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才能。
2.
名詞
有才能的人。
3.
名詞
(Cái)姓。
4.
副詞
表示以前不久。
5.
副詞
表示事情發生或結束得晚。
6.
副詞
表示只有在某種條件下然后怎樣(前面常常用“只有、必須”或含有這類意思)。
7.
副詞
表示數量小,次數少,能力差,程度低等等。
8.
副詞
表示強調所說的事(句尾常用“呢”字)。
9.
副詞
表示程度高。
1.
才力;才能。
1.出自《詩·魯頌·??》思無期,思馬斯才。
2.出自《論語·子罕》既竭吾才,如有所立,卓爾。
3.出自《魏都賦》通若任城,才若東阿。
4.出自《三司鹽鐵副使陳述古衛尉少卿制》具官某以才自奮,能世其家。
5.出自《原李耳載·家傳五異》王公曰:“佳郎才出我輩上,區區升斗何足戀乎!”
6.出自《上李鴻章書》人能盡其才,地能盡其利,物能盡其用,貨能暢其流。
2.
有才能。
1.出自《論語·先進》才不才,亦各言其子也。
2.出自《舉張舜民等充館閣札子》河南府左軍巡判官劉安世,才而自晦,愿而有立,力學修己,恬於進取。
3.出自《明史·許寧傳》而以寧才,擢都督僉事。
3.
人才。
1.出自《國語·齊語》夫管子,天下之才也。
2.出自《文心雕龍·明詩》晉世群才,稍入輕綺。張、潘、左、陸,比肩詩衢。
3.出自《儒林外史》我在這里面吃苦久了,如今自己當權,須要把卷子都要細細看過,不可聽著幕客,屈了真才。
4.
副詞。同“纔”。剛剛;剛才。
1.出自《西平樂》詞嘉景清明漸近,時節輕寒乍暖,天氣才晴又雨。
2.出自《紅樓夢》才鴛鴦送了好些果子來,都湃在那水晶缸里呢。
3.出自《水調歌頭·游泳》詞才飲長沙水,又食武昌魚。
5.
通“材”。本性;資質。
1.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若夫為不善,非才之罪也。
2.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富歲子弟多賴,兇歲子弟多暴,非天之降才爾殊也。
6.
通“財”。參見“才力”。
1.出自《追韓信》這的是他不得天時,失了地利,惡了秦民,更擄掠民才。
7.
通“裁”。裁決;裁奪。
1.出自《戰國策·趙策一》今有城市之邑七十,愿拜納之於王,唯王才之。
8.
姓。明代有才寬。見朱保炯、謝沛霖《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》。
1.出自《續通志?氏族略六》才,明才俊,高郵州判。才寬,天順進士,歷官宣、大總督、兵部尚書。
9.
方始;剛剛。
1.出自《漢書·晁錯傳》救之,少發則不足,多發,遠縣才至,則胡又已去。
2.出自《新竹》詩新篁才解籜,寒色已青蔥。
3.出自《答胡穆秀才遺古銅器》詩嗟君一見呼作鼎,才注升合已漂逝。
4.出自《西游記》自幼蒙父母養育至八九歲,才知人事,不幸父喪。
5.出自《紅樓夢》才他老子拘了他這半天,讓他開心一會子罷。
10.
僅僅。
1.出自《漢書·賈山傳》〔秦皇帝〕身死才數月耳,天下四面而攻之。
2.出自《桃花源記》初極狹,才通人。
3.出自《隴頭吟》蘇武才為典屬國,節旄空盡海西頭。
4.出自《鶴林玉露》巧女之刺繡,雖精妙絢爛,才可人目,初無補於實用。
5.出自《西域置行省議》屯田總計,北才二十三萬八千六百三十二畝。
11.
若;如其。
1.出自《朱子語類》法堂上一木球,才施主來做功德,便會熱。
2.出自《唐多令》詞才是別離情便苦,都莫問,淡和濃。
3.出自《荊釵記·分別》路途迢遞,不無危險。才日暮,問路程,尋宿店。
12.
表示在某種條件、原因下會怎樣。
1.出自《后漢紀·順帝紀》臣愿請兵五千,才加部隊之號。
2.出自《巧團圓·原夢》夢而有據,才能不忘。
3.出自《紅燭》詩為何更須燒蠟成灰,然后才放光出?
4.出自《三年》只因霖是我最好的朋友,我才不喜歡他今天來喝茶。
13.
表示強調。
1.出自《儒林外史》他和你是田鄰,你也該去問訊一聲才是。
2.出自《兒女英雄傳》這才叫英雄志量遇見了英雄志量,兒女心腸遇見了兒女心腸!
14.
副詞。同“纔”。開始;方始。
1.出自《昆弟誥》惟正月才生魄。
2.出自《阿毛姑娘》小二再三的問是不是肚子痛,她才點了一下頭。
15.
