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給予;授予。
2.
動詞
〈書〉等待。
3.
名詞
(Yǔ)姓。
4.
動詞
贊許;贊助。
5.
介詞
介詞,跟,向。
6.
連詞
和。
7.
動詞
交往,結交,交好。
8.
動詞
引入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。
1.
給予。
1.出自《周禮·春官·大卜》以邦事作龜之八命:一曰征,二曰象,三曰與。
2.出自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〔重耳〕乞食於野人,野人與之塊。
3.出自《論衡·初稟》管仲與鮑叔分財取多,鮑叔不與,管仲不求。
4.出自《黃初五年令》功之宜賞,於疏必與;罪之宜戮,在親不赦。
5.出自《古今小說·沈小官一鳥害七命》嚴氏見說兒子頭有了,心中歡喜,隨即安排酒飯,管待二人,與了一千貫賞錢。
2.
獎賞。
1.出自《商君書·君臣》上以功勞與,則民戰;上以《詩》《書》與,則民學問。
3.
交付,償還。
1.出自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歲余不入,貸錢者多不能與其息,客奉將不給。
4.
幫助;援助。
1.出自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楚攻魏。張儀謂秦王曰:“不如與魏以勁之。”
2.出自《荀子·正論》親者疏之,賢者賤之,生民怨之,禹湯之后也而不得一人之與。
3.出自《鹽鐵論·擊之》匈奴壤界獸圈,孤弱無與,此困亡之時也。
5.
同盟者;黨與。
1.出自《荀子·強國》今已有數萬之眾者也,陶誕比周以爭與。
2.出自《后漢書·寇榮傳》〔榮〕性矜絜自貴,於人少所與。
3.出自《原毀》其應者,必其人之與也。
6.
親附;陪從。
1.出自《管子·霸言》按強助弱,圉暴止貪……此天下之所載也,諸侯之所與也。
2.出自《國語·齊語》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,故又大施忠焉。
3.出自《閔己賦》雖舉足以蹈道兮,哀與我者為誰?
7.
隨著,依照。
1.出自《登舟將適漢陽》詩塞雁與時集,檣烏終歲飛。
8.
稱贊;贊揚。
1.出自《論語·述而》與其進也,不與其退也。
2.出自《漢書·翟方進傳》定陵侯長已伏其辜,君雖交通,傳不云乎,朝過夕改,君子與之,君何疑焉?
3.出自《與陳伯之書》夫迷知反,往哲是與。
9.
允許,許可。
1.出自《書·胤征》殲厥渠魁,脅從罔治。舊染污俗,咸與惟新。
2.出自《公羊傳·隱公七年》曷為大之?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。
3.出自《舊唐書·玄宗紀下》其曾任五品已上清資官以禮去職者,所司具錄名奏,老疾不堪厘務者與致仕。
10.
對付。
1.出自《管子·輕重戊》桓公問於管子曰:“楚者,山東之強國也……為之奈何?”管子對曰:“即以戰斗之道與之矣。”
2.出自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吾平生知韓信為人,易與耳。
11.
對。
1.出自《登快哉亭》詩城與清江曲,泉流亂石間。
12.
當;敵。
1.出自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鮮虞曰:“一與一,誰能懼我!”
2.出自《漢書·匈奴傳上》單于自度戰不能與漢兵。
3.出自《新唐書·突厥傳上》〔頡利可汗〕視中國為不足與,書辭悖嫚,多須求。
13.
使。
1.出自《晏子春秋·問上十九》故忠臣也者,能納善於君,不能與君陷於難。
2.出自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數日,號令召三老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。
14.
用。
1.出自《詩·唐風·采苓》人之為言,茍亦無與。
2.出自《左傳·文公三年》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,舉人之周也,與人之壹也。
3.出自《管子·海王》我未與其本事也。
15.
謂;叫做。
1.出自《漢書·司馬遷傳》假令仆伏法受誅,若九牛亡一毛……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,特以為智窮罪極,不能自免,卒就死耳。
2.出自《大戴禮記·夏小正》獺祭魚,其必與之獻,何也?曰:非其類也。
3.出自《樂府詩集·相和歌辭十四·艷歌行》誰能刻鏤此?公輸與魯班。
16.
為,是。
1.出自《韓非子·奸劫弒臣》俱與有術之士,有談說之名,而實相去千萬也。
17.
制作。
1.出自《岸貧》詩野蘆編作室,青蔓與為門。
18.
數,計算。
1.出自《禮記·曲禮上》生與來日,死與往日。
2.出自《楚辭·九歌·湘夫人》登白??騁望,與佳期兮夕張。
19.
等待。
1.出自《論語·陽貨》日月逝矣,歲不我與。
2.出自《后漢書·馮衍傳下》歲忽忽而日邁兮,壽冉冉其不與。
20.
比得上。
1.出自《荀子·天論》望時而待之,孰與應時而使之!
2.出自《漢書·晁錯傳》風雨罷勞,饑渴不困,中國之人弗與也:此匈奴之長技也。
3.出自《明史·祝淵傳》今四方多難,貪墨成風,求一清剛臣以司風紀,孰與宗周。
21.
