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形容詞
見“赑屃”。用力的樣子。
2.
名詞
見“赑屃”。傳說中的一種動物,像龜。舊時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狀。
1.
巨大;壯猛。參見“贔屓”。
1.出自《文選·張衡〈西京賦〉》巨靈赑屃,高掌遠跖。
2.出自《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》詩昔在開元中,韓蔡同赑?。
3.出自《貴溪象山龍虎山諸詩》含呀怒以尊,赑??斧而斷。
4.出自《同王浚賢良賦龜》北歸與俱度大庾,兩夫赑?苦不勝。
2.
怨怒。
1.出自《文選·左思〈魏都賦〉》于時運距陽九,漢網絕維,姦回內赑,兵纏紫微。
2.出自《陳書·高祖紀上》日者昊天不吊,鐘亂于我國家,網漏吞舟,強胡內赑。
3.
見“贔屓”。凝重貌;強勁貌。
1.出自《月蝕詩》森森萬木夜僵立,寒氣赑?頑無風。
2.出自《景仁召飲東園呈彥升次道君錫才元子容》詩去冬辱嘉招,寒風方赑?。
3.出自《余中》詩大江繞長淮,殺氣寒赑?。
4.
見“贔屓”。大而重貌。
1.出自《送齊學士知荊南》詩旗旆逶迤蟠夢澤,樓舡赑屃壓江濤。
2.出自《金鰲退食筆記》四圍皆石,赑?齦腭,蘚封蔓絡,佳木異草,上偃旁綴,樛葛薈翳。
5.
見“贔屓”。蠵龜的別名。舊時石碑下的石座相沿雕作贔屓狀,即取其力大能負重之義。
1.出自《野節鞭》詩緊紉野節鞭,本用鞭赑?。
2.出自《玉堂叢語·文學》一曰赑?,形似龜,好負重,今石碑下龜趺是也。
3.出自《韓蘄王墓碑記》豐碑巋然,赑?屈盤。
4.出自《逛東陵》馱著“神道碑”的那只大龜有一個高雅的名稱:叫做“赑?”。
6.
見“贔屓”。用來代指石碑。
1.出自《紅樓夢》赑?朝光透,罘罳曉露屯。
2.出自《碧峣書院歌吊楊升庵先生》潮州儋耳同一轍,祠廟赑?摩青蒼。
7.
見“贔屓”。負載。
1.出自《始春試筆》詩方輿誰赑?,蜃閣自風濤。
8.
見“贔屓”。引申為擔負重任。
1.出自《春秋毛氏傳·宣公二年》夫穿本盾弟,亦本盾黨,秦晉之戰,皆二人相為赑?。
1.指從某種原質中放散出來的氣體。
2.出氣,發泄怨憤之氣。
1.四散棄置;隨意棄置。
1.施舍錢財。
1.遣散。
1.謂排遣郁悶之情。
1.曲的一種體式。盛行于元明兩代⊥詩詞一樣,可用于抒情﹑寫景﹑敘事,無賓白科介,便于清唱,有別于劇曲。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。有時也專指小令。
1.散失不全。
1.平庸無用的人。
2.不為世用的人;閑散自在的人。
1.亦作"散?"。
2.閑散。
1.不遵禮法﹑不自檢束的儒生。
2.平庸的儒者。
1.分散灑下。
2.指灑水。
1.謂無定向。
1.方言。猶言散散心。
1.形容稀疏的樣子。
1.逍遙自在。
1.比喻零散不集中或不團結,不一致。
1.散發財物以接濟別人。
1.形容不和諧的聲音。
1.指鴉片戰爭前廣州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外的外國商人,即所謂"自由"商人,又稱"港腳"。
2.清代官府于壟斷行業特許商人中指定一二殷實商戶為首領,稱為總商,類似牙行行首,其余則稱散商。
1.謂禮射及習射。
2.指光線﹑聲音等由一點向四周發射﹑傳送。
1.見"散生日"。
1.猶言小生日。指歲數不是整數的生日。
1.布施以求病愈的齋事。
1.流散遺失。
1.猶布施。
1.猶消食。
1.唐代分配給諸王以下使喚的閹人。
1.西周后期青銅器。清乾隆中葉出土。是現已出土盤器中銘文最長者。參閱清阮元《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》﹑郭沫若《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》。
1.消解,罷休。
2.釋放。
1.將罪犯單獨囚禁,不使混雜。
1.亦稱"散手仗"。
2.隋唐時朝會儀衛之一。
1.見"散手"。
1.各不相類;各有區別。
1.舒展。
1.宋代表演技藝之一。猶雜耍。
1.房屋等建筑物周圍用磚石或混凝土鋪成的保護層,寬度多在一米上下,作用是使雨水淌遠一點然后滲入地下,以保護地基。
2.書法術語。謂"氵"。
1.玉蕊花的別名。
1.猶布說。傳布教義。
1.散落細絲。常用以形容細雨。
2.花名。
1.指送喪散麻。
1.副綏。御者登車時挽手用的繩索。與君所執的正綏(即良綏)相對而言。
1.細碎;零碎。
1.垮臺。
1.猶散伙。
1.逍遙自在。
1.官吏辦公完畢所打的退堂鼓。
1.散曲的一種。即散曲套數的別稱。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組成的組曲,長短不拘,一韻到底。分南曲散套﹑北曲散套﹑南北合套等。參見"散曲"。
1.謂米價暴漲時,政府出售平價米。
1.指閑散而無一定職守的官職。
1.離散逃亡。
2.指散亡之眾。
3.散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