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(~兒)一端有兩個以上的長齒而另一端有柄的器具。
2.
動詞
用叉子扎取。
3.
名詞
(~兒)叉形符號,形狀是“×”,一般用來標示錯誤的或作廢的事物。
4.
動詞
大拇指和其余四個指頭分開撐著。
5.
動詞
交錯。
1.
交錯;交叉。參見“叉手”。
1.出自《玉篇?又部》叉,指相交也。
2.出自《同劉二十八院長寄澧州張使君》詩入郡腰恒折,逢人手盡叉。
3.出自《盆兒鬼》那太仆兩手忙叉。哎,你個老爺爺是救命的活菩薩。
2.
頭部有分杈,用來刺物取物的器具。
1.出自《文選·潘岳〈西征賦〉》垂餌出入,挺叉來往。
2.出自《答秦太虛書》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,斷為三十塊,掛屋梁上,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。
3.出自《水滸傳》弟兄兩個都使渾鐵點鋼叉,有一身驚人的武藝。
3.
刺;扎取。
1.出自《后漢書·楊政傳》旄頭又以戟叉政,傷胸,政猶不退。
2.出自《仙明洲口號》半浦夜歌聞蕩槳,一星幽火照叉魚。
3.出自《江村樂》詩荷浦張弓射鴨,柳塘持燭叉魚。
4.
用手或器具卡住向前或向外推。
1.出自《飛刀對箭》本合該斬首,饒你項上一刀。則今日打為庶民,永不敘用,叉出轅門去。
2.出自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程金便一把叉住喉嚨,叉得手重,口又不得通氣,一霎嗚呼哀哉了。
3.出自《潘金蓮》那老虔婆舉手便打我,拿我叉出來。
5.
謂將手指分開安放(于腰間)。參見“叉腰”。
1.出自《四世同堂》大赤包聽見了,馬上把雙手叉在腰間,像一座“怒”的刻像似的。
6.
夜叉。
1.出自《臨潼斗寶》惱犯著惡叉神煞,沒揣的寶劍離匣。
7.
古時賭博,把幾文銅錢攤在掌心,向外簸出,落地后以銅錢正面朝上的多少定輸贏。全是正面的叫“叉”,輸。全是背面的叫“快”,贏。
1.出自《水滸傳》李逵又拿起頭錢,叫聲:“快!”胳??的又博個叉。
8.
玩(麻將)。
1.出自《官場現形記》他自己愛的是賭,時常邀幾個相好朋友到家叉麻雀。
9.
叉形符號,形狀是‘×’,一般用來標志錯誤的或作廢的事物。
1.出自《大波》我親眼見他在我名字上打了一個叉。
10.
指插。
1.出自《牡丹亭·勸農》竹籬茅舍酒旗兒叉,雨過炊煙一縷斜。
2.出自《可愛的中國》兩手叉在褲袋里,臉上浮露一種毒惡的微笑。
1.方言♂豎,反正。
1.常態;常情。
1.固定的標準。
1.常態。
1.猶天資。
1.渡橋。
房屋、橋梁等的架空的骨架式承重結構。
1.架在屋架或山墻上用以支承椽子或屋面板的橫木。也稱檁子。
1.泛指各種刑具。
1.佩玉和蔽膝。本為大夫以上者的服飾,后泛指貴官服飾。
1.指雜佩。
1.指雜佩。各種不同的佩玉。
1.系佩玉的組綬,有官位者的佩飾。
1.大棉襖。
1.肥大。
1.歲星紀年法中的歲陽名。指太歲在壬之年。
1.方言。斜著,側著。
1.猶壟斷,廣泛把持。
2.蠻橫霸道。
1.猶橫選。
1.橫坡。
強橫兇暴~不法丨~的行為。
1.長坡。
1.蠻橫不講理。
1.廣泛覆蓋,遍及。
1.橫行,亂跑。
1.謂狂奔亂跑。
1.猶橫流。
1.橫的匾額。
1.專橫叛離。
橫幅標語巨幅~。
日本著名貿易港和工業中心。人口2959萬(1985年)。全國第二大城市。京濱工業區的重要中心,以汽車、煉油、造船、鋼鐵工業為主。對外貿易額居全國之冠。是世界大港之一。市內外交通發達。市內中華街為華僑集中地。
1.意外博得。
1.形容婦女懶惰,什么事都不肯做。
1.率意而行;信步。
意外得來的錢財(多指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)發~。
1.橫斜的參星。參星在夜深之時橫斜。
1.謂軍隊行于草野之中,使草倒伏。比喻功勞極為輕微。
2.指立功。
3.雜草。
1.同"橫草不拈,豎草不動"。
1.同"橫草不拈,豎草不動"。
1.形容懶惰。
1.猶橫穿。
1.方言。不講理。
1.橫臥,橫躺。語本戰國楚宋玉《諷賦》"內怵惕兮徂玉床,橫自陳兮君之旁。"
2.雜陳,橫列。
1.充分施展。
1.從這一邊駛向那一邊。
1.專橫放縱。
1.強橫囂張。
1.見"橫沖直撞"。
1.蝗蟲的別稱。
1.充分表露;洋溢。
2.猶濫施,濫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