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姓。
1.
屋上的箔席。用竹或葦編成,鋪在瓦下椽上。
1.出自《說文·竹部》笮,迫也。在瓦之下,棼上。
2.出自《周禮·考工記·匠人》殷人重屋
2.
盛箭的竹器。
1.出自《儀禮·既夕禮》役器:甲、胄、干、笮。
2.出自《后漢書·禮儀志下》﹝東園武士執事下明器。﹞干、戈各一,笮一,甲一,胄一。
3.
困迫;擠壓;逼迫。
1.出自《風俗通·皇霸·六國》燕,外迫蠻、貊,內笮齊、晉,崎嶇強國之間,最為弱小,幾滅者數矣。
2.出自《三國志·吳志·諸葛瑾傳》又長文之徒,昔所以能守善者,以操笮其頭,畏操威嚴,故竭心盡意,不敢為非耳。
3.出自《新唐書·李德裕傳》﹝李德裕﹞然為逢吉排笮,訖不內徙。
4.出自《宋景文公筆記·雜說》士懦脆而少剛,笮之則服。
5.出自《彭壽熙哀詞》雖極力以相笮,終莫加于一死。
4.
姓。漢有笮融。見《后漢書·陶謙傳》。
1.出自《廣韻?陌韻》笮,姓。吳有笮融。
1.用玉石裝飾的樓臺。
1.即磻溪。相傳周太公望在磻溪釣得玉璜,故名。
1.即磻溪中的石渚。相傳為周太公望未遇文王時的垂釣之處。溪中有泉,泉水潭積,自成淵渚。參閱《水經注·渭水一》◇泛指賢者仕前隱居之處。
1.竹林中的小路。
1.竹林中的路。
1.長滿竹子的山。
1.一種筍名。
1.篁竹和筱竹。
2.泛指密密的竹林。
1.竹林。
1.竹名。
2.竹叢。
1.謂發生蝗災及旱災。
1.蝗與螟。兩種莊稼的害蟲。
蝗蟲的若蟲,形狀像成蟲而翅膀很短,身體小,頭大。也叫跳蝻。
1.猶蝗災。
1.謂蝗群如雨驟至。極言蝗災之劇。
1.蝗的幼蟲。
含有磺胺基團的一類合成抗菌藥。用于治療某些細菌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。不能直接殺死細菌,而是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。對大多數革蘭氏陽性細菌和某些革蘭氏陰性細菌有抑制作用。
硫酸分子中除去一個羥基(-oh)后所構成的原子團。一般以-so3h、-so2-oh表示。
1.莊稼茂密貌。
1.用花言巧語迷惑人。
1.用動聽的言語迷惑人。
1.以巧言惑眾。
1.如簧之口。多借指讒言。
1.形容善于言辭。多含貶義。
1.猶簧口。
1.簧片振鳴。比喻動聽的樂聲。
2.欺人的謊言。
1.以巧言誘騙。
1.鼓如簧之舌誣陷人。
1.一種綠色甲蟲﹐鳴聲清亮﹐俗稱金鐘子。
1.鰉魚的軟骨。脆軟可食。
1.糟漬的鰉魚。
1.武猛貌。
2.洪大,洪亮。
1.象聲詞。
1.形容大聲。
1.即騪騜。
1.見"恍恍"。
1.搖動不定。
同‘恍惚 ’。
1.蒙眬不清貌。
2.亦作"恍恥"。心神不定貌。
3.晃蕩。
4.仿佛。
1.搖晃不定。
1.見"恍恍惚惚"。
1.亦作"恍恍忽忽"。
2.心神不定貌。
3.凝不清貌。
1.心神不定貌。
1.迷糊眩惑。
形容忽然醒悟~大悟。
1.好似;仿佛。
好像隔了一世。多用來形容對時間的變遷、事物的變化的感慨。
1.好像做夢一樣。
1.茫然。
2.好像,仿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