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儲存;積存。
1.
儲存;收藏。
1.出自《呂氏春秋·樂成》我有田疇,而子產賦之;我有衣冠,而子產貯之。
2.出自《唐故相國李公集紀》元和初,憲宗遵圣祖故事,視有宰相器者貯之內庭,繇是釋筆硯而操化權者十八九。
3.出自《高高的白楊樹·澄河邊上》現在,坑里已貯著一汪一汪的雨水,路上卻已空蕩蕩的。
2.
指保存的財貨。
1.出自《漢書·貨殖傳·子贛》子贛既學於仲尼,退而仕衛,發貯鬻財曹魯之間。
3.
盛,把東西放在器具里。
1.出自《四分律·衣揵度之三》某甲比丘命過,所有衣缽、坐具、針筒、盛衣貯器,此住處現前僧應分。
2.出自《聊齋志異·賈奉雉》仆適自念,以金盆玉碗貯狗矢,真無顏出見同人。
3.出自《陪朝鮮貴賓游華清池再和郭老蒼字韻》彼夸土豆燒牛肉,我樂牢盆貯餼羊。
4.
停放,安置。
1.出自《南史·梁邵陵攜王綸傳》忽作新棺木,貯司馬崔會意,以輀車挽歌為送葬之法,使嫗乘車悲號。
2.出自《三月十日韓子華招飲歸城》詩雀眼涂金銀篾籠,貯在當庭呼舞娃。
3.出自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寒舍有別館園亭,可貯尊眷,何不就同攜到舍住下?
5.
唐時圖籍副本之一。
1.出自《新唐書·百官志二》秘書郎三人,從六品上。掌四部圖籍。以甲乙丙丁為部,皆有三本,一曰正,二曰副,三曰貯。
6.
通“佇”。等待。
1.出自《漢書·外戚傳上·孝武李夫人》飾新宮以延貯兮,泯不歸乎故鄉。
2.出自《玉壺清話》﹝李建中﹞《西湖》詩有“漲煙春氣重,貯月夜痕深”之句。
1.謂申述情由,請求處治。
1.再三;反復強調。
1.信主,出政而信于民的君主。
1.見"申紓"。
1.禱祝。
1.舊時公文體式之一。向上級陳述事實的文書。
1.謂借杯酒而表達。
1.明文公布。
1.提拔。
1.向帝王陳述或申請。
1.猶伸縮。
1.發揚光大其信仰。
1.方言。舒暢,暢快。
2.方言。神氣而漂亮。
1.猶施恩。
1.陳說稟告。
1.拉直銅或鐵鉤。形容兩手強有力。古代軍中亦以此法訓練士卒。
1.《晉書.王濟傳》"帝嘗與濟弈棋,而孫皓在側,謂皓曰'何以好剝人面皮?'皓曰'見無禮于君者則剝之。'濟時伸腳局下,而皓秙焉。"孫皓為亡國之君,降晉不自愧疚,反借他人之過以掩己暴行,后遂以"伸腳"譏刺不知亡國之恥者,言正應剝其面皮。
1.表達恭敬;表示敬意。
1.謂將卷軸卷起和展開。
1.猶致意。
1.伸長頸項。形容盼望殷切。
1.人疲乏時舒展腰肢。
1.盡其力而治理。
2.謂辨其曲直,加以清理。
1.舒展眉頭。形容得志。
2.舒展眉頭。謂解脫愁苦。
1.表白,剖白。
1.伸懶腰﹑打呵欠。
1.向上級申明理由,提出請求。
1.伸直與屈曲。比喻進和退,得意和失意。
2.伸冤,鳴不平。
1.和樂貌。
1.伸出手。比喻向人索取財物。
2.今指向組織上索求名譽地位或錢物等。
3.猶插手,參與其事。
1.伸展,舒展。
2.謂展開﹑鋪展。
1.申述;說明。
1.亦作"伸愬"。
2.向上級官員說明情由,請求裁處。
3.說明苦衷或委屈。
1.見"伸訴"。
1.伸展與收縮。引申指行動﹑動作。
2.伸展與收縮。比喻在一定范圍內的變通或變化。
1.方言。舒服,舒暢。
1.形容膽小窺探之狀。
1.伸直兩腿。借指人死去。
2.插足。謂想占得一份好處。
1.展玩,展觀玩味。
1.方言。謂舒展肢體休息。
1.表示歉意。
1.申訴冤屈以求洗雪。
1.伸展;延伸。
1.亦作"伸要"。
2.挺直腰。
3.伸懶腰。
1.見"伸腰"。
1.引伸,調和。
1.伸張正義。
1.致意;傳語。
1.訴說冤情以求昭雪。
2.指洗雪冤屈。
1.洗雪冤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