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亦作“恥”。
2.
恥辱,恥辱之事。
1.出自《報任少卿書》每念斯恥,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。
2.出自《滿江紅·寫懷》詞靖康恥,猶未雪;臣子恨,何時滅!
3.出自《明良論二》士皆知有恥,則國家永無恥矣!
4.出自《且介亭雜文二集·“題未定”草九》不久即本相畢露,知恥者皆羞稱之。
5.出自《呂氏春秋·順民》越王苦會稽之恥,欲深得民心,以致必死于吳。
6.出自《宋史?岳飛傳》飛得志,則金仇可復,宋恥可雪。
3.
羞愧。
1.出自《谷梁傳·桓公十二年》不言與鄭戰,恥不和也。
2.出自《東都賦》恥纖靡而不服,賤奇麗而弗珍。
3.出自《顏氏家訓·慕賢》用其言,棄其身,古人所恥。
4.出自《請復國子監生徒狀》國家典章,崇重庠序,近日趨競,未復本源,至使公卿子孫,恥游太學。
5.出自《潛書·性才》示賢於人,恥於賈貨。
6.出自《駱駝祥子》女子的心在羞恥上運用著一大半。
4.
侮辱;羞辱。
1.出自《左傳·昭公五年》恥匹夫不可以無備,況恥國乎?是以圣王務行禮,不求恥人。
2.出自《國語·越語上》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。
3.出自《睢陽廟碑》所以出奇以恥敵,立慬以怒寇。
1.荒涼偏僻的地方。
1.指地方招募的兵士。
1.古兵車名。
①偏離方向,指不正確的傾向只有把那種壞的、不好的偏向去掉,正風才能建立起來。②指袒護某一方平生正直無偏向。
光在傳播過程中由于反射或折射使傳播方向發生改變,出射方向和入射方向間的夾角。從棱鏡的一個棱面射入的一束光線,發生兩次折射后從棱鏡的另一個棱面射出,光線的出射方向與入射方向間的夾角,就是光線經過棱鏡后的偏向角。
1.指地位不高的武官。
1.不正;傾斜。
1.謂心存偏向,不公正。
1.裝在軸上的輪形零件,軸孔偏向一邊。軸旋轉時,輪的外緣推動另一機件,產生往復運動。多用來帶動機械的開關﹑活門等。
1.相信一方。
1.片面實行。
2.單獨而行。
3.獨特的操守。
1.獨醒。
1.指修道的旁門。
1.偏邪不正之言。
2.猶片言。
1.不顯眼。
1.稀有少見的藥。
1.偏偏要;卻要。表示故意違反客觀要求去做某事。
1.兩色合成之衣。
1.偏斜;傾斜。
1.最宜;特別合適。
1.有所偏重或偏向。
2.不整齊。
1.某一方面的技藝專長。
1.例外,不同。
1.邊遠之地。因言語不同,須譯而能通,故稱。
1.謂心術不正。
1.偏壅。
1.亦作"悂謬"。
2.謬誤。
1.即鈹針。
2.兩邊有刃的刀。
1.紛亂離散。
1.掩蓋﹐掩飾。
1.見"鈹針"。
1.箭頭較薄而闊﹐箭桿較長的一種箭。
1.一種風動的金屬切削工具。形似風鎬。
1.見"鈚锘槍"。
1.即鈚箭。
1.象聲詞。
1.本為戲曲毯子功名詞。兩腿分開成"一"字形落地,后為舞蹈﹑體育所吸收。
1.以斷木劈成,用以引火的小木塊或小木條。
1.一種刀背較厚,用來劈竹子﹑木頭等的刀。
1.當初,起初。
1.開頭;起始。
1.刀劈和刺殺的統稱。
1.象聲詞。
1.用來劈竹﹑木等的厚背刀。
2.用軍刀劈殺敵人的技術。分單手劈與雙手劈兩種,騎兵多用之。此外,還有斬劈﹑返劈等名目,步兵等兵種亦用之。
1.迅疾貌。
1.象聲詞。
1.象聲詞。
1.亦作"劈畫"。
2.計劃;籌謀。
1.見"劈劃"。
1.亦作"劈?兒"。
2.猶劈頭,當頭。角,頭頂兩側發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