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形容詞
顯著。
2.
動詞
撰寫;撰述。
3.
名詞
著作,寫出來的文章或書。
4.
名詞
(Zhù)姓。
5.
動詞
顯出;顯露。
1.
亦作“箸”。
2.
明顯;顯著。
1.出自《禮記·樂記》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。
2.出自《后漢書·孔融傳》既見操雄詐漸著,數不能堪,故發辭偏宕,多致乖忤。
3.出自《上皇帝萬言書》賢者則其功可以至於成,不肖者則其罪可以至於著。
4.出自《茶香室叢鈔·所輔》《水經注》中所載古人姓名,多湮沒不著,因表出數人尚友者,儻有取乎!
3.
引申為著名,出名。
1.出自《江賦》考川瀆之妙觀,實莫著於江河。
4.
明示。
1.出自《禮記·祭法》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。
2.出自《漢書·陸賈傳》高帝不懌,有慚色,謂賈曰:“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,吾所以得之者,及古成敗之國。”
5.
稱道。
1.出自《后漢書·李恂陳禪等傳論》任棠、姜岐、世著其清。結甕牖而辭三命,殆漢陽之幽人乎?
6.
撰述。
1.出自《報任少卿書》仆誠以著此書,藏諸名山,傳之其人,通邑大都,則仆償前辱之責,雖萬被戮,豈有悔哉!
2.出自《后漢書·延篤傳》能著文章,有名京師。
3.出自《感二鳥賦》讀書著文,自七歲至今,凡二十二年。
4.出自《〈肯綮錄〉小引》《肯綮錄》者,西隱野人所著之書也。
7.
指所寫的作品。如:名著;新著。
8.
登記,記載。
1.出自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初,斐豹,隸也,著於丹書。
2.出自《商君書·境內》四境之內,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,生者著,死者削。
3.出自《唐語林·補遺四》甲楯有先后部伍之次,皆著之簿籍,天子出則案次道從,故謂之鹵簿耳。
9.
建立。
1.出自《禮記·樂記》樂也者,圣人之所樂也,而可以善民心。其感人深,其移風易俗,故先王著其教焉。
2.出自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》心調度而弗去兮,刻著志之無適。
10.
引申為成就。
1.出自《禮記·郊特牲》其謂之明水也,由主人之潔著此水也。
11.
位次。
1.出自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若不廢君命,則固有著矣。
2.出自《孔子家語·問玉》列而無次序,則亂於著矣。
12.
大門與屏風之間的地方。
1.出自《詩·齊風·著》俟我於著乎而。
2.出自《司空袁逢碑》穆穆天子,孝敬允敘,降拜屏著,奉饋西序。
13.
通“佇”。滯留。
1.出自《韓非子·十過》兵之著於晉陽三年,今旦暮將拔之而向其利,何乃將有他心。
14.
通“貯”。儲存。
1.出自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子贛既學於仲尼,退而仕於衛,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。
2.出自《吳越春秋·勾踐陰謀外傳》乃仰觀天文,集察緯宿……虛設八倉,從陰收著,望陽出糶,策其極計,三年五倍,越國熾富。
15.
通“褚”。在被褥或衣服里鋪攤絲綿或其他纖維物質。
1.出自《儀禮·既夕禮》茵著用荼,實綏澤焉。
2.出自《文選·〈古詩十九首·客從遠方來〉》文彩雙鴛鴦,裁為合歡被;著以長相思,緣以結不解。
1.帝王的詔書﹑制令。
1.圣明。借指皇帝。
1.圣旨;皇帝的委命。
1.帝王的謀略。
1.帝王的謀劃。
1.皇帝的思慮。
1.指皇宮。
1.謂帝王的游賞。
2.帝王的賞識﹑贊賞。
1.皇帝的命令﹑旨意。
1.指帝位。
1.帝王的謀略。
1.帝王的親筆題字。
1.謂帝王的聽聞。
1.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。
1.帝王的威嚴。
1.帝王的儀仗﹑侍衛。
1.帝王所作之詩文。
1.指紫微垣。
2.借喻君王。
1.帝王的心意。
1.帝王所居宮室。
1.帝王的威嚴。亦喻指君王。
1.帝王舉行的宴會。
1.喻指帝王的恩澤。
1.帝王內宮。
1.帝王的儀仗。
2.帝王的儀容。
1.借指帝廷﹑君位。扆,帝王座后的屏風。
1.皇帝的旨意或話語。
1.亦作"宸游"。
2.帝王之巡游。
1.帝王所乘車。借指皇帝。
1.屋檐。比喻庇蔭。
2.指帝居。
1.指帝京。清吳長元有《宸垣識略》一書,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。
1.指帝王的詩文。
1.對皇帝的敬稱。
1.帝王的眷注﹑恩寵。瞔,同"眷"。
1.皇帝的賞賜。
1.帝王的手札。
1.皇帝所作的詩文。
1.帝后之正位。
1.帝王的旨意。
1.帝王的心意。
2.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。
1.帝京,京城。
1.謂帝王的注視﹑觀賞。
1.帝王的關注。
1.即知母。根狀莖可入藥。
1.草名。即五味子。
1.早安。清晨的問候語。
1.清晨散步。
1.早晩參拜。
1.見"晨妝"。
1.指雞清晨啼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