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回想;記得。
2.
名詞
(Yì)姓。
1.
思念;想念。
1.出自《關尹子·六匕》心憶者猶忘饑,心忿者猶忘寒。
2.出自《樂府詩集·相和歌辭十三·飲馬長城窟行》上言加餐食,下言長相憶。
3.出自《次鄧州界》詩潮陽南去倍長沙,戀闕那堪更憶家。
4.出自《冬菊》詩忽憶東籬叟,狂歌試舉杯。
5.出自《西歸雜詠》最憶白頭朱太史,滿園紅袖譜新歌。
2.
記住;不忘。
1.出自《梁書·昭明太子傳》太子美姿貌,善舉止。讀書數行并下,過目皆憶。
3.
回憶。
1.出自《奉和永豐殿下言志》還思建鄴水,終憶武昌魚。
2.出自《送侯參謀赴河中幕》詩憶昔初及第,各以少年稱。
3.出自《和高子長參議道中》梁州四月晚鶯啼,共憶扁舟罨畫溪。
4.出自《金壺浪墨·熙朝財賦》壯盛而憶童稚之年,羈旅而思鄉園之樂。
4.
臆度。
1.出自《論語·先進》賜不受命,而貨殖焉,憶則屢中。
2.出自《五岳游草·恒游記》余過其門見巨石肺覆,云自岳頂飛來依以祀者。因憶岳在渾源之南,或此如所謂行宮者云爾。
5.
用同“抑”。抑郁;抑制。參見“愊憶”、“憶逼”。
1.出自《后漢書·馮衍傳下》講圣哲之通論兮,心愊憶而紛紜。
2.出自《敦煌變文集·搜神記變文》其女先與王憑志重,不肯改嫁。父母憶逼,遂適與劉元祥為妻。
1.形容迅猛貪婪。
1.饑餓之口。
1.指餓得難受的感覺。
1.餓死于道路。
1.饑餓的狼。
2.比喻貪婪兇殘的人。
1.馬具名。
1.因饑餓而困乏衰弱。
1.即餓紋。
1.饑餓之徒。
1.亦作"餓喂"。
2.饑餓之甚。
〈書〉餓死的人。
1.饑餓而死。
2.餓極。
1.指漢韓信未得志時忍饑挨餓事~信為布衣時曾"釣于城下,諸母漂,有一母見信饑,飯信,竟漂數十日"◇投劉邦,拜大將。助劉邦滅項羽后,封楚王◇為呂后所殺,夷三族。事見《史記.淮陰侯列傳》◇用以為典。
1.宋明理學家反對婦女改嫁的封建說教。謂貧困餓死是小事,再嫁而失去節操才是大事。語出《二程遺書》卷二二下"又問'或有孤孀貧窮無托者,可再嫁否?'曰'只是后世怕寒餓死,故有是說。然餓死事極小,失節事極大。'"
1.餓殍。
1.謂伯夷恥食周粟,采薇于首陽山,終至餓死。事見《史記.伯夷列傳》。
1.方言。鼻腔里干結的鼻涕。
〈方〉鼻腔里干結的鼻涕。
1.古印鈕。
2.器物上可以穿東西的小孔。
1.亦作"鼻?"。
2.鼻出血。多由鼻部受外傷﹑鼻腔疾患﹑高血壓﹑缺乏維生素c或k以及傷寒等急性傳染病引起。
頭顱內部鼻腔周圍的空腔。通稱鼻竇。
1.鼻子呼出的氣;鼻息。
1.見"鼻息如雷"。
1.蛇名。
鼻子內部的空腔,分左右兩個,壁上有細毛。上部黏膜中有嗅覺細胞,能分辨氣味。
1.鼻孔;鼻腔。
1.同"鼻青眼腫"。
鼻子青了,臉也腫了。形容面部被碰傷或打傷的樣子。也比喻遭到嚴重打擊、挫折的狼狽相。
1.同"鼻青眼腫"。
1.同"鼻青眼腫"。
1.鼻塞不通。
1.鼻毛。
1.鼻腔由于粘膜腫脹或鼻中隔彎曲等而堵塞,影響呼吸通暢。
1.鼻亭山。
1.即鼻根。
1.鼻準;鼻尖。
1.猶鼻笑。
1.指拴在牛鼻上的繩子。
1.鼻牛。
1.鼻涕。
病人不能用嘴飲食時,用特制的管子通過鼻腔插入胃內,把流質食物或藥液從管子里灌進去。
鼻子發酸。比喻悲傷心酸。
1.鼻孔內的鼻前庭部分及鼻腔內通道。
1.見"鼻塌嘴歪"。
1.形容臉部傷勢嚴重。
1.鼻涕。
鼻腔黏膜所分泌的液體。
1.蛞蝓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蟲四.蛞蝓》。
2.比喻駑弱﹑做事不干脆利索的人。
1.山楂的別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果二.山楂》。
1.猶噴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