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名詞
兩山中間狹長的水道。又指兩山之間。
2.
名詞
糧食作物的總稱。
3.
名詞
谷子,一種草本植物,去掉皮的籽實即小米,可食用。
4.
名詞
南方稱稻子或稻的子實。
5.
名詞
(Gǔ)姓。
6.
名詞
比喻困境。
1.
山間的水流。
1.出自《公羊傳·僖公三年》無障谷。
2.出自《韓非子·五蠹》山居而谷汲者,??臘而相遺以水。
3.出自《文選·左思〈蜀都賦〉》山阜相屬,含溪懷谷。
2.
山間流水的通道。
1.出自《水經注·漾水》水出西北天水郡黃盧山腹,歷谷南流。
2.出自《八月的鄉村》小溪不大紆曲,伸長在谷底下。
3.出自《赴江西湖上贈皇甫曾之宣州》詩流水通春谷,青山過板橋。
3.
水流會聚的地方。
1.出自《老子》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溪……知其榮,守其辱,為天下谷。
2.出自《讀〈老子〉札記》為天下溪,為天下谷。溪、谷同意,皆水所歸。
4.
山間深凹的低地,多有出口與山外相通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高岸為谷,深谷為陵。
2.出自《贈山濤》詩上凌青云霓,下臨千仞谷。
3.出自《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》詩出谷未停午,至家已夕曛。
5.
井中容水之處。
1.出自《易·井》九二,井谷射鮒。
6.
中醫學名詞。常與“谿”并稱。谷指肢體肌肉之間相互接觸的縫隙或凹陷部位,為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處所。
1.出自《素問·氣穴論》肉之大會為谷,肉之小會為溪,肉分之間,溪谷之會,以行榮衛,以會大氣……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。
2.出自《素問·五藏生成篇》人有大谷十二分,小溪三百五十四名。
7.
見“谷神”。古代道家用語。谷和神本分用,后多并稱。諸家解釋歧異,主要有三說:①谷,山谷;神,一種渺茫恍惚無形之物。谷神即指空虛無形而變化莫測、永恒不滅的“道”。②谷,通“穀”,義為生養。谷神謂生養之神,亦即“道”。“道能生天地養萬物,故曰谷神。不死言其長在也。”說見高亨《老子正詁》卷上。③谷,通“穀”,義為保養。神,指五臟神。引申指導引養生之術。
1.出自《老子》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盈。又:“谷神不死。”
2.出自《老子》谷神不死。
3.出自《老子》谷神不死。
4.出自《太平廣記》若山嘗好長生之道,弟若水為衡岳道士,得胎元谷神之要。
5.出自《竹初用導引之術面有少容》詩英雄晚歲例修真,一寸丹田守谷神。
6.出自《道德真經論》中虛故曰谷,不測故曰神,天地有窮而道無窮,故曰不死。
8.
通“穀”。莊稼和糧食的總稱。
1.出自《新語·慎微》棄二親,捐骨肉,絕五谷,廢詩書。
2.出自《祭城隍文》庶降福四氓,登我百谷。
9.
通“鞫”。困窮。引申為困境。
1.出自《詩·大雅·桑柔》人亦有言,進退維谷。
10.
姓。
1.出自《通志?氏族略五》谷氏,有聞於漢。宋登科谷大向、大方,並曹州人;谷大忠,興仁人;谷椿,衢州人。
11.
亦作“糓”。
12.
官俸。古人常以谷物計祿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天保》天保定爾,俾爾戩谷。
2.出自《小雅·正月》佌佌彼有屋,蔌蔌方有谷。
3.出自《論語·憲問》憲問恥。子曰:“邦有道,谷;邦無道,谷;恥也。”
4.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經界不正,井地不鈞,谷祿不平。
13.
贍養;養著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小弁》民莫不谷,我獨與罹。
2.出自《詩·小雅·蓼莪》民莫不谷,我獨不卒。
3.出自《黃初五年令》諺曰:“谷千駑馬,不如養一驥。”
14.
生;活著。
1.出自《國語·晉語七》若稟命而棄之,是焚谷也;其稟而不材,是谷不成也。
2.出自《文選·張衡〈思玄賦〉》發昔夢之木禾兮,谷昆侖之高岡。
15.