副詞。同“纔”。只;僅僅。
1.出自《漢書·賈山傳》秦始皇計其功德,度其后嗣,世世無窮,然身死才數月耳,天下四面攻之,宗廟滅絕矣。
2.出自《水經注·濕余水》山岫層深,側道褊狹,林鄣邃險,路才容軌。
3.出自《留王郎》詩百年才一炊,六籍經幾秦。
16.
副詞。同“纔”。如果。
1.出自《朱子語類》《大學》曰:“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?!辈乓庹\,則自然無此病。
17.
副詞。同“纔”。表示事情發生得晩或結束得晩。
1.出自《南腔北調集·〈木刻創作法〉序》但是至今沒有一本講說木刻的書,這才是第一本。
2.出自《上海的早晨》走了約莫半個時辰,才好容易一拐一拐地走到秦媽媽的草棚門前。
18.
副詞。同“纔”。表示只有在某種條件下,或由于某種原因、目的,然后怎么樣。
1.出自《太陽照在桑干河上》他就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中懂得只有斗爭,只有堅定,才有出路。
19.
副詞。同“纔”。強調確定的語氣。多與語助詞“呢”連用。
1.出自《紅樓夢》林姑娘才也不認得。別說姑娘們,就如寶玉,倒是外頭常走出去的,只怕也還沒見過呢。
2.出自《山鄉巨變》是的,她才不管呢!
20.
副詞。同“纔”。吳方言。全,都。
1.出自《海上花列傳》第歇辰光,倌人才困來哚床浪,去做啥。
21.
通“材”。材料。
1.出自《后漢書·馬融傳》五才之用,無或可廢。
22.
通“裁”。裁汰,除去。
1.出自《鹽鐵論·詔圣》故衣弊而革才,法弊而更制。
1.見"迷空步障"。
1.極大的謊話。迷,通"彌"。
1.極大的罪惡。迷,通"彌"。
1.走失的兒童。
1.謂頭腦糊涂而分辨不清是非。
1.迷失正道的人。
1.見"迷途知反"。
①迷失道路迷途知返|一路尋訪,不覺迷途。②錯誤的道路引入迷途|陷于迷途。
1.迷路后知道回來。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。
1.見"迷途知反"。
1.謎團;疑團。迷,用同"謎"。
1.執迷而頑固。
1.迷茫。
1.喻事物惑人如羅網。
2.指煙霧﹑水氣等迷茫如網。
1.迷惑失措。
2.指蠱惑,使迷惑。
3.謂神經錯亂失常。
1.暗于事理;虛誕荒謬。
1.亦作"迷悮"。
2.迷惑謬誤。
3.使迷惑;貽誤。
1.迷惑與覺悟。
1.見"迷誤"。
1.見"迷瞀"。
1.亦作"迷稀"。亦作"迷奚"。
2.眼睛半閉貌;迷離,朦朧。
3.謂以微笑媚人。
1.見"迷希"。
1.見"迷希"。
1.謂以微笑媚人。
1.方言。欺騙。
1.戰國楚宋玉《登徒子好色賦》"東家之子,增之一分則太長,減之一太短;著粉則太白,施朱則太赤;眉如翠羽,肌如白雪,?如束素,齒如含貝;嫣然一笑,惑陽城,迷下蔡。"后因以"迷下蔡"形容女子艷麗迷人。
1.令人迷惑的境界。
1.指迷香洞。
2.可使人昏迷的香。
1.妓女接客的上等處所。
2.為妓院的美稱。
1.迷失方向。
1.使心迷惑。
2.迷惑的心。
1.猶迷向。
1.佛教語。指不明佛道的心性。
1.迷失本性。
2.指迷惑。
3.目眩神迷。形容所見令人驚異傾倒。
4.(眼睛)昏花。
1.見"迷煙"。
1.猶言胡言亂語。
1.由于飛揚的塵土或強烈的光線,使得眼睛睜不開。
1.無所用心;詐狂。《莊子.人間世》"迷陽迷陽,無傷吾行。"郭象注"迷陽,猶亡陽也。亡陽任獨,不蕩于外,則吾行全矣。"成玄英疏"迷,亡也;陽,明也……宜放獨任之無為,忘遣應物之明智。"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"迷陽,伏陽也,言詐狂。"一說,謂有刺的小灌木。王先謙集解"謂棘刺也,生于山野,踐之傷足,至今吾楚輿夫遇之猶呼迷陽踢也。"
1.迷眩。
1.服后使人昏迷的藥。
2.比喻迷惑人的語言或行為。
1.迷惑疑慮。
1.糊涂的見識。
1.迷惑誘騙。
1.迷惑愚昧。
1.謎語。迷,用同"謎"。
1.猶蜜月。
1.謂知覺迷惘,如蒙云霧。
1.迷茫的瘴氣。
1.猶亂真。
2.迷失真性。
1."迷魂陣"的省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