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形容詞
大;很大。
2.
名詞
(Jù)姓。
1.
大。
1.出自《公羊傳·哀公六年》於是使力士舉巨囊,而至於中溜。
2.出自《上林賦》深林巨木,嶄巖?嵯。
3.出自《詠雪贈張籍》詩岸類長蛇攪,陵猶巨象豗。
4.出自《耕堂讀書記(一)》在舊社會,這部書的社會影響甚巨。
5.出自《魏都賦》瑰材巨世,???參差。
2.
極;最。
1.出自《荀子·王霸》國者,巨用之則大,小用之則小。
2.出自《辯道論》言不盡於此,頗難悉載,故粗舉其巨怪者。
3.出自《宋書·江夏文獻王義恭傳》臣聞治亂無兆,倚伏相因,乾靈降禍,二兇極逆,深酷巨痛,終古未有。
3.
粗;粗大;粗略。參見“巨屨”。
1.出自《莊子·外物》任公子為大鉤巨緇,五十犗以為餌。
2.出自《呂氏春秋·蕩兵》貴賤,長少,賢者不肖,有巨有微而已矣。
4.
高聳,高大。
1.出自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先生曷鼻,巨肩,魋顏,蹙齃,膝攣。
2.出自《回鑾賦》云浮巨岳,水集洪川。
5.
通“虡”。懸掛鐘、磬的木架兩旁的柱子。
1.出自《說文·丵部》巨業維??。
6.
通“距”。城墻上的編連大木。因其形如雞距,故稱。
1.出自《墨子·備梯》行城之法,高城二十尺,上加堞廣十尺,左右出巨各二十尺。
7.
通“拒”??咕?,抵拒。
1.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《戰國縱橫家書·蘇秦謂陳軫章》儀且以韓、秦之兵東巨齊、宋。
2.出自《太原王公神道碑銘》辨遏堅懇,巨邪不用。
8.
通“詎”。豈。
1.出自《漢書·高帝紀上》項伯還,具以沛公言告羽,因曰:“沛公不先破關中兵,公巨能入乎?”
9.
通“秬”。黑黍。參見“巨鬯”。
1.出自《北狄來朝頌序》使食乎大牢之味,巨鬯之酒,則膻肉酪漿之眾,登享?矣。
10.
指漢王莽。因其字巨君而省稱。
1.出自《文選·班固〈幽通賦〉》巨滔天而泯夏兮,考遘愍以行謠。
11.
姓。漢有巨武。見《通志·氏族五》。
1.出自《通志?氏族略五》巨氏,漢有荊州刺史巨武,望出平昌。
12.
謂大于,超過。
1.出自《廣絕交論》富埒陶白,貲巨程羅,山擅銅陵,家藏金穴。
13.
通“距”。超越。見“巨踴”。
1.出自《呂氏春秋·悔過》超乘者五百乘
1.言談議論。
1.指口頭或書面語言所包含的意義。
1.說話的口音。
2.讀書或說話的聲音。
1.研究人類語言聲音的科學﹐是語言學的一個部分??煞譃椹s(1)普通語音學。研究人類語言中各種聲音的構成﹐音與音的結合和相互之間所發生的變化﹐以及聲調﹑語調﹑輕重音等現象﹔(2)歷史語音學。研究某種語言各個歷史時期的語音演變及其發展的規律﹔(3)描寫語音學。研究某種語言在一定時期的語音系統及其特殊的現象﹔(4)實驗語音學。利用實驗儀器﹐分析研究語音的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﹔(5)應用語音學。
1.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語言的使用﹐包括所產生的字面意義和蘊涵意義﹐以及可能產生的效果的學科。
1.笑語。
2.鳴叫。
3.句句。
1.指太平天國后期特爵諸王嗣君以外各子所出的文告。
1.語詞的聲音和意義的起源。
1.語言學的一個部門。研究語詞聲音和意義的演變﹐推求語詞的最初的聲音和意義。
1.語言學上指比語族小的語言系屬。詳"語系"。
1.語言的情致。
1.語言按語音﹑詞匯和語法特征﹑性質的不同而劃分的種類。
1.猶言語重心長。
言語誠懇,情意深長他說得語重心長,令人銘刻在心。
1.言辭懇切﹐心情沉重。
1.即助詞。語言中不表示實在意義的虛詞。
1.指經常掛在口頭的詞語。
2.在語言中專門表示各種語氣的助詞。一般位于句末或句中停頓之處。也稱語氣詞。
1.語音轉變。
1.依譜系分類法分出的比語系小比語支大的語言系屬。如印歐語系可以分成印度﹑伊朗﹑斯拉夫﹑日耳曼﹑羅馬等語族。
1.牢獄。
1.牢獄空著。謂國家治理得好,無人犯罪。
1.同"囹圄"。
1.臺名。在湖南祁陽縣西南浯溪上,唐元結任道州刺史時筑,并撰有《峿臺銘》云"湘淵清新,峿臺峭。登臺長望,無遠不盡。"
1.傴僂。身體彎曲貌。
1.踽踽。獨行貌。
2.謹慎貌。
1.古時臣下自謙之詞,猶言賤臣。
1.猶劫奪。
1.同"圄空"。
1.周王城的南門。
1.飼養牛馬的人。
1.《周禮》官名。掌管養馬放牧等事。亦以泛稱養馬的人。
1.《周禮》官名。
1.困而未舒貌。
1.管理倉廩之曹司。
1.指憂念家國之心。
1.見"庾公塵"。
1.南朝梁詩人庾信,使西魏,阻于兵,留長安。北周代西魏后,官至驃騎大將軍﹑開府儀同三司。位雖通顯,而常有鄉關之思,曾作《哀江南賦》以寄意◇因稱鄉思或故國之思為"庾愁"。
1.古代六弓之一,弓力較弱,用于近射。
1.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輕詆》"庾公權重,足傾王公。庾在石頭,王在冶城坐,大風揚塵。王以扇拂塵,曰'元規塵污人。'"元規,庾亮字。王導惡亮權勢逼人,故發此語◇以"庾公塵"喻權貴的氣焰。
1.即庾樓。
1.《南齊書.庾杲之傳》"﹝庾杲之﹞清貧自業,食唯有韭葅﹑f韭﹑生韭雜菜,或戲之曰'誰謂庾郎貧,食鮭常有二十七種。'言三九也。"因以"庾鮭"喻貧苦生活。
1.露天儲積之谷物。
1.指東晉庾冰。冰官至征虜將軍,故稱。蘇峻作亂,懸賞購冰甚急,郡卒以小船載冰出逃,遂免于難。事見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任誕》。
1.指北周文學家庾信。因其官至驃騎大將軍﹑開府儀同三司,故稱。
1.指北周詩人庾信。
2.借指多愁善感之詩人。
3.指南朝齊庾杲之。杲之為尚書駕部郎,家清貧,食唯有韮菹﹑f韮﹑生韮雜菜,人戲之曰"誰謂庾郎貧,食鮭常有二十七種。"三九二十七,音諧三韭。事見《南齊書》本傳。
1.古代管糧倉的小官。
1.糧倉。
1.山名。即大庾嶺。為五嶺之一。在江西省大庾縣南。嶺上多植梅樹,故又名梅嶺。
1.樓名。一名庾公樓,在江西九江。傳說為晉庾亮鎮江州時所建,不足信。
2.泛指樓閣。
1.宋代管理糧倉的機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