硫化物礦床的氧化帶﹐系含鉛硫化物氧化后的產物。人工制成的鉛黃用于制釉和黃色顏料。
1.指鉛礦。
1.晶瑩凝聚的眼淚。語本唐李賀《金洞仙人辭漢歌》﹕"空將漢月出宮門﹐憶君清淚如鉛水。"
1.指鉛字。
1.太平軍軍中口語。即槍炮子彈。因子彈多用鉛制彈頭﹐而彈體圓如砝碼﹐故名。
1.筆墨。
1.指銀。
1.比喻重而厚的隔絕。
1.亦作"鉼駑"。
2.鉛刀駑馬。喻低微的能力。
1.晶瑩閃亮的臺階。
1.鉛制的錢幣。中國最早的鉛錢是五代時后梁貞明二年(公元916年)閩王王審知所鑄"開元通寶"小錢。其后﹐南漢高祖干亨二年(918年)所鑄的"干亨重寶"﹐以十枚當銅錢一枚。清咸豐時﹐也曾鑄造大小鉛錢。此外﹐還有鉛制的私錢。
1.古人書寫文字的工具。鉛﹐鉛粉筆﹔槧﹐木板片。語出《西京雜記》卷三﹕"揚子云好事﹐常懷鉛提槧﹐從諸計吏﹐訪殊方絶域四方之語。"
2.指寫作﹐校勘。
3.指文章﹐典籍。
1.田徑運動使用的投擲器械之一。球形﹐用鐵或銅做外殼﹐中心灌鉛。
2.田徑運動項目之一。運動員用手托住鉛球﹐在投擲圈內以滑步等形式用單手將球自肩上方推出﹐落入規定區域內為有效。
1.用鉛粉打扮的面容。
1.青灰色。
1.指道家用鉛汞煉制的丹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