善;良。
1.出自《詩·小雅·黃鳥》黃鳥黃鳥,無集于谷,無啄我粟。此邦之人,不我肯谷。
2.出自《論語·泰伯》子曰:三年學不至於谷,不易得也。
3.出自《管子·禁藏》氣情不營,則耳目谷。
16.
訃告。
1.出自《禮記·檀弓下》齊谷王姬之喪,魯莊公為之大功。或曰由魯嫁,故為之服姊妹服。或曰外祖母也,故為之服。
17.
見“穀産”。指家禽未受精而產出的卵。穀,即俗所謂沒有“雄”的蛋。
1.出自《齊民要術·養雞》取谷產雞子供常食法:別取雌雞,勿令與雄相雜,其墻匡、斬翅、荊棲、土窠,一如前法。唯多與谷,令竟冬肥盛,自然谷產矣。
18.
古城名。故址在今山東省平陰縣西南。春秋齊地。位于齊國西境,為當時交通要地。秦代稱為谷城。
1.出自《春秋·莊公七年》冬,夫人姜氏會齊侯于谷。
19.
古水名。在今河南省境內。
1.出自《國語·周語下》靈王二十二年,谷洛斗,將毀王宮。
20.
泛指江河的支流。
1.出自《老子》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為百谷王。
2.出自《墨子·親士》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,故能大。
3.出自《鹽鐵論·本議》故圣人作為舟楫之用,以通川谷。
21.
古時多以為山中夾道的名稱。
1.出自如:春秋魯地有夾谷,漢時秦嶺山脈中有子午谷、褒谷、斜谷、駱谷等。
22.
糧食作物總稱。古代經傳常以百谷、九谷、六谷、五谷稱之。按,《說文·禾部》:“穀,續也。百穀之總名。”
1.出自《禮記·曲禮下》歲兇,年谷不登,君膳不祭肺,馬不食谷。
2.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不違農時,谷不可勝食也。
3.出自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所貴惟賢,所寶惟谷。
4.出自《謝賜谷表》詔書念臣經用不足,以船河邸閣谷五千斛賜臣。
5.出自《馬汧督誄序》而州之有司乃以私隸數口、谷十斛考訊吏兵。
6.出自《戒庵老人漫筆·己未歲荒》早耘者,以根嫩而先死,豈非谷之不如稗乎?
23.
古水名。在今安徽省、江蘇省境內。
1.出自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漢軍皆走,相隨入谷泗水。
1.三個洞穴。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"馮諼曰'狡兔有三窟﹐僅得免其死耳。今君有一窟﹐未得高枕而臥也。請為君復鑿二窟。'"后以喻多種圖安避禍的方法。
1.指元代禁中內藏﹑右藏﹑左藏三個庫房。
2.指清代戶部所屬的銀庫﹑緞匹庫﹑顏料庫。
1.漢字偏旁名。形狀為"匚",如"匡"﹑"匠"﹑"匣"﹑"匪"等字的外圍部分。
1.舊時杭州人稱生子第二十一日為三臘。
1.草藥名。
1.明代欽賞顯貴內臣的一種服飾之名。
1.古代三種郎官的合稱。
2.唐玄宗小字。因其排行第三,故稱。
3.泛稱排行第三者。
1.古代祭祀時,用三鼎盛牛﹑羊﹑豕三牲稱三牢。
1.老少眾人。
2.方言。稱參加青幫的人。猶言老少爺們或兄弟爺們。
1.縮略語。"三老"指對待革命事業,要當老實人,說老實話,辦老實事;"四嚴"指干革命工作,要有嚴格的要求,嚴密的組織,嚴肅的態度,嚴明的紀律。最初由會戰于大慶油田的人所提出。
