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處罰;打擊,警誡。
2.
動詞
〈書〉苦于。
1.
懲罰。
1.出自《詩·魯頌·??宮》戎狄是膺,荊舒是懲。
2.出自《荀子·王制》故奸言、奸說、奸事、奸能、遁逃反側之民,職而教之,須而待之,勉之以慶賞,懲之以刑罰,安職則畜,不安職則棄。
3.出自《漢書·董仲舒傳》殷人執五刑以督奸,傷肌膚以懲惡。
4.出自《岔路口》違者嚴懲不貸。
2.
克制;制止。參見“懲忿窒欲”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沔水》民之訛言,寧莫之懲。
2.出自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懲違改忿兮,抑心而自強。
3.出自《讀書雜志·史記五》懲,止也;違,恨也。言止其恨,改其忿,抑其心,而自強勉也。
3.
鑒戒。
1.出自《詩·周頌·小毖》予其懲而毖后患。
2.出自《韓非子·難二》不誅過,則民不懲而易為非,此亂之本也。
3.出自《上仁宗皇帝言事書》臣愿陛下鑒漢、唐、五代之所以亂亡,懲晉武茍且因循之禍,明詔大臣,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。
4.出自《洪波曲》但這一次的陳誠,懲于前一次擴大宣傳周的過火,卻不肯多出錢。
4.
苦于。
1.出自《列子·湯問》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,懲山北之塞,出入之迂也,聚室而謀。
5.
恐懼。
1.出自《漢書·楚元王劉交傳》太夫人與竇太后有親,懲山東之寇,求留京師,詔許之。
2.出自《董伯懿示裴晉公平淮右題名碑詩用其韻和酬》德宗末年懲戰禍,一矢不試塵蒙靫。
6.
告誡。
1.出自《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》初,處士將嫁其女,懲曰:“吾以齟齬窮,一女憐之,必嫁官人,不以與凡子。”
7.
升騰。
1.出自《文選·張衡〈思玄賦〉》屬箕伯以函風兮,懲淟涊而為清。
1.亦作"此個"。
2.這個。
1.此時,這時候。
1.猶言此人。
1.這里,此地。
1.見"此疆爾界"。
①對竹的昵稱。語出《晉┦欏ね躉罩傳》王徽之在宅內種竹,人問其故,他說何可一日無此君耶?”后亦泛指所好之物。②這個人”的尊敬稱法此君雖逝,精神永存。③這個人”的諷刺稱法此君惡行,人所不齒。
這里起來,那里落下,形容接連不斷禮堂里歌聲此起彼伏。
1.同"此起彼伏"。
1.猶此,這。
1.這輩子。
1.除了所說的事物或情況之外的。
1.這個詰問,那個責難。
1.語本《孟子.公孫丑下》"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,其間必有名世者"。謂時間不同,情況亦異,不能相提并論。
1.謂體態婀娜妖麗。
1.這班人。
1.渺小;微賤。
1.小。
1.以筆蘸墨。
1.汗出貌。
2.清澈貌。
1.額上冒汗。多用以表示羞愧。
1.汗流臉頰。多表示羞愧。
1.泚額。
1.猶汗顏。
1.猶踐踏。
1.猶踐踏。
1.踐踏。
1.形容動作很快,很矯捷。
1.參差不齊。意謂不配對。
1.掀唇露齒。
2.引申為說閑話。
1.掀唇露齒張大嘴巴的樣子。
1.姿態裊娜貌。
1.停止;站著不動。
又稱長(短)幅旋輪線”。一個動圓沿著一條定直線作無滑動的滾動時,動圓外或動圓內一定點的軌跡。如圖建立直角坐標系,設動圓的半徑為a,圓心至圓外(內)定點m的距離為b,則次擺線的參數方程為x=aφ-bsinφ,y=a-bcosφ。b>a時為長幅旋輪線,b<a時為短幅旋輪線,b=a時即為擺線。
1.并列﹐等量齊觀。
2.排列編次。
1.即絘布。對市肆所征的稅。
2.質量較規定標準差的棉麻等織品。
1.猶躔次。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次。
1.某些國家政府各部部長的副職﹐中華民國時中央政府所屬各部也設此職。
1.北周宣帝對曾祖的改稱。
1.副車。
1.從車。
1.編撰傳記。
1.明時御茶名。
1.不安貌。
1.第二等;比原來差一等。
1.承擔部分賦役的未成年或老年的男女。
2.次子。
1.猶輪對。
2.待制官的別稱。
1.唐中世以后對待制官﹑巡對官之稱。
1.古勇士名。
1.棺槨壟墓外的裝飾。《管子.侈靡》"巨棺槨所以起木工也﹐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﹐猶不盡﹐故有次浮也。"君知章注"次浮﹐棺槨壟墓之外游飾也。"一說為墓外之郛郭。郭沫若等集校引何如璋曰"次﹐謂次第﹐浮﹐當謂桴。桴與'捄'通。《說文》'救﹐盛土于梩中也﹐一曰桴也。'言于墓棫桴聚土壤﹐筑墻周之﹐如城之有郛郭也。"或曰即裹犧牲的包裹。
1.歷代對副宰相或相當于副宰相職務的通稱。明內閣首席大學士習稱首輔或元輔;次輔﹐指協助首輔而地位僅次于首輔的大學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