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見“臈膽”。肥貌。
1.出自《集韻?曷韻》臈膽,肥皃。
古代人類的一種,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中期,化石在1954年發現于山西襄汾縣丁村。
當一束強光透過膠體時,由于膠體微粒對光線的散射而形成一條光亮通路”的現象。因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發現而得名。可用來鑒別溶液和膠體。
象聲詞,形容金屬、瓷器、玉飾等撞擊的聲音環佩~ㄧ鐵馬~ㄧ碟子碗碰得丁丁當當的。也作叮當、玎珰。
1.見"丁當"。
1.人口檔案。
1.顛倒。丁﹑顛雙聲,通用。
1.表示極少或極小。
〈方〉量詞,表示極少或極小(程度比‘點兒’深)一~毛病也沒有ㄧ這~事何必放在心上。
1.壯健貌。
2.漫遠貌。
3.指漢丁令威。
4.冰冷貌。
1.形容性格剛強。
2.象聲詞。
1.象聲詞。
象聲詞,形容玉石、金屬等撞擊的聲音玉佩~。也作丁冬。
同‘丁東’。
1.南朝宋時一種吳聲歌曲。亦稱"丁都護歌"。
1.四方。
1.壯健的男子。
2.唐代丁謂正役,夫謂雜徭◇泛指服力役的人夫。
1.即丁父憂。
1.遭逢父親喪事。
1.通草的別名。即丁翁。又名丁公寄。
1.春秋時,宋人丁某家中無井,常派一人出外汲水,后來家中挖了井,不須外出挑水,節省一人力,于是對人說"吾穿井得一人。"聽者誤傳成從井中挖得一人。見《呂氏春秋.察傳》『王充《論衡.書虛》"俗傳言曰﹐丁公鑿井﹐得一人于井中。夫人生于人﹐非生于土也。"后用以喻語言之輾轉傳誤。
1.原指牙牌中之"幺二"◇用以喻仗勢剝削的官親。
晉劇演員。藝名果子紅,直隸束鹿(今屬河北)人。女。七歲學藝,先習青衣,后改須生。是晉劇史上第一個女須生。嗓音洪亮,擅用多種唱腔表現人物感情,形成獨特風格,世稱丁派”。擅演《雙羅衫》、《走雪山》等劇。曾任山西省晉劇院副院長、山西省戲曲學校校長。
1.謂蚊蠅叮咬之害。
1.民戶。
1.底部帶有釘齒用以防滑的木鞋。
1.人丁檔案。
1.舊時于每年陰歷二月﹑八月第一個丁日祭祀孔子,稱丁祭。隋唐日制不一。隋文帝時一年有四祭,唐武德年間改用中丁日祭祀,唐開元年后專用春﹑秋二仲的上丁日舉行祭祀。
1.指丁令威。
1.見"丁艱"。
1.即六丁六甲。本為道教神名◇亦泛指天兵天將。
〈書〉丁憂。
1.夫役和工匠。
清代篆刻家。字敬身,號鈍丁、硯林、龍泓山人等,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篆刻以漢印為基礎,參以隸意,擅用切刀,方中有圓,樸拙蒼古,為浙派西泠八家”之首。著有《武林金石錄》、《硯林詩集》等。
1.以紬絹折納的丁賦。
1.茶名。
1.見"丁錢"。
1.方言。燒火用的木柴,也叫劈柴。
1.捕快衙役。
1.底部安有釘齒以防滑的雨天用鞋,即釘鞋。韕,同"鞋"。
1.漢人。相傳少喪父母,及長,刻木像,事之如生◇用以指代孝子。
1.道教語。稱心之神。因心屬丁火,故稱。
1.成年的勞力。
1.葶藶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草五.葶藶》。
1.宋代翻譯佛經的機構。太平興國五年于太平興國寺大殿西建譯經院,八年改為傳法院。參閱宋高承《事物紀原.庫務職局》﹑《宋會要輯稿.道釋.傳法院》。
1.命令。
1.傳命開飯。
1.流傳美名。
1.即傳達室。亦指傳達室的工作人員。
1.見"傳諷"。
1.猶煽風點火。比喻鼓動別人做某種事。多用于貶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