如同,好象。
1.出自《墨子·兼愛下》又與為人君者之不惠也,臣者之不忠也,父者之不慈也,子者之不孝也,此又天下之害也;又與今人之賤人,執其兵刃毒藥水火,以交相虧賊,此又天下之害也。
2.出自《史通·惑經》豈與夫庸儒末學,文過飾非,使夫問者緘辭杜口,懷疑不展,若斯而已哉?
3.出自《史通·惑經》豈與夫庸儒末學,文過飾非,使夫問者緘辭杜口,懷疑不展,若斯而已哉?
22.
猶其。
1.出自《四游記·哥阇君臣游獵》我國有銅鼓一只,與厚有一十二寸。
23.
介詞。同,跟。
1.出自《詩·邶風·擊鼓》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。
2.出自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足下與項王有故,何不反漢與楚連和,參分天下王之?
3.出自《蜀道難》詩爾來四萬八千歲,不與秦塞通人煙。
24.
連詞。和;及。
1.出自《易·說卦》立天之道曰陰與陽,立地之道曰柔與剛,立人之道曰仁與義。
2.出自《漢書·刑法志》凡有爵者,與七十者,與未齓者,皆不為奴。
3.出自《江陵途中寄翰林三學士》詩同官盡才俊,偏善柳與劉。
4.出自又如:我們要善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。
25.
通“舉”。高舉,騰起。
1.出自《重有感》詩豈有蛟龍愁失水,更無鷹隼與高秋。
26.
通“予”。仇視;憎恨。
1.出自《穀梁傳·僖公十年》君喟然嘆曰:“吾與女未有過切,是何與我之深也。”
27.
通“舉”。推舉;選舉。參見“與能”。
1.出自《易·系辭下》人謀鬼謀,百姓與能。
2.出自《禮記·禮運》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。
3.出自《隋書·高祖紀下》始以外戚之尊,受托孤之任,與能之議,未為當時所許,是以周室舊臣,咸懷憤惋。
28.
通“舉”。記錄;登記。
1.出自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下》鄭桓公將欲襲鄶,先問鄶之豪杰良臣辯智果敢之士,盡與其姓名。
2.出自《諸子平議·韓非子》與,當作舉……為悉記録其姓名矣。
29.
通“舉”。舉動;舉止。
1.出自《國語·周語下》夫禮之立成者為飫,昭明大節而已,少曲與焉。
2.出自《群經平議·周語一》與,古通作舉。少曲舉焉,謂無委曲之舉動也。
30.
連詞。如果,假如。
1.出自《漢書·藝文志》漢興,魯申公為《詩》訓故,而齊轅固、燕韓生皆為之傳。或取《春秋》,采雜說,咸非其本義。與不得已,魯最為近之。
2.出自《讀書雜志·漢書七》與者,如也。言三家說《詩》,皆非其本義,如必求其本義,則魯最為近之也。
31.
連詞。與其。
1.出自《孟子·萬章上》與我處畎畝之中,由是以樂堯舜之道,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?
2.出自《韓非子·難二》與吾得革車千乘,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。
3.出自《史記·魯仲連鄒陽列傳》吾與富貴而詘於人,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。
32.
介詞。從;由。
1.出自《商君書·慎法》上舉一與民,民倍主位向私交。
2.出自《水滸傳》李逵這個兄弟,此去必然有失。不知眾兄弟們,誰是他鄉中人?可與他那里探聽個消息。
33.
介詞。向。
1.出自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,豈以仁義為不美也?
2.出自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箭本小弟所拾,原系他向天暗卜的。只是小弟當時不知其故,不曾與兄取得此箭在手。
3.出自《紅樓夢》﹝邢夫人﹞少不得進來,先與賈母請安。
34.
介詞。于;在。
1.出自《公羊傳·莊公三十年》桓公之與戎狄,驅之爾。
2.出自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秦之與魏,譬若人之有腹心疾,非魏并秦,秦即并魏。
3.出自《吳越春秋·闔閭內傳》將渡江於中流,要離力微,坐與上風。
4.出自《金瓶梅詞話》明悟托生與本州島……后出家為僧,取名佛印。
35.
介詞。被。
1.出自《戰國策·秦策五》﹝夫差﹞無禮於宋,遂與勾踐禽,死於干隧。
2.出自《二刻拍案驚奇》不要煩煩惱惱,與別人看破了,發出議論來。
3.出自《紅樓夢》眾人雖素昔懼怕鳳姐,然想二姐兒實在溫和憐下,如今死去,誰不傷心落淚?只不敢與鳳姐看見。
36.
介詞。把;將。
1.出自《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》爭得大裘長萬丈,與君都蓋洛陽城。
2.出自《題正覺相上人籜龍軒》詩不須乞米供高士,但與開軒作勝游。
3.出自《水龍吟》詞也擬與愁排遣,奈江山遮攔不斷。
37.
