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形容詞
和氣,和善。
2.
名詞
(ǎi)姓。
3.
形容詞
〈書〉繁茂。
1.
茂盛貌。
1.出自《楚辭·九辯》離芳藹之方壯兮,余萎約而悲愁。
2.出自《南都賦》杳藹蓊郁于谷底,森??而刺天。
2.
盛多貌。
1.出自《文賦》雖紛藹於此世,嗟不盈於予掬。
2.出自《辨水旱之災明存救之術策》所以持豐濟兇,用盈補縮,則衣食之費,谷帛之生,藹而均之,不啻足矣。
3.出自《奉酬度支陳員外》詩吾友嗣世德,古風藹有余。
3.
籠罩;布滿。
1.出自《文選·劉鑠〈擬古·明月何皎皎〉》詩落宿半遙城,浮云藹層闕。
2.出自《寄上金陵馬右丞》詩惠愛如春威似霜,神明佳政藹余杭。
3.出自《隔江斗智》喜孜孜一團和氣藹庭闈。
4.
和善。參見“藹然”、“藹如”。
1.出自《管子·侈靡》藹然若夏之靜云,乃及人之體。
2.出自《北窗炙輠》伯淳既見,和氣藹然見眉宇閑。
3.出自《陳封君六十壽序》余見封君,其貌俯然而敕其氣,藹然而溫其里。
4.出自《吶喊·端午節》這種人待到失了權勢之后,捧著一本《大乘起信論》講佛學的時候,固然也很是“藹然可親”的了。
5.出自《答李翊書》仁義之人,其言藹如也。
6.出自《明詩紀事辛簽·韓上桂》與之游處,敦篤友誼,聚首摩腹,藹如也。
5.
映照。
1.出自《文選·江淹〈雜體詩·效袁淑從駕〉》羽衛藹流景,彩吹震沉淵。
2.出自《奉和韋曲莊言懷貽東曲外族諸弟》代業擴宇內,光塵藹墟中。
3.出自《雨中感懷》詩朱陽藹江郭,首夏漸和柔。
6.
通“靄”。云氣。
1.出自《文選·陸機〈挽歌〉之三》悲風徽行軌,傾云結流藹。
2.出自《侍宴》詩山云備卿藹,池卉具靈變。
7.
姓。見《通志·氏族五》。
1.指神助秦始皇驅石造橋的典故。典出《藝文類聚》卷七九引晉伏琛《三齊略記》"始皇作石橋﹐欲過海觀日出處﹐于時有神人﹐能驅石下海﹐城陽一山石﹐盡起立……云石去不速,神人輒鞭之,盡流血,石莫不悉赤。"
1.指造橋的神奇技藝。
1.舉世。
1.驅除暑氣。
1.舊時歲暮迎神賽會以驅逐鬼祟。
1.謂掀起波濤。
2.比喻氣勢磅礴。
1.驅逐滅絕。
1.比喻迅速奔馳。
1.驅馳奔突。
1.驅趕守御。
1.驅趕烏鴉。佛教有驅烏沙彌,指男孩修行者。
1.亦作"驅騖"。
2.猶奔馳。
1.驅逐遷徙。
1.亦作"驅赫"。
2.驅趕嚇唬。
1.先驅。
1.驅除邪祟。
1.見"驅脅"。
1.驅趕。
1.《戰國策.楚策四》"夫驥之齒至矣﹐服鹽車而上太行,蹄申膝折,尾湛胕潰,漉汁灑地,白汗交流,中阪遷延,負轅不能上。"后以"驅鹽車"喻任賤役。
1.趕羊,驅趕羊群。
2.引申為牧羊。
3.猶治民。語出《史記.五帝本紀》"舉風后﹑力牧﹑常先﹑大鴻以治民"唐張守節正義"《帝王世紀》云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﹐又夢人執千鈞之弩﹐驅羊萬群。帝寤而嘆曰'風為號令﹐執政者也。垢去土﹐后在也。天下豈有姓風名后者哉?夫千鈞之弩﹐異力者也。驅羊數萬群﹐能牧民為善者也。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?'于是依二占而求之﹐得風后于海隅﹐登以為相。得力牧于大澤﹐進以為將。"
4.比喻容易。
1.漢臣蘇武出使匈奴被禁﹐餐氈嚙雪,持節牧羊,堅貞不屈。見《漢書.蘇武傳》◇以"驅羊舊節"比喻堅貞的氣節。
1.喻以弱擊強。
1.驅逐妖魔。
1.驅逐﹑拉拽。
1.役使。引申為運用。
1.驅趕推送。
1.驅趕奔涌。
1."為淵驅魚"之省。語出《孟子.離婁上》"故為淵驅魚者獺也,為叢驅爵者鹯也,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。"驅,同"驅"。比喻驅趕人民群眾投向敵方。
1.驅使;差遣。
2.控制,駕御。
1.驅迫。
1.指喘氣。呿,張口;嗋,閉口。
1.口大張貌。
1.張嘴說不出話的樣子。形容驚懼或理屈。
1.張口舒氣;呼吸。
2.指吟詠。
1.呼吸。唫,同"吟"。
1.亦作"閴爾"。
2.寂靜貌。
1.黑暗無光。
1.亦作"閴寂"。亦作"?寂"。
2.靜寂;寧靜。
3.斷絕;寂滅。
1.亦作"閴靜"。
2.寂靜;寧靜。
1.空廓廣闊。
1.寂靜。
1.亦作"閴滅"。
2.消失,不復存在。
1.亦作"閴默"。
2.寂靜無聲。
1.斷絕的樣子。
2.寂靜冷落貌。
1.謂空蕩蕩,沒有一人。
1.亦作"閴閴"。
2.寂靜貌。
1.亦作"閴然"。
2.形容空無所有。
3.寂靜貌。
1.空虛貌。
2.寂靜貌。
1.亦作"閴若"。
2.寂靜貌。
3.形容煙消火滅。
1.寂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