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地支的第二位。
2.
名詞
(Chǒu)姓。
3.
形容詞
丑陋;不好看(跟“美”相對)。
4.
形容詞
令人厭惡或令人鄙視的。
5.
形容詞
〈方〉壞;不好。
6.
名詞
戲曲角色行當(dāng),扮演滑稽人物,鼻梁上抹白粉,有文丑、武丑之分。也叫小花臉或三花臉。
7.
名詞
丑時,十二時辰之一,指夜里一點(diǎn)到三點(diǎn)。
8.
名詞
不光彩的、丟人的事。
1.
亦作“丒”。
2.
地支的第二位。古代同星(歲星)歲(太歲)紀(jì)年法相配,用以紀(jì)年。也用以紀(jì)月。又與天干相配用以紀(jì)日。
1.出自《爾雅·釋天》太歲在寅曰攝提格……在丑曰赤奮若。
2.出自《晉書·樂志上》十二月之辰謂為丑。
3.出自《書·伊訓(xùn)》惟元祀,十有二月,乙丑,伊尹祠于先王。
4.出自《勸進(jìn)表》建興五年,三月癸未朔,十八日辛丑。
3.
十二時辰之一,指凌晨一時至三時,古稱雞鳴時。
1.出自《隋書?天文志上》春秋二分:日出卯正,入酉正,晝五十刻,夜五十刻。子四刻,丑、亥七刻。
4.
指東北偏北方向。古代陰陽五行家將十二地支和四方相配,子在正北,卯在正東,午在正南,酉在正西。丑在子、卯之間,于位為東北偏北。參見“丑地”、“丑角”。
1.出自《淮南子·天文訓(xùn)》子午、卯酉為二繩,丑寅、辰巳、未申、戌亥為四鉤。
5.
傳統(tǒng)戲曲腳色行當(dāng)。由于化裝時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,俗稱“小花臉”,又同凈腳的大花臉、二花臉稱“三花臉”。因所扮人物性格、身分不同,分為文丑、武丑兩行。參見“丑角”。
1.出自《南詞敘錄》以墨粉涂面,其形甚丑。今省文為丑。
2.出自《少室山房筆叢·莊岳委談下》今優(yōu)伶輩呼子弟,大率八人為朋,生、旦、凈、丑、副亦如之。
6.
“醜”的簡化字。
7.
兇,邪惡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十月之交,朔月辛卯,日有食之,亦孔之丑。
2.出自《祭董相公文》有狡有狂,其群孔丑。
8.
指壞人,惡人。
1.出自《易·漸》《象》曰,夫征不復(fù),離群丑也。
2.出自《為袁紹檄豫州》操贅閹遺丑,本無懿德。
9.
指怪異之事。
1.出自《荀子·宥坐》人有惡者五,而盜竊不與焉,一曰心達(dá)而險……四曰記丑而博,五曰順非而澤。
10.
樣子難看。
1.出自《楚辭·九章·橘頌》紛缊宜修,姱而不丑兮。
2.出自《淮南子·說山訓(xùn)》嫫母有所美,西施有所丑。
3.出自《詠懷》朝為媚少年,夕暮成丑老。
4.出自《月蝕詩效玉川子作》徑圓千里納女腹,何處養(yǎng)女百丑形。
5.出自《四世同堂》全胡同里的孩子,不管長得多么丑,身上有多么臟臭,都是李四媽的“寶貝兒”。
11.
厭惡,憎惡。參見“醜正”。
1.出自《新唐書·王世充竇建德傳贊》煬帝失德,天丑其為。
2.出自《北齊書·神武帝紀(jì)上》柔玄鎮(zhèn)人杜洛周反於上谷,神武乃與同志從之。丑其行事,私與尉景、段榮、蔡俊圖之,不果而逃。
12.
羞恥,慚愧。
1.出自《易·觀》《象》曰“窺觀女貞”,亦可丑也。
2.出自《史記·魏世家》以羞先君宗廟社稷,寡人甚丑之。
3.出自《竇娥冤》[卜兒云:]羞人答答的,教我怎生說波![正旦唱:]則見他一半兒徘徊,一半兒丑。
13.
謂羞辱。
1.出自《說苑·至公》始皇暗然無以應(yīng)之,面有慚色,久之,曰:“令之之言,乃令眾丑我。”
2.出自《在祠堂里》我是喜歡他!——你丑不了我!
14.
不光彩。
1.出自《報任安書》悲莫痛於傷心,行莫丑於辱先。
15.
憤怒。
1.出自《淮南子·說林訓(xùn)》謂許由無德,烏獲無力,莫不丑於色。
2.出自《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》或忿形謗??,或丑肆謳謠。
16.
動物的肛門。
1.出自《禮記·內(nèi)則》魚去乙,鱉去丑。
17.
