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螺、蚌、蛤蜊等有介殼的軟體動物的總稱。
2.
名詞
古代用貝殼做的貨幣。
3.
名詞
(Bèi)姓。
4.
量詞
貝爾的簡稱。
1.
亦作“蛽”。
2.
貝殼。
1.出自《書·顧命》文貝仍幾。
2.出自《書巢五詠·砑蠡》古者貝為貨,庶物賴以通。
3.出自《三山元日》詩荷鬢鬧妝余翠貝,蔬盤勻饤雜魚蝦。
4.出自《春江曲》南海貝,大秦珠,投六博,對樗蒱。
3.
喻潔白整齊的牙齒。
1.出自《莊子·盜跖》唇如激丹,齒如齊貝。
2.出自《艷體連珠·唇》故歌憐《白舒》,貝微露而香聞;笛羨綠珠,菡半啟而紅運。
4.
古代貨幣。
1.出自《易·震》億喪貝。
2.出自《史記·平準書論》農工商交易之路通,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。
3.出自《廣志繹·西南諸省》﹝云南﹞貿易用貝,俗謂貝以一為莊,四莊為手,四手為苗,五苗為索,蓋八十貝也。
4.出自《中國古代社會研究》貝在周初本來是一種原始的貨幣,所用的是海貝,學名為貨貝,殷周民族的疆域離海尚遠,可知貝的使用是起源于濱海民族。
5.
貝形花紋的織錦名。
1.出自《書·禹貢》厥篚織貝。
6.
樂器名。也叫法螺或法蠡。古代用以節樂,僧道作法事用之,間用于用兵、聚眾。
1.出自《洛陽伽藍記·宋云惠生使西域》晨夜禮佛,擊鼓吹貝。
2.出自《法苑珠林》王即取貝吹之,張弓扣彈,千二百門一時皆開。
3.出自《新唐書·南蠻傳下·驃》樂用??茲、胡部,金鉦、?鼓、鐃、貝、大鼓。
7.
貝多羅的簡稱。古代印度佛經寫在貝葉上,故借指佛經。
1.出自《判僧云晏五人聚賭喧諍語》詩正法何曾執貝,空門不積余財。白日既能賭博,通宵必醉尊罍。
2.出自《張太君六十詩》斷蔥自昔俱成寸,翻貝從今總解禪。
8.
吉貝的省稱。即木棉。參見“貝裘”。
1.出自《送王希旸編修使交趾》詩樂作聆銅鼓,衣更閱貝裘。
9.
古州名。始建于北周,宋改為恩州。唐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、山東臨清和武城、夏津兩縣地。
10.
姓。三國時有貝羽。見《三國志·魏志·劉表傳》“表亦合兵軍襄陽”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《戰略》。
11.
蛤螺等類有殼軟體動物的總稱。
1.出自《爾雅·釋魚》貝,居陸贆,在水者蜬。
2.出自《漢書·司馬相如傳上》罔毒冒,釣紫貝。
3.出自《蜀都賦》騰波沸涌,珠貝汜浮。
4.出自《墳·人之歷史》高山之顛,實見魚貝,足為故海之征。
12.
形容牙齒之潔白整齊。
1.出自《送宋仲珩還金華序》而先生鬢須黝黑,唇齒朱貝,顏渥丹,步履坦坦。
13.
泛指財貨。
1.出自《易林·鼎之蠱》商人行旅,資無所有,貪貝逐利,留連玉帛。
2.出自《上孫寺丞書》則雖白晝解人之衣貝者,掩目而過矣。
3.出自《乙丙之際塾議》其敝也,貝專車不得一匹麻,有金一斛不糴掬粟。
1.帝王的詔書﹑制令。
1.圣明。借指皇帝。
1.圣旨;皇帝的委命。
1.帝王的謀略。
1.帝王的謀劃。
1.皇帝的思慮。
1.指皇宮。
1.謂帝王的游賞。
2.帝王的賞識﹑贊賞。
1.皇帝的命令﹑旨意。
1.指帝位。
1.帝王的謀略。
1.帝王的親筆題字。
1.謂帝王的聽聞。
1.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。
1.帝王的威嚴。
1.帝王的儀仗﹑侍衛。
1.帝王所作之詩文。
1.指紫微垣。
2.借喻君王。
1.帝王的心意。
1.帝王所居宮室。
1.帝王的威嚴。亦喻指君王。
1.帝王舉行的宴會。
1.喻指帝王的恩澤。
1.帝王內宮。
1.帝王的儀仗。
2.帝王的儀容。
1.借指帝廷﹑君位。扆,帝王座后的屏風。
1.皇帝的旨意或話語。
1.亦作"宸游"。
2.帝王之巡游。
1.帝王所乘車。借指皇帝。
1.屋檐。比喻庇蔭。
2.指帝居。
1.指帝京。清吳長元有《宸垣識略》一書,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。
1.指帝王的詩文。
1.對皇帝的敬稱。
1.帝王的眷注﹑恩寵。瞔,同"眷"。
1.皇帝的賞賜。
1.帝王的手札。
1.皇帝所作的詩文。
1.帝后之正位。
1.帝王的旨意。
1.帝王的心意。
2.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。
1.帝京,京城。
1.謂帝王的注視﹑觀賞。
1.帝王的關注。
1.即知母。根狀莖可入藥。
1.草名。即五味子。
1.早安。清晨的問候語。
1.清晨散步。
1.早晩參拜。
1.見"晨妝"。
1.指雞清晨啼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