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副詞
必定,一定。
2.
副詞
必定;必然。
3.
名詞
(Bì)姓。
4.
副詞
〈書〉果真;如果。
1.
標桿;標準。一說為矛戟的柄,為“柲”的本字。
1.出自《說文·八部》必,分極也。
2.出自《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》余謂必乃柲之本字,字乃象形,入聲。
2.
肯定;斷定。
1.出自《韓非子·顯學》無參驗而必之者,愚也。
2.出自《圍棋賦》深念遠慮兮,勝乃可必。
3.出自《曉至巴河口迎子由》詩欲買柯氏林,茲謀待君必。
4.出自《書信集·致陶冶公》但此等書信,郵寄能否達到,殊不可必。
3.
信賴。
1.出自《漢書·韓信傳》且漢王不可必,身居項王掌握中數(shù)矣,然得脫,背約,復擊項王,其不可親信如此。
4.
堅持;堅決。
1.出自《論語·子罕》子絕四: 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
2.出自《荀子·強國》其刑罰重而信,其誅殺猛而必。
3.出自《太玄·度》石赤不奪,節(jié)士之必。
5.
保證;確保。
1.出自《荀子·議兵》殺戮無時,臣下懔然莫必其命。
2.出自《漢書·匈奴傳下》又況單于,能必其眾不犯約哉!
6.
副詞。必然;一定。
1.出自《詩·邶風·旄丘》何其處也?必有與也;何其久也?必有以也。
2.出自《史記·白起王剪列傳》趙應其內(nèi),諸侯攻其外,破秦軍必矣。
3.出自《周書·文帝紀下》此五日中,吾取竇泰必矣。
4.出自《母親》竹子又生得密,必好玩極了。
7.
連詞。表示假設關系。倘若,如果。
1.出自《論語·顏淵》子貢問政·子曰:“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”子貢曰:“必不得已而去,於斯三者何先?”曰:“去兵。”
2.出自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吾翁即若翁,必欲烹而翁,則幸分我一杯羹。
3.出自《題老人泉寄蘇明允》詩淵中必有魚,與子自徜徉;淵中茍無魚,子特玩滄浪。
8.
通“縪”。系玉圭的絲帶。
1.出自《周禮·考工記·玉人》天子圭中必。
9.
通“畢”。完,盡,都。
1.出自《墨子·所染》五入必,而已則為五色矣。
2.出自《戰(zhàn)國策·秦策四》齊王入朝,四國必從。
3.出自《白虎通·崩薨》天子七月而葬,同軌必至。
10.
引申為專擅,拘泥。
1.出自《與李方叔書》爵祿砥世,人主所專,宰相猶不敢必,而欲責於某,可乎?
2.出自《議論上》愿詔有司,無牽於故新之論,無必於差免之名,悉取二法之可用於今者,別為一書,謂之《元佑役法》。
11.
副詞。必須;必定要。
1.出自《詩·齊風·南山》取妻如之何,必告父母。
2.出自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王即不聽用鞅,必殺之,無令出境。
3.出自《三國演義》將令已違,不必巧說。
12.
副詞。猶惟,只。
1.出自《謝炭》詩必恐吞難盡,唯愁撥易消。
2.出自《籌海篇》中國以茶葉湖絲馭外夷,而外夷以鴉片耗中國,此皆自古所未有,而必本朝有之。
13.
副詞。表示反問。豈。
1.出自《太平廣記》今聞太守大宴客於郡齋,而先生不得預其間,即不能設一奇術以動之乎?必先生果無奇術耶?
14.
連詞。表示因果關系。猶則。
1.出自《喜雨》詩棄之必憔悴,惠之則滋榮。
2.出自《詠三良》出則陪文輿,入必侍丹帷。
3.出自《皇太子釋奠會作》詩時屯必亨,運蒙則正。
15.