介詞。替。
1.出自《孟子·離婁上》所欲,與之聚之;所惡,勿施。
2.出自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陳涉少時,嘗與人傭耕。
3.出自《京本通俗小說·西山一窟鬼》在吳洪家里興妖,并駝獻嶺上為怪的,都與我捉來!
38.
介詞。以。
1.出自《易·系辭上》顯道神德行,是故可與酬酢,可與佑神矣。
2.出自《禮記·玉藻》大夫有所往,必與公士為賓也。
3.出自《衛府君墓志銘》昆弟三人,俱傳父祖業,從進士舉,君獨不與俗為事。
39.
通“舉”。皆;全部。
1.出自《易·無妄》天下雷行,物與無妄。
2.出自《荀子·正論》將以為有益於人,則與無益於人也。
3.出自《讀書雜志·荀子六》與讀為舉。舉,皆也。言其說皆無益於人也。
4.出自《墨子·天志中》當若子之不事父,弟之不事兄,臣之不事君也,故天下之君與謂之不祥者。
1.山路。
1.[英santonin]從菊科植物蛔蒿的花中提取的化學物質。可作驅腸蟲劑。對驅蛔蟲有特效。現多制為驅蛔糖漿﹑驅蛔片等成藥。
1.山中的燈火。
2.元宵節夜扎制成山形的彩燈。宋時亦稱鰲山。
1.見"山磴"。
1.亦作"山嶝"。
2.有石階的山路。
1.山中的住宅。
1.山丘,高地。
1.山上的耕地。
2.多山的地帶。
1.山中別墅。
1.見"山巔"。
1.亦作"山顛"。
2.山頂。
1.猶山野。
1.寺觀廟宇的殿堂。
2.古代宗廟的建筑之一。供奉皇后的配殿。
1.山區的成年男子。
2.山丁樹的果實。小圓形,味酸甜。
1.山的最高處。
中國三大半島之一。在山東省東部。突出在黃和渤海間。地處膠萊河以東,又稱膠東半島。地形以丘陵為主,南部有嶗山。岸曲折,多港灣。青島、威海、煙臺為著名良港。
1.地方戲曲腔調或劇種名。據說是秦腔傳入山東以后所形成。流行于山東西部及河南﹑河北部分地區。劇目﹑唱腔同山東的平調﹑萊蕪梆子等相互影響。
中國的綜合性大學。校址在濟南。創建于1901年,初名山東大學堂◇校名和校址多次變更和遷移。一度停辦。1951年和華東大學合校,稱山東大學。設有經濟學院、化學學院等以及中國語言文學、歷史學、哲學、數學、計算機科學等系。
1.古謂崤山﹑華山以西地區多出名將,崤山﹑華山以東地區多出宰相。
1.《漢書.賈山傳》"臣聞山東吏布詔令,民雖老羸?疾,扶杖而往聽之,愿少須臾毋死,思見德化之成也。"后因以"山東詔"為詔書的美稱。
1.山中洞穴。
1.獸名。又稱豚尾狒狒,是狒狒類中最大的一種。
1.泰山﹑北斗的合稱。猶言泰斗。比喻為世人所欽仰的人。語出《新唐書.韓愈傳贊》"自愈沒,其言不行,學者仰之如泰山﹑北斗云。"
2.敬稱。用來稱呼對方。
1.常綠灌木。葉互生,復葉由三片小葉組成,小葉卵圓形。花白色蝶形。莢果紫黑色。根可入藥,有解熱消炎的作用。參閱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草七.山豆根》。
1.亦作"山朶"。
2.山頭。
1.見"山朵"。
1.見"山嶞"。
1.狹長的山。
1.山頂。
2.額頭。
1.指山野之人。
2.獼猴的別稱。
1.謂采伐山中的竹木等。
1.花名。常綠灌木。春開白花,芳香。
2.代指弟弟。
1.宋黃庭堅《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,欣然會心,為之作詠》"含香體素欲傾城,山礬是弟梅是兄。"后因以"山礬弟"為典。
1.六月黃河水的特稱。
1.山旁。亦指山中茂林。
1.山野人家的柴門。
1.墓上筑起的高大土堆。
1.指《易.蠱》卦,因其卦上艮下巽,卦象為山下有風,故稱。
1.高而尖的山頂。
1.山民。
1.即石耳。體呈扁平圓形,固著于石面,多產于懸崖石壁上,可供食用和藥用。
2.指山產的美味食品。參見"山膚水豢"。
3.山的表層。
1.《樂府詩集.燕射歌辭三.隋元會大饗歌》"道高物備食多方,山膚既善水豢良。"本指山上水中出產的美味食物◇泛稱美味。
1.即仲山甫。周宣王時的賢臣◇因用以代稱賢臣。
1.山中的住宅。
2.山區州府。
1.堯時隱士巢父的別稱。
1.亦作"山峵"。
2.土山。泛指山嶺。
1.山內。
2.山腰。
1.方言。偏僻的山區。也說山旮旯兒。
1.亦作"山崗"。
2.較低的山。
1.見"山皋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