1.古代設三老五更之位,天子以父兄之禮養之。
1.三種樂事。隨文而異。
2.三種愛好。
3.謂春﹑夏﹑秋三時之務。
1.酒名。唐時從波斯傳入。
1.指馬的三種劣相。
1.指《詩經》中之《風》﹑《雅》﹑《頌》。
2.三項;三種。
3.第三等,下等。
1.三種過失。
1.見"三犁"。
1.古祭天﹑地﹑宗廟之禮。
2.儒家經典《周禮》﹑《儀禮》﹑《禮記》的合稱。
3.指喪禮﹑葬禮﹑祭禮。
1.北魏李詵﹑李靈﹑李遐的合稱。
2.唐李德裕﹑宋李光﹑李綱先后貶官崖州(今廣東省瓊山海口等地),今海口市有五公祠,即祀三李與胡銓﹑趙鼎五人。
3.宋舒州李公麟﹑李元中工書畫,李亮工工詩文,時人號為"龍眠三李"。
4.指唐代詩人李白﹑李賀﹑李商隱。
1.謂濃霧。《后漢書.張楷傳》"﹝楷﹞性好道術﹐能作五里霧。時關西人裴優亦能為三里霧﹐自以不如楷﹐從學之﹐楷避不肯見。"唐李商隱《圣女祠》詩"無質易迷三里霧﹐不寒長著五銖衣。"后亦用以借指道術。
1.謂立德﹑立功﹑立言。語本《左傳.襄公二十四年》"﹝穆叔曰﹞大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"
1.即三公。
2.指三卿。
3.指唐杜甫的著名詩作《新安吏》﹑《潼關吏》﹑《石壕吏》。文學史上與他的《新婚別》﹑《垂老別》﹑《無家別》合稱"三吏三別"。
1.指三種乖戾的癖性。
1.日本人阿部仲黲,字三笠,奈良時代來唐,將歸,作《望月歌》,世稱《三笠辭》。
1.即三聯串票。
1.舊時征收田賦用的票據,格式與"三聯單"相同。
1.一式三份合印一頁的空白單據,騎縫處蓋章并編號。填好后,一份存查,兩份分交有關方面。今多一頁只印一份,填寫時再復寫兩份。
1.三賢臣。指秦穆公時的奄息﹑仲行﹑針虎。
2.三賢臣。指春秋時鄭國的叔詹﹑堵叔﹑師叔。
3.三賢臣。指晉時的王導﹑郄鑒﹑庾亮。
1.冠名。為公侯所服。古冠以竹為襯里,有一梁至五梁之分。
1.約數,表示少量。
1.精通泥水木工的匠人。
1.指唐代韋季武﹑韋叔諧﹑韋叔謙三兄弟。
1.三針松。
1.三個鄰國。
2.二十四家。
1.泛指鄰居。
1.指日﹑月﹑星。
2.指天﹑地﹑人。
3.指天神﹑地祇﹑人鬼。
4.指靈臺﹑靈囿﹑靈沼。
5.道教稱三魂為三靈。
1.唐德宗以農歷二月一日為中和節,與三月三日上巳﹑九月九日重陽合稱三令節。
1.指宋代劉敞(原甫)﹑劉攽(貢甫)﹑劉奉世(仲馮)三人。
2.指宋代劉渙﹑劉恕﹑劉羲仲祖孫父子三人。宋劉元高曾為之編《三劉家集》。
1.舊律,判處流刑者,流放之地,據罪行輕重而分為遠近三等,謂之三流。
1.猶三綹。
1.舊時代婦女的打扮。亦借指婦女。
1.指十八。
1.猶言常常,經常。
2.指大概的數目。
1.許多等級,種種差別。
1.三條龍。
2.喻三位杰出者。喻漢初三杰張良﹑蕭何﹑韓信。
3.喻三位杰出者。喻漢代蔡邕﹑崔寔﹑許受。
4.喻三位杰出者。喻宋代孫逢吉﹑孫逢年﹑孫逢辰。
5.喻三國時魏蜀吳三國。
1.古匈奴俗,于正月﹑五月﹑九月戊日祭天神。戊為龍,故稱。
1.傳說中的三種甘露,服之可以治病長生。
1.晉陸機與弟云﹑耽的合稱。
2.南朝齊陸慧曉三子僚﹑任﹑倕的合稱。
3.唐陸扆﹑陸希聲﹑陸威的合稱。
4.明末清初陸圻﹑陸培﹑陸階三兄弟的合稱。
1.三"鹿"合為一"麤"字,用為對粗疏之人的譏稱。
1.宋劉攽戲謔王安石之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