姓。宋有必贊,嘉熙進士。見《萬姓統(tǒng)譜》。
1.出自《萬姓統(tǒng)譜?質(zhì)韻》必,見《姓苑》。宋必贊,嘉熙進士。
1.慈愛仁惠。
1.惜火。
2.佛教語。喻情愛。
1.愛敬父母的行為表現(xiàn)。
1.嫵媚可愛。
1.愛惜,吝惜。
1.愛,通"曖"⊥煦的陽光。
2.愛,通"曖"。昏暗的光色。
1.親愛恭敬。
2.指親愛恭敬之心。
3.喜愛敬重。
波長很短的電磁波,有很大穿透能力,能使照相膠片感光,使某些物質(zhì)發(fā)熒光,并能使氣體游離,對機體細胞有很強的破壞作用。廣泛應用于科學技術和醫(yī)療方面。是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(fā)現(xiàn)的,所以又叫倫琴射線。也叫愛克斯光。通常寫作x射線。
1.謂說話慎重。
1.怕羞不肯開口。
1.愛慕之情。
1.敬愛老人。
2.木槿的異名。
1.愛悅,喜愛。
1.《論語.八佾》"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,子曰'賜也,爾愛其羊,我愛其禮。'"后以"愛禮存羊"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(jié)。
1.愛惜人力物力。
2.吸引力,團結力。
3.友愛精神。
法國總統(tǒng)的住處和辦公處。在巴黎市內(nèi)。建于1718年,當時稱戴佛羅大廈。1788年改稱愛麗舍大廈。曾多次作為法國王宮。1873年起為法國總統(tǒng)所用,由此成為法國總統(tǒng)的代名詞。
1.謂愛護﹑加惠于他人。
浙江吳興(今湖州)人。陳果夫之弟。早年赴美國留學。1926年任蔣介石機要秘書。1928年參與組織復興社◇與陳果夫組織中央俱樂部(即cc”),長期主持中央調(diào)查統(tǒng)計局(即中統(tǒng)”)。1933年與陳果夫建立中國農(nóng)民銀行。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后,鼓吹一個主義、一個政黨、一個領袖。曾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、立法院副院長。1949年去臺灣,1950年旅居美國。1969年回臺灣,從事文化研究。
1.久存的糧食﹐隔年的糧食。
1.陳設排列。
2.引申為排列的次序。
3.列舉﹔列敘。
1.陳設供展覽的物品。
1.陳列展覽品的房間。
1.《三國志.魏志.王粲傳》"軍國書檄﹐多琳瑀所作也"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《典略》﹕"琳作諸書及檄﹐草成呈太祖。太祖先苦頭風﹐是日疾發(fā)﹐臥讀琳所作﹐翕然而起曰﹕'此愈我病。'數(shù)加厚賜。"后因以"陳琳檄"泛指檄文。
1.唐格輔元等八人﹐均為陳留人﹐以辭學擅名﹐時號"陳留八俊"。
1.陳述表露。
1.獻納謀慮。
1.陳事論述。
1.古代婦女拭穢處以自潔之巾。
1.贊美稱善。
1.陳舊昏暗。
1.隔年的米。
1.陳述申明﹔敘說清楚。
1.陳獻謀畫。
京劇作家。又名敬余,湖北安陸人。京劇票友,能演青衣、花旦。1924年起,與荀慧生長期合作,為荀編創(chuàng)劇本五十多種;又為程硯秋、王玉蓉編寫劇本。一生編劇一百多種,《杜十娘》、《釵頭鳳》、《紅樓二尤》等最著名。
1.年代久遠的。
1.《書.康誥》﹕"王曰﹕'外事﹐汝陳時臬﹐司師茲殷﹐罰有倫。'"孔傳﹕"汝當布陳是法。"后因稱張布刑法為"陳臬"。亦借指任司法官職。
1.《漢書.藝文志》﹕"至成帝時﹐以書頗散亡﹐使謁者陳農(nóng)求遺書于天下。"后因以"陳農(nóng)"指代搜求遺書者。
1.指《詩.陳風.月出》篇。《文選.》﹕"白露曖空﹐素月流天。沈吟《齊》章﹐殷勤《陳》篇。"李善注﹕"《陳風》曰﹕'月出皦兮﹐佼人憭兮。'"后亦以"陳篇"為詠月的典實。
漢初大臣。陽武(今河南原陽東南)人。陳勝起義后,先投魏王咎,后又隨項羽入關。不久歸劉邦,任護軍中尉,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去謀士范增,并以爵位籠絡大將韓信,被劉邦采納『朝建立后封曲逆侯。惠帝、呂后時任丞相,因呂氏專權而不治事。呂后死,與周勃定計誅殺呂產(chǎn)、呂祿等,迎立文帝,任丞相。
1.呂后欲王諸呂﹐問右相王陵﹐以為不可。問左相陳平﹐平曰"可"。陵出讓平。平曰﹕"面折廷爭﹐臣不如君﹔全社稷﹑定劉氏﹐君不如臣。"事見《漢書.王陵傳》◇因以"陳平從默"謂違心曲從以全社稷之計。
1.漢陳平居庫上里﹐鄉(xiāng)里祭社時﹐陳平為宰﹐分肉食均勻﹐受到父老稱贊。見《史記.陳丞相世家》◇因以"陳平分肉"為辦事公平之典故。
1.漢陳平出身微寒﹐家居窮巷﹐以敝席為門。見《史記.陳丞相世家》◇因以"陳平席"形容賢士貧寒。
1.指漢陳平微時為鄉(xiāng)民祭社時分肉事。見《史記.陳丞相世家》。
1.老婆子﹐老年婦女。
近代民主革命者。字英士,浙江吳興(今湖州)人。留學日本,參加同盟會◇在滬浙等地活動,并加入青幫。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時,任庶務部長。武昌起義后,參加光復上海的武裝起義,被舉為滬軍都督。曾派人暗殺陶成章◇參加討袁戰(zhàn)爭。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,任總務部長◇被袁世凱派人刺殺于上海。
1.陳述請求。
1.陳述請求。
1.陳說啟稟。
1.古代宗廟懸掛陳列的樂器。
2.陳設器物。
3.指陳設的器物。
1.積欠多年的債。
聲明: 本網(wǎng)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(wǎng)絡或網(wǎng)友,僅供交流學習,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發(fā)送郵箱到feedback@deepthink.net.cn 本網(wǎng)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(nèi)移除相關內(nèi)容 刷刷題對內(nèi)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