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見“仡仡”。〈書〉高大。
2.
見“仡仡”。強壯勇敢。
3.
動詞
抬頭。
1.
壯勇貌。參見“仡仡”、“仡然”。
1.出自《景福殿賦》華鐘杌其高懸,悍獸仡以儷陳。
2.出自《寄題謝寶慶逸老堂得乞字》詩曠懷浩無涯,勁氣老猶仡。
3.出自《南郊賦》武騎仡以清道兮,被練煥以波燭。
2.
聳立;矗立。參見“仡仡”、“仡立”。
1.出自《詩·大雅·皇矣》崇墉仡仡。
2.出自《遁跡記》黑衣賊喃喃語,果已過橋,達巨室,已先有人仡立。
3.
見“仡仡”。壯勇貌。
1.出自《書·秦誓》仡仡勇夫,射御不違,我尚不欲。
2.出自《漢書·李尋傳》昔秦穆公說????之言,任仡仡之勇,身受大辱,社稷幾亡。
3.出自《祭歐陽少師文》公在廟堂,總持紀律……獨立不回,其剛仡仡。
4.出自《徐錫麟等哀辭》仡仡秋子,風霆流形。
4.
見“仡仡”。高聳貌。
1.出自《詩·大雅·皇矣》崇墉仡仡。
5.
見“仡仡”。勤苦貌。仡,通“劼”。
1.出自《晏子春秋·內雜下六》名山既多矣,松柏既茂矣,望之相相然,盡目力不知厭,而世有所美焉,固欲登彼相相之上,仡仡然不知厭。
2.出自《答王南江提學》千金之子,苦身仡仡,以程錙銖,日夜若不足借。
3.出自《越縵堂讀書記·明儒學案》高宗純皇帝昌明正學,大闡群經(jīng),士子服教畏神,弦誦仡仡,老死相守。
6.
見“仡仡”。恐懼不能言貌。
1.出自《古文苑·王褒〈僮約〉》讀券文遍訖,詞窮咋索,仡仡扣頭,兩手自搏。
7.
抬頭。
1.出自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沛艾赳螑仡以佁疑兮,放散畔岸驤以孱顏。
2.出自《文選·王延壽〈魯靈光殿賦〉》云楶藻棁,龍桷雕鏤,飛禽走獸,因木生姿。奔虎攫拿以梁倚,仡奮釁而軒鰭;糾龍騰驤以蜿蟮,頷若動而躨跜。
8.
見“仡栗”。迅疾貌。
1.出自《秋懷》詩一尺月透戶,仡栗如劍飛。
2.出自《夜坐》詩饑烏夜啼棲復起,仡栗飛光透窗紙。
9.
通“劼”。參見“仡仡”。勤苦貌。
1.出自《晏子春秋·內雜下六》名山既多矣,松柏既茂矣,望之相相然,盡目力不知厭,而世有所美焉,固欲登彼相相之上,仡仡然不知厭。
2.出自《答王南江提學》千金之子,苦身仡仡,以程錙銖,日夜若不足借。
3.出自《越縵堂讀書記·明儒學案》高宗純皇帝昌明正學,大闡群經(jīng),士子服教畏神,弦誦仡仡,老死相守。
1.得到配偶。
1.表示獲車所在的旗子。
1.護雨用的蓑衣。
取得;獵取~情報 ㄧ~利潤。
1.得以保全。
1.猶言狡兔死,走狗烹。比喻事成后排斥以至殺害有功者。
得到消息知道(某事)日前~,他已南下探親 。
1.砍下的柴薪。《詩.小雅.大東》﹕"有洌氿泉﹐無浸獲薪。"毛傳﹕"獲﹐艾(刈)也。"一說為落木之薪。鄭玄箋﹕"獲﹐落木名也。"
1.收割。
1.得到官印,意為得官。
1.得到赦宥。
獲得;得到產(chǎn)權糾紛~解決。
1.象聲詞。
1.象聲詞。
1.象聲形容詞。
2.開朗貌。
1.昏亂貌,迷惑貌。
1.災禍與失敗。
1.禍根。
1.猶禍罪。
1.災禍變故。
表示不幸的事接連發(fā)生。
1.形容災禍很快來臨。踵,腳跟;不旋踵,來不及轉身,比喻時間極為短暫。
1.謂言語不慎會招致災禍。
1.見"禍從口出,患從口入"。
1.謂說錯了話要惹禍,吃錯了東西要生病◇多以強調言語必須謹慎。
1.謂禍事突然來臨。
1.猶言禍從天降。
1.猶言災禍的淵藪。
1.禍害。
1.災害毀謗。
1.謂災禍與懲罰。
1.災殃與幸福。
2.指災禍。
1.謂禍福皆人自取。
1.嘆詞。表驚訝﹑惋惜。
1.歡笑貌。
2.戲曲中加強樂曲節(jié)奏的襯詞。
1.猶歡笑。
1.笑口。
1.猶歡樂。
1.亦作"咍?"。
2.睡覺打鼾聲。
1.嗤笑,譏笑。
1.嘆詞。表示因傷感而嘆息。
1.眾人協(xié)力使勁時的呼喊聲。
1.戲曲劇種。因演唱先以"海"字音起腔而得名。流行于安徽﹑河南的部分地區(qū)。唱腔分為主調和花調兩大類。比較流行的傳統(tǒng)劇目有《打桃花》﹑《站花墻》﹑《王員外休妻》等。
1.幼年;幼小。
2.猶懷抱。
1.初生嬰兒。
1.幼蟲,初生之蟲。
父母稱呼兒女或兒女對父親自稱(多見于早期白話)。
1.藥茶名。又名烏爹泥﹑烏壘泥。能清上膈熱,化痰生津,止血去濕,生肌定痛,療一切瘡瘍。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土·烏爹泥》。
1.菊的一種。
2.蘭的一種。
詩集。殷夫作。1930年自編詩集。收詩六十五首。詩人生前未能出版。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同名選本,收詩三十五首。詩作大多表現(xiàn)詩人對現(xiàn)實的憤激,對革命的執(zhí)著追求。也有部分作品反映詩人在學生時代的苦悶和幻滅的情思。魯迅所作序言給予詩集很高的評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