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古代指堂前東面的臺階,是主人揖迎賓客的地方(主人走東面的臺階,客人走西面的臺階)。
1.
大堂前東面的臺階。天子、諸侯、大夫、士皆以阼為主人之位。臨朝覲、揖賓客、承祭祀,升降皆由此。一說東序,大堂的東墻。
1.出自《禮記·冠義》故冠於阼,以著代也。
2.出自《呂氏春秋·安死》其設闕庭為宮室,造賓阼也若都邑。
3.出自《文選·潘岳〈籍田賦〉》結崇基之靈趾兮,啟四涂之廣阼。
4.出自《答萬季野喪禮雜問》若《士昏禮》,舅席在阼,西面;姑席在房戶外之西,南面。
5.出自《群經平議·儀禮一》按注中“階”字衍文也。上文行三加之禮皆在東序少北,不在阼階,此所謂阼者,即是東序。
6.出自《群經平議·禮記四》凡經單言阼不言阼階者皆謂東序。
2.
借指帝位。
1.出自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成王幼,不能蒞阼。
2.出自《史記·孝文本紀》辛亥,皇帝即阼,謁高廟。
3.出自《新唐書·李靖傳》太宗踐阼,授刑部尚書。
4.出自《與簡竹居書》若施易以言君位,其地有四:內朝則兩階間為鄉;祭祀則主階為阼;治朝則門屏之門為寧;《覲禮》不下堂而見諸侯,則牖戶之間為扆。四者,皆王位也。
3.
同“祚”。國運。
1.出自《三國志·蜀志·先主傳》備畏天明命,又懼漢阼將湮于地。
2.出自《世說新語·方正》王曰:“魏阼所以不長。”謝以為名言。
4.
通“胙”。祭肉。參見“阼俎”。
1.出自《儀禮·特牲饋食禮》祝命徹阼俎、豆籩,設于東序下。
2.出自《儀禮·有司》阼俎,羊肺一,祭肺一,載于一俎。
1.優美的篇章。
1.正氣。
2.高雅不俗。
1.十分契合。
2.交情。
1.指樂器。
2.大才﹐高才。
1.優雅俊俏。
1.風雅的譏嘲。
1.高雅貼切。
1.古琴之一種。
1.高雅的情誼。敬詞。
1.典雅的樂曲。
1.高雅的情趣。
2.指情趣高雅。
1.形容靜默之極。雅﹐"鴉"的古字。
1.嚴正貌。
2.猶公然。
1.方正的人。
2.風雅之士。多指文人。
1.見"雅人深致"。
1.《晉書.列女傳.王凝之妻謝氏》﹕"叔父安嘗問﹕'《毛詩》何句最佳?'道韞稱﹕'吉甫作頌﹐穆如清風。仲山甫永懷﹐以慰其心。'安謂有雅人深致。"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文學》﹕"謝公因子弟集聚﹐問《毛詩》何句最佳。遏(謝玄小字)稱曰﹕'昔我往矣﹐楊柳依依。今我來思﹐雨雪霏霏。'公曰﹕'吁謨定命﹐遠猷辰告。'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。"后因以"雅人深致"指高雅的人意興深遠。亦用來形容人的言談舉止高尚文雅﹐不同于流俗。
1.高雅而有風致的文人。
1.優美脫俗的外表。
1.有雅德的儒者。與俗儒相對。
1.典雅而富有文采。
1.雅致溫潤。
1.古代弦樂器名。又名大瑟。
1.謂文辭典雅富麗。
1.風雅高尚。
2.極崇尚。
1.雅樂和《韶》樂。泛指雅正的樂曲。
1.優美精深。
1.雅正之樂。
1.猶美好。
1.高雅﹑優美的詩文。常用作對他人詩文的美稱。古時文章以十篇為一卷﹐名曰"什"﹔借指詩文篇章。
2.指寫作詩文。
1.高明的識見。
1.雅正充實。
1.才情富贍﹑品格高尚的人。
1.風雅之事。常指有關琴﹑棋﹑書﹑畫等活動。
1.舉杯祝壽。
1.雅正的學說。
1.雅正的才思。
1.雅正﹐符合法度。似﹐助詞﹐無義。
1.見"雅頌"。
1.亦作"雅訟"。
2.《詩經》內容和樂曲分類的名稱。雅樂為朝廷的樂曲﹐頌為宗廟祭祀的樂曲。
3.指盛世之樂﹑廟堂之樂。
1.文雅和粗俗。
2.雅人和俗人。
3.指雅正的風氣。
1.謂兼具優美﹑通俗之品格﹐能為不同文化水平者欣賞。
1.平素﹐平生。
2.平素的交誼。
3.指平素有交誼。
4.高雅恬淡﹔高雅質樸。
1.水仙花之別名。
1.謂正確的決策。
1.高雅地談論。
2.指高雅的言談。
3.正言﹐至理之言。
1.正統之體式。
2.敬稱他人身體。
1.風雅之士。
1.高雅的玩賞品。
2.風雅的游賞。
3.客套語。送人藝術品時表示請人賞玩。
1.清高的名望。
2.儀表美好。
3.正人所矚望。
4.厚望。亦為敬詞。
1.雅正宏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