類。
1.出自《國語·楚語下》官有十丑,為億丑。
2.出自《爾雅·釋鳥》鳧雁丑,其足蹼,其踵企。
3.出自《平均篇》上有五氣,下有五行,人有五丑,物有五才。
18.
眾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出車》執(zhí)訊獲丑,薄言還歸。
2.出自《五經(jīng)大義終始論》乃率其丑,取其仂,以報於天,蓋仰而欲天之降之也。
19.
比并;相同。
1.出自《管子·侈靡》不有而丑天地,非天子之事也。
2.出自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今天下地丑德齊,莫能相尚,無他,好臣其所教,而不好臣其所受教。
1.齊備。
1.見"悉達(dá)多"。
1.梵語。sarva-siddh?rtha(薩婆悉達(dá)多)音譯的略稱。智慧的意思。
2.釋迦牟尼為凈飯王太子時的本名。亦譯作"悉達(dá)陀"﹑"悉達(dá)"。
1.見"悉達(dá)多"。
1.盡其甲兵。
1.見"未沫"。
1.指事情發(fā)生以前。
1.不免,免不了。
2.猶言不能不說是。表示不以為然。
1.未命名。
2.不知名稱。
1.二十年代文學(xué)團(tuán)體名。1925年成立于北京,因主辦《未名叢刊》﹑《未名》半月刊,故稱。初由魯迅創(chuàng)始,后得其大力支持。主要成員有韋素園﹑李霽野﹑曹靖華等。
1.天沒有亮就穿衣起床。形容勤于政事。
1.不曾休止。
2.引申為未消失。
1.未能免于俗例或常情。典出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任誕》"阮仲容步兵居道南,諸阮居道北;北阮皆富,南阮貧。七月七日,北阮盛曬衣,皆紗羅錦綺。仲容以竿掛大布犢鼻裻于中庭。人或怪之,答曰'未能免俗,聊復(fù)爾耳。'"。
1.猶未遇。
1.《宋史.律歷志三》"國朝復(fù)挈壺之職,專司辰刻,署置于文德殿門內(nèi)之東偏,設(shè)鼓樓﹑鐘樓于殿庭之左右。其制有銅壺﹑水稱﹑渴烏﹑漏箭﹑時牌﹑契之屬……牌以告時于晝。"原注"牌有七,自卯至酉用之,制以牙,刻字填金。"牌,原指報時的牙牌,后因以稱未時為未牌,即今十三時至十五時。
1.未必妥當(dāng)。
2.沒有平息。
1.無期。謂不知何日。
1.猶不滿意。
1.亦作"未遽央"。
2.未能倉猝即盡。
1.未能立即止歇。
1.不如。
2.猶言無可奈何。
1.見"未入流"。
1.明清稱官階不到從九品的職官。
1.不如,比不上。
1.未能展現(xiàn),未能表明。
2.古代陰陽五行家以十二支定方位。子在正北,午在正南,卯在正東,酉在正西。未申在西南方。
1.未曾,沒有。
1.異石名。
1.十二時辰之一。指十三時至十五時。
1.沒有賣出去。喻士人求官不得或應(yīng)試未中,沒能換得施展自己才能的機(jī)會。
1.未斷氣,沒死。
2.無差異,相同。
1.沒有降霜。素,借指霜。
1.指沒有成功或未能如愿。
1.指亡國的孑遺。
2.舊指婦女的丈夫死后,喪服未滿之時。
3.見"未亡人"。
1.謂孀居的歲月。
婦人夫亡后自稱大夫勤辱,不忘先君以及嗣君,施及未亡人。也通指寡婦剛剛十九歲就成了未亡人。
1.不是不可以。委婉地肯定。
1.未悉,不知。
1.謂沒有時間顧及。
1.不知道或了解得不清楚。
2.不夠詳盡。
1.不用,不要。
1.謂事情尚未顯出跡象﹑征兆。
2.尚未形成。
1.尚未顯露的禍患。
1.見"未芽"。
1.亦作"未牙"。還沒發(fā)生;還沒萌動。
2.尚未發(fā)芽。
未盡;沒完夜未央|艷陽春景未央天。
1.即未央宮。
1.宮殿名。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北長安故城內(nèi)西南隅『高帝七年建,常為朝見之處。新莽末毀。東漢末董卓復(fù)葺未央殿。唐未央宮在禁苑中,至唐末毀。
1.亦作"未壹"。沒有統(tǒng)一。
2.不完備。
3.不一一詳述。多用于書信。
1.見"未一"。
1.不止;未畢。
聲明: 本網(wǎng)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或網(wǎng)友,僅供交流學(xué)習(xí),如有侵犯了你的權(quán)益,請發(fā)送郵箱到feedback@deepthink.net.cn 本網(wǎng)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(nèi)移除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 刷刷題對內(nèi)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(dān)法律上的任何義務(wù)或責(zé)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