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憂慮。
2.
名詞
憂傷的心情。
3.
動詞
使憂慮(一般只用于動結式)。
1.
憂慮,憂愁。
1.出自《左傳·襄公二十九年》哀而不愁,樂而不荒。
2.出自《七命》愁洽百年,苦溢千歲。
3.出自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少女嬌妻愁被虜。
4.出自《兒女英雄傳》豐衣足食,無慮無愁。
5.出自《盧家秀》這兩天我愁得連覺也睡不好哪!
2.
悲哀,哀傷。參見“愁痛”。
1.出自《思玄賦》坐太陰之庰室兮,慨含唏而增愁。
2.出自《宿襄河驛浦》詩臥聞塞鴻斷,坐聽峽猿愁。
3.出自《琵琶仙·康山》詞悵望散絕《廣陵》,夕陽愁笛。
3.
怨尤,怨恨。
1.出自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書策稠濁,百姓不足;上下相愁,民無所聊。
2.出自《漢書·王莽傳中》是時諸將在邊,須大眾集,吏士放縱,而內郡愁於征發,民棄城郭流亡為盜賊。
3.出自《琵琶行》別有幽愁暗恨生,此時無聲勝有聲。
4.出自《春日滬上感事》詩海上潮聲日夜流,浮云廢壘古今愁。
4.
懼怕,害怕;擔心。
1.出自《論語·顏淵》子曰:君子不憂不懼
2.出自《舂聲》詩在家愁聞砧,砧聲為客衣。在客愁聞舂,舂聲為客饑。
5.
慘淡。參見“愁雲”。
1.出自《搗素賦》佇風軒而結睇,對愁云之浮沉。
2.出自《雪賦》歲將暮,時既昏;寒風積,愁云繁。
3.出自《詠史詩·蒼梧》無計得知陵寢處,愁云長滿九疑山。
4.出自《點絳唇·試燈夜初晴》詞卷盡愁云,素娥臨夜新梳洗。
5.出自《水滸傳》斷金亭上愁云起,聚義廳前殺氣生。
6.出自《重修于忠肅廟碑》何必血流三丈,心趯百回;而早已地起愁云,天飛冤雪。
1.措詞和神態。
1.詩文的門庭。
1.文壇盟友。
2.猶文壇。
1.詩詞的名聲。
1.詞令﹐聘問應對之詞。
2.詞翰策命。
1.對詞曲愛好入迷的人。
1.詞林名目﹐指誥策﹑書翰之事。
2.詞語條目﹐即辭典中每一個注釋的對象。
1.詞的流派。
1.愛詞成癖的人。
1.詞的品格。
1.言語或文詞的氣勢。
1.猶詞調。
1.詞訟清簡。謂獄訟稀少﹐政事清閑。
1.謂理由虧屈﹐無話可說。
1.詞和曲的并稱。
2.指戲曲。
3.謂說唱。
1.擅長文辭的人。指騷﹑賦作者。
2.擅長文辭的人。指詩人。
3.擅長文辭的人。指填詞的人。
1.言語和神態。
1.詞人為填詞而定期集聚的社團。
1.謂以詞曲寫成的史書。
2.妓女的雅稱。
1.研習詞章的文士。
2.從事說唱藝術的人。
1.猶詞士。
1.填詞才能出眾的人。
1.猶原告。
1.詞臣的官署﹐如翰林院之類。
1.猶言辭。
2.文體名。
1.訴訟。
2.指訴狀。
1.訴訟。
1.語言學用語。語言中最小的意義單位。有的詞只包含一個詞素﹐如"人"﹑"蜈蚣"等﹐有的詞包含兩個或更多的詞素﹐如"人民"包含"人"和"民"兩個詞素。"圖書館"包含"圖"﹑"書"﹑和"館"三個詞素。
1.猶文壇。
1.詞的題目。
1.文詞的體式。
1.猶辭章。
2.辭書學用語。指收列的詞語及其釋文。
1.文翰薈萃之處。
2.指翰林院。
1.盛詩詞的竹筒。為便于傳遞而用。借指詩詞。
1.朝廷命詞臣撰擬詔敕時的摘由或提要。
2.語言學用語。即前綴﹐加在詞根前面的構詞成分。如"阿姨"的"阿"﹐"老王"的"老"。
3.辭書學用語。即詞目。參見"詞目"。
1.猶文壇。
1.言詞談吐。
1.指詞科。
1.附加在詞的后面﹐表示詞形變化的詞素。如"站著"的"著"﹐"孩子們"的"們"『語語法著作中常用"詞尾"一名兼指后綴和詞尾。
1.唐代說唱藝術的一種。敦煌文獻中存有《大漢三年季布罵陣詞文》一卷。全篇唱詞以平聲押韻﹐一韻到底﹐均為七字句﹐沒有散文說白。參閱吳世昌《敦煌卷考釋》﹑馮沅君《補校》。
1.稱譽擅長填詞的人。
1.謂背謬違戾。詞﹐通"辭"。
1.言詞象數。
1.有真情實感的詞。
2.指詞的真情實感。
1.詞法上指作為劃分詞類的根據的詞的特點。
1.猶詞杰。
1.亦稱"語序"。
2.詞在詞組或句子里的先后次序。在漢語里﹐詞序是一種主要語法手段。詞序的變動能使詞組或句子具有不同的意義﹐如"不完全懂"和"完全不懂"﹐"小羊上山吃草"和"山上小羊吃草"。
1.宋代科舉名目之一。此科只試文辭﹐不貴記聞﹐與博學宏詞科稍異。
1.承繼祖先教訓。詞﹐通"嗣"。
1.言詞雅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