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.
動詞
混亂,違反。
2.
形容詞
謬誤;荒謬。
3.
形容詞
迷惑;糊涂。
1.
亦作“愂”。
2.
違逆;違背。
1.出自《禮記·中庸》萬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。
2.出自《鹽鐵論·詔圣》非二尺四寸之律異,所行反古而悖民心也。
3.出自《金雀記·投崖》寧甘廝賤,守志全閨閫,怎敢偷生悖大倫!
4.出自《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》故自由與制裁二者,不惟不相悖而已,又乃相待而成,不可須臾離。
3.
怨恨。
1.出自《荀子·不茍》身之所長,上雖不知,不以悖君。
2.出自《潮州刺史謝上表》孽臣奸隸,蠹居棋處,搖毒自防,外順內悖。
4.
謬誤,荒謬。
1.出自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公叔病甚,悲乎,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,豈不悖哉!
2.出自《梁書·賀琛傳》乃更追恨向所取之少,今所費之多,如復傅翼,增其博噬,一何悖哉!
5.
掩蔽。
1.出自《莊子·胠篋》故上悖日月之明,下爍山川之精,中墮四時之施。
2.出自《上劉右相書》山野悖其心跡,煙霧養其神爽。
6.
粗惡。參見“悖戾”。
1.出自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臨淄之女,織紈而思行者,為之悖戾。
7.
害;殺害。
1.出自《論衡·知實》如孔子先知,當知顏淵必不觸害,匡人必不加悖。
8.
謂叛逆,叛亂。
1.出自《漢書·刑法志》夫征暴誅悖,治之威也。
9.
昏亂;惑亂。
1.出自《左傳·文公元年》歸余於終,事則不悖。
2.出自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閑,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。
3.出自《文選·嵇康〈養生論〉》香芳腐其骨髓,喜怒悖其正氣。
4.出自《神不滅論》其愚者則不辨菽麥,悖者則不知愛敬。
5.出自《朝請大夫直龍圖閣致仕沈公墓志銘》壯而合,老而悖,而得其所謂賢者鮮矣。
6.出自《且介亭雜文二集·名人和名言》他們的悖,未必悖在講述他們的專門,是悖在倚專家之名,來論他所專門以外的事。
1.同"山中宰相"。
1.南朝梁陶弘景隱居于句容句曲山(即茅山,在江蘇省西南部)。梁武帝時禮聘不出,國家每有大事常前往咨詢。時人稱之為"山中宰相"。見《南史.隱逸傳下.陶弘景》。唐徐夤《嵐似屏風》詩"山中宰相陶弘景,谷口耕夫鄭子真。"后亦用以稱有宰相之才而不用于世之士。
1.山寺鐘聲。
1.山頂。
2.墳墓。
1.僧徒。
1.謂山巒重疊,水流盤曲。
1.多山的州郡。泛指偏僻的地方。
1.山旁,山隅。
1.山茱萸科。落葉小喬木。葉狹卵形,對生。花小,黃色,早春先葉開花∷果橢圓形,紅色,中醫以果肉入藥,稱"山萸肉",能溫補肝腎﹑固精斂汗。園林中多有栽培,供觀賞。參閱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木三.山茱萸》。
1.見"山豬"。
1.寺院的住持。
2.書院的山長。
3.古代稱瑤族首領。參見"山王"。
4.占有山地的人。
5.山寨之主。
1.謂開采礦山鑄錢。語本《史記.吳王濞列傳》"乃益驕溢,即山鑄錢,煮海水為鹽。"
1.山中住所;別墅。
2.山里的村莊。
3.舊時上海一帶寄存靈柩的地方。
1.山野人家釀的酒。
1.啄木鳥的一種。
1.見"山資"。
1.亦作"山貲"。
2.過隱居生活所需的費用。
1.見"山嘴"。
1.古良馬名,相傳為周穆王八駿之一。
2.泛指良馬。
3.假山。
4.舊時湖廣地方迎春扮演的節目。
5.我國少數民族瑤族的一支。
1.謂形狀如"山"字。
1.唐孟棨《本事詩.嘲戲》"國初長孫太尉見歐陽率更姿形陋,嘲之曰'聳膊成山字,埋肩畏出頭。誰言麟閣上,畫此一猘猴。'"后因以"山字肩"形容人體瘦削。
1.古代銅鏡名。背面以"山"字形為主紋。盛行于戰國時期。
1.明應槚的謔稱。
1.眾山之首。指泰山。
2.山神。
1.山角落。借指山區偏僻處。
1.山隅和海邊。泛指荒遠的地方。
1.山腳。
1.險要的山地。
1.亦作"山觜"。
2.山腳伸出去的尖端。
3.指山口。
1.古代祭器名。即山罍。
2.猶山杯。
1.猶山杯。
1.山的東側。
2.特指山東省。因在太行山之左(東),故稱。
1.獸名。猿的一種。
1.山嶺。
1.龜的一種。生于山中,大者名蟕衟。
1.西羌復姓。見《漢書.馮奉世傳》。
1.字畫清晰貌。
2.草盛貌。
1.書籍經過刪節的版本。
1.修改補充。
1.刪除。
1.猶刪取。
1.刪去。
1.刪削而排定次序。
1.刪削更改。
1.經過刪除保留下來。
1.刪改修訂。
1.經過修改而確定。
1.古代官署名,負責修改及審定律令。
1.古代官名。負責修改審定律令。
1.我國晉代以來修改審定律